近期網誌簡介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大文正論 2.0】 新 本 地 人

【大文正論 2.0】 新 本 地 人

之前大家常說香港人、香港人,但我發覺在香港這個特殊地方,「香港人」這名詞很容易被濫用,例如大陸雙非來港「抵壘」產下的孩子,由於在港出生,於是借基本法漏洞,又成為了「香港人」,持有香港身份證,法律上確是「香港人」。又例如來港不久的大陸新移民,由於獲批香港身份證,法律上又成為了「香港人」,我發覺成為「香港人」其實不難,包括身份證、在港居留、甚至自稱,都可以瞞天過海,看那些建制派啦啦隊,大多都是新移民,或居港很久但心繫大陸的「偽香港人」,法律上他們是香港人嗎?是的,確有法律認受,但心態絕不愛護香港,不會視香港為家,甚至盡一切方法推倒香港本土。這些「偽香港人」,其實還應否視為真正的香港人?我個人認為不應該,但不用「香港人」來形容,怎麼好?我想到了「本地人」,而「本地」也包含了「本土意識」的大前提。

退一步說,就算自阿爺那代開始已在香港出生扎根的印度人,心愛香港,從來視香港為家,雖則血統還是印度人,但也是「本地人」,因為他的家族已視香港為他們的「本土」,就是「新本地人」。

「香港人」太便宜

我的「新本地人」構想,是把本土意識和人民血統的種族推向大世界層次,例如白種洋人,長居香港,視香港為第二個家,心愛香港,以香港為他生活的首要考慮,這也是「新本地人」。所以,「新本地人」是廣泛而高層次的視角,不論閣下膚色種族,這裡是香港,您以香港為家,願意維護香港,就是「新本地人」,因為已符合了本土意識的大前提。

本土意識並非獨立取向,是一個人對身處社會的意識形態立場,你愛這處地方,成為香港一份子,把自己融入香港社會,與其他香港人同步,你就是真正的本地人,不是那些借法律罅「偷雞成為香港人」的大陸人。雙非來港產子,在港出生的大陸孩,只是「偽港人」,有身份證又如何,只是走法律罅「偷雞」而已,其父母更與香港全無關系,戶籍也是大陸的,但問題係,現在雙非反客為主,持著孩子擁有香港身份證,就強詞說是香港人,這就是「香港人」一詞太便宜,結果被濫用。

如果雙非人愛護香港,也可成為「新本地人」,但他們不會,因為愛護香港的話,已經不會走法律罅湧港產子搶學位來侵略了吧。

「新本地人論」是筆者突然如夢初醒想到的,「新本地人」已排除了所有雙非父母及雙非「偽港童」,更排除不斷殘害侵略香港的大陸「偽港人」。

「新本地人」加上「新」字,就是說明持有香港身份證還不夠,大前提是認同本土為先,具有愛護香港的本土意識,您的香港身份證才算是真正的「本地人」象徵,「新本地人」是蘊含重新覺醒本土的意思。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人民日報:香港需要新香港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10-09
人民日報記者 李煒娜

香港需要新香港人

涉及資源方面的消息,讓香港人心裡很煩,例如內地人到港搶購奶粉導致斷貨;內地富豪到港買豪宅炒高樓價;內地孕婦赴港生子以致本地媽媽沒有床位……最近,香港在討論長遠房屋策略時,還出現了一種聲音——政府應減少內地新來港人士的數目,以確保社會資源足以應付房屋用地的需求。

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在出席“2013年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頒獎活動上回應說,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是香港大家庭成員的一分子,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新香港人在變

內地居民赴港定居,成為新香港人。開埠百年,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全球矚目的“東方明珠”,大量的人口及人才來自外來移民。現今香港的永久居民中,大部分都是過去數十年由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 “歷史上,香港社會對移民一直持歡迎態度。”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楊志強指出,香港是移民社會,可以說,不同時期不斷進入香港的這些“新香港人”,正是推動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內地居民到香港定居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赴港讀書和工作,以及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赴港定居;第二種則是港人的內地配偶、子女或長者,可持《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到港居住,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

香港回歸以來,背靠內地的優勢日益顯現,新港人與香港社會各階層的交流融合愈發深入。然而,有關內地新移民的爭論卻沒有停息。

內地新移民的構成其實已發生了變化。如林鄭月娥所言,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在過去10年整體有所上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他們大部分是自食其力,不依賴社會援助。他們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融入香港社會的新精英。可是,在香港社會,卻又悄然出現了一種看法——在他們看來,內地人的確不再是受人嘲笑的“阿燦”(土氣寒酸),但卻成了讓人心生恐懼的“蝗蟲”。

  香港人怕什麼?

