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佔領中環對談系列﹕激情回歸理性 重整人心的社運




佔領中環對談系列﹕激情回歸理性 重整人心的社運

【明報專訊】法律學者戴耀廷,官仔骨骨,說話陰聲細氣,提出堵路爭普選,有人覺得紙上談兵,沒威脅性。今次我們請來四名實戰經驗豐富的社運人士跟他對談,他們先後保衛過皇后碼頭菜園村,亦曾在多場抗爭中堵路,並被拘捕及判刑。實戰派明白群眾情緒多變,亦知參加者不是棋子任你擺佈,以前線經驗挑戰戴耀廷﹕「如果現場有人話要燒垃圾打玻璃,又或者唔安於單一議題,要求把運動升級至推倒政權,怎麼辦?」

戴耀廷的計劃,佔領中環必須聚焦﹕「目的是單一,不能中途變。參與者也知道是單一,就是真普選,運動目的一定不是挑戰北京權威,一定不是打倒共產黨,一定不是梁振英下台。但會否產生這些客觀效果,不關我事。但目的單一,就是真普選。」

理論和實踐難免有差異。葉寶琳想起去年反國教,她是大聯盟發言人。當時公民廣場聲勢浩大,有參加者挑戰她,提出不如把運動轉向挑戰政府管治權,她覺得不易處理﹕「如何能保證群眾參與,又不令運動失方向?」戴耀廷認為,他的方案和反國教不同,關鍵在於要求參與者有承擔﹕「你反國教參與者沒有commitment(承擔),來到即場就爆出他的期望,想把運動推向不同方向。相反,我的方案是