在看待新移民的問題上,香港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有香港媒體採訪了一些香港市民,他們認為新移民侵占了港人的社會資源,包括房屋、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工作機會等。對此,有香港媒體發表評論稱,這一小部分人的看法,與潛意識裡殘留下來的對早期新移民的不好印像有關。比方說,早期來港的內地新移民中,“內地新娘”是一個很大比例的群體。受到教育程度及當時政策的限制,她們中不少沒有工作,要靠綜援生活,處處顯得與香港精神相悖離。因此,早期的新移民形象往往與社會包袱、資源侵占者等聯繫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內地精英來到香港書寫人生傳奇,他們為何依然是爭議所在呢?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周保松看來,這與港人身份的焦慮感不無關係。香港地位悄然變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上海追趕,一個自嘲的新名詞“港燦”開始在香港年輕人之間流傳……“但是,無論如何,全面與內地切割的主張在香港是幾乎沒有市場的偏執言論。在討論內地新移民可能會搶占資源的同時,如何留住自由行內地遊客、如何到內地尋找發展機會,同時也成為了近期香港熱議的話題。”

  正確看待差異

差異的存在,也是出現新香港人爭議的客觀因素。但認識和化解差異需要時間和智慧。比如之前發生的“吃麵事件”。香港明文規定地鐵內不能吃東西,內地遊客不知情,外來的小妹妹在地鐵上吃麵,導致吃麵與看吃麵的惡言升級,最後升級為兩地的網絡對罵。

早在2007年,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曾在施政報告中呼籲港人要做一個“新香港人”,擺脫“小島”心態,站在整個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香港新移民究竟有沒有對香港社會造成那麼大的衝擊?換個心態,也許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林鄭月娥就指出,少數人認為,因為香港房屋用地不足,所以就提出減少內地來港人數。可事實上,近年香港的出生率偏低,內地新移民也是香港人口增長的重要來源,為補充香港的勞動力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融入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內地新移民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難題,包括語言、生活習慣、社交文化等細節問題。每年的“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活動,都有動人故事。今年獲獎的有:來自草根階層、身兼兩職同時又照顧患病丈夫,但仍然與兩個女兒參與義工服務的媽媽;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患病單親爸爸……“我們應正面考慮如何協助新來港人士盡展所長,促進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而非將港人的家屬拒之門外。”林鄭月娥如是說。

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吊詭:文匯報對新任英籍港大校長馬斐森的中性報道

★本部落前言:想知道中共最新動態,應該看大紀元時報,想知道中共真心取向,應該看文匯報,而作為偽民主精神嗎啡,應該只看蘋果日報,所以,中共如何看待這位新任英籍港大校長馬斐森,看文匯報或者可得到啟示。


馬斐森通過任命 港大爭議中誕校長

文匯報 2013-10-05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經歷兩年的物色和遴選,香港大學第十五任校長終於「敲定」,由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Peter William Mathieson)出任此職,任期5年。雖然港大內部在學術水平、領導能力等方面都不乏對馬斐森的質疑和批評,但馬斐森最後仍於一片爭議聲中獲校務委員會(Council)一致通過其任命。面對未來港大與內地的往來,馬斐森坦言有關工作「令人興奮和具挑戰性」,亦是吸引他來到港大的其中一個原因。

 港大於9月30日公布第十五任校長唯一候選人為馬斐森後,昨晨起一連舉辦3場諮詢會,分別讓教職員、學生及校友與馬斐森見面,互相了解。港大學生對其整體意見不俗,惟部分教職員及學生對其學術水平、對港大的抱負、以至對港大、香港、國家和亞洲熟悉程度等提出質疑(詳見另稿)。而港大校務委員會聽取教務會(Senate)意見後,至傍晚一致通過馬斐森的校長任命。他將是繼2000年至2002年過渡期間任校長的戴義安(William Davies)後,港大另一位非華人校長。

梁智鴻:雖有弱點 符合五條件

 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表示,校長遴選兩年前已通過候選人須符5項條件,包括學術成就及領導才能、誠實正直、有環球視野、有管理能力及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認為馬斐森完全符合,並可保衛港大的核心價值,「馬教授是有其弱點,例如他對香港、內地及亞洲的認識不深,但這亦是校務委員會和整個大學管理層要補救的地方。我們並非說他沒有短處,但這不等於他不是做校長的適當人才」。梁智鴻又指,校委會就校長任命的討論超時1小時,反映該會非常認真處理選校長事宜,要「問清楚、問到滿意」才罷休,可見不是「橡皮圖章」。

馬斐森:全力以赴 克服弱點

 馬斐森坦言接受批評和質疑,認為大學有不同意見是好事。對於是次任命,他笑言開心和興奮,亦同時感到鬆一口氣和有點疲累。他盛讚港大是極好的大學,能成為港大校長,是他的榮譽,「我會全力以赴,去展示自己的決心,並證明大家的選擇是正確的」。對於自己的弱項,如不夠熟悉本地社會、甚至不懂中文,他表示會以多聽意見、多學習,並以自己的強項去克服困難,「我是一個學東西很快的人,而且我有很強的溝通技巧,相信有助我克服這些弱點」。

 馬斐森又表示,明白有教職員認為關於大學發展的言論太籠統、不具體,他認為只因會面時間太短,難以詳盡解釋理念,他並承諾會捍衛港大核心價值,保障學術及言論自由。

徐立之獲讚揚 提升港大層次

 就港大未來與內地的往來,馬斐森形容有關工作「令人興奮和具挑戰性」,亦是吸引他來到港大的原因之一。他表示,將以其「無包袱」的優勢,繼續與內地、外國接洽、與所有人接洽。

 由於馬斐森於英國仍有一定事務,須交待好才到港大上任。梁智鴻又藉公布新校長的機會,代表港大感激現任校長徐立之11年來對港大的貢獻,讚揚在徐的領導下,奠定了港大的發展方向及基礎,亦提升了港大的層次。

============================
馬斐森 簡歷

1959年:生於英國,現年54歲

1983年: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 (一級榮譽)

1992年: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2007年至11年: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2008年至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及牙科學院院長
============================
馬斐森記者會答問 (部分)

問:並非來自頂尖大學,如何帶領港大躋身國際頂尖?

答:視乎如何定義「頂尖大學」,現時全港3個主要大學排名榜,一個港大遠高於布里斯托,一個布里斯托遠高於港大,一個兩者相若;而曾於劍橋大學的經歷,也屬於最佳5所大學的體驗。

問:誰是老闆?

答:在學術上校長要向教務會、老師及學生負責;而於管治上則要向校務委員會負責。

問:欠缺香港、內地及亞洲經驗,如何克服挑戰?

答:接受有關批評,會聽取身邊專業意見;但認為那亦有好處,可以沒有包袱、開放地看待各種問題。

問:如何看待與內地溝通?

答:香港常與內地往來,是一項刺激且具挑戰性的工作,也是希望來香港的原因。

問:若有師生因「佔中」而惹上麻煩,如何處理?

答:(以父母角度代入) 如我的子女惹上麻煩,會先認清事件性質。若受到不公對待,會盡力保護;但如果確有嚴重犯錯或違法,亦會了解及幫助,但不能為其開脫,需要尊重法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2013年10月5日星期六

【大文正論 2.0 】語 系 歧 視

【大文正論 2.0 】語 系 歧 視

為免先入為主及主觀感覺作祟,在此先隱藏原發問者。原發問者是一位資深社運人士。

提問(一):如果幼稚園拒諸門外的不是不懂廣東話的三歲雙非/單非/新移民孩子,而是一個不懂中文的三歲南亞小朋友,大家又會有甚麼反應?

本部落:首先,似乎未見過、未出現過居港的南亞裔學童,在報學校時,因不懂中文而被學校拒收,包括幼稚園。在港的其他國籍人士,尤其南亞裔,報讀本港學校,都會跟隨學習中文、或之前已懂少許中文。另外,也未見過巨量南亞裔學童來港爭學位,況且,居港的南亞人士,也不是「雙非」,都是循正常移民手續居港。

提問(二):如果不懂廣東話不能讀幼稚園是合理,那不懂廣東話可不可以在香港讀小學、中學和大學?

本部落:對不起,雖然這提問表面上合理,但不適用於報學校,而且有直線邏輯的陷阱。其實不止大陸人,包括任何國籍居港人士,如閣下的常用語言是英語,大可報讀國際學校 (小學及中學),有得你叫國際學校,就真是很國際。但要弄清楚,「國際學校」是指用英文作為主要溝通語言,例如在港日本學童,去到國際學校,是說英文,不是整間學校改說日語,其他國籍也一樣,居港的印度人,國際學校也不會忽然變成印度語。

至於非國際學校類別的學校 ,就是本土學校,「本土學校」的通用語言,是中文,包括說廣東話,除非政府立例本港一律不許用廣東話,違者即屬犯法,否則,本地一般學校,學生百分百、或超過九成九都說廣東話,請其他國籍人士入讀一般學校時,也轉用 / 學習廣東話。

大學有點不同,不懂廣東話人士,絕對可以入讀大學,因為大學是最高層次的學府,必須國際化,但會用大家方便的語言,例如用國際語言:英語。本地大學經常有外國學術交流團到訪,及招收外籍學生,包括居港的外籍人士,及純粹來港暫留幾年讀大學都有。在大學,不同國籍語系人士,大可用英語溝通,把大學和中小學類比並不適當。

正如日常生活,在港的外籍人士,也不會要求本港市民忽然懂得外語,例如在港日本人不會強求香港人全民懂日文、在港的印度人也不會強求全港市民喜歡咖哩,在港的巴基斯坦籍人士,也不會強求港人放棄中文,在港的菲傭印尼女傭,她們會用英文,甚至自學一些中文 (及廣東話),都不會要求港人放棄既有語系。

以上解答了什麼情況下屬種族及語言歧視。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大文正論 2.0】井底裡的法西斯:單性別學校的魔法棒

【大文正論 2.0】井底裡的法西斯:單性別學校的魔法棒

中國人思維是這樣的,純技術性看事物:

分開男女校 = 單性別世界 --> 避免男女關系 --> 有助讀書 --> 有助升學 --> 有前途 (錢途) ....

在中國香港人眼中,「一般相信」及「普遍認為」很多事情,例如黑色貓身附邪靈、自來狗必帶來財運、自來貓帶來惡運、第一胎生女唔知點樣又話腳頭唔好、讀書要分男女、讀書之餘不能遊戲 、還有最經典的「做寫字樓工 = 斯文人」、「好女仔做銀行」、「在大公司做,呢個係好仔」、「在對面海返寫字樓,係唔同啲」等等等等。這些千奇百怪似是而非又無從考究的堅固觀念,是很多香港人的思維,就算我平日經常痛罵大陸人,但也要說,反而大陸人沒這些奇怪觀念,香港人不要自以為很醒,只是前英國管治得當,令香港人容易發展而已,港喱質地本是很蠢的人種。

例如女人離過婚,容易招來「一般認為呢個女人個底唔好」,女人不幸喪夫,又是「呢個女人腳頭唔好」,生育一定要「追番個仔」,不要以為上世紀鄉下人的心態,就算在 2013 年智能資訊世代的今天,以上這些香港人觀念依然存在。

井底裡的法西斯

很多港式父母真心堅信,分男女校,孩子因為沒得接觸異性,因此有助讀書,據聞現在連個別幼稚園也有分男女校。這種既愚昧又法西斯的奇怪觀念,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其科學根據。大前提是覺得單性別好過兩性共處,但問題係我們地球人類社會以至動物系統,一向是兩性共生,認為無得接觸異性等同智慧啟迪,或相信一旦接觸異性必然淫亂,這是香港人道德觀念及個人品格出問題,認為人性本惡、沒有中間路線非黑即白、諸心論之大成。

西方文明大不同,例如外表陰沉堅不可摧的蝙蝠俠,內心可以極度脆弱,外貌極其詭異的小丑,可能本性純真,皆因童年受害而步向邪惡。西方世界很明白什麼是灰色地帶,很明白事物多面睇,香港人自以為聰明,但思考跳不出自我建築的井底,把中國人醬缸文化,演變成井底法西斯,在井底裡法西斯,然後自我感覺良好,香港人連偽西化也談不上,上幾代的人都未必有現代香港人這麼多奇怪觀念,奇趣得很。

單性別學校的魔法棒

說到名校多屬單性別學校,其實就是校方刻意經營成為名校。從收生開始,收家境小康以上的學生,家境好,父母教育水平高,從而較少家庭糾紛 (貧賤夫妻百事哀) ,孩子成績稍有倒退,又有能力請補習扶助。名校教師很有地位,不時協助考試局出試題,名校生有第一手貼士,無往而不利。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是校方經營出來的結果,與單性別其實關系不大。一間垃圾學校,就算單性別,都不會因此忽然變名校。

名校也懂得利用學生的「投資價值」,名校總有一些讀書未必好但精於運動的學生,用來代表學校玩公開賽奪獎,就像一家企業開設特別部門做另類事務一樣。

是這樣的,名校生讀書不佳,外界會說「呢個細路唔會讀死書,好呵」,名校生不守紀律,又被譽為「有個性,好嘢,懂反叛才能成大器!」。名校女生臭串,被視為「身嬌肉貴名門風範」。名校女生死讀書自閉發瘟,又被歌頌為「嗱,好女仔至會文文靜靜唔出聲架」。名校男與名校女拍拖,就是「門當戶對」。男名校生變自閉毒撚,就是「男校專心嗟,你地唔明架喇!」。名女校生視戀愛如糞土、視男人如萬惡,又被吹捧為「這才是現代女性卓越典範」。中國香港人,與一般中國人無異,都是喜歡龍門任你擺,喜歡自圓其說,底蘊就是奴性,見高拜,見低踩,認定是高級的,就會盡一切方法朝拜、歌頌、美化、甚至神化。龍門任擺,怎麼說都行,這就是中國香港人習性,一直都沒變過,沒有英殖管治,只有不斷倒退。

硬分男女校,認為有助讀書不二法門,井底之見,粗漏可笑,認為男校必出才俊,女校可沾上貴族名媛風采,法西斯價值觀,荒謬絕倫,世界軌道就在眼前,但對不起,香港人未有資格攀上。

不要問世界為何看不起香港,只是香港人不值得被看得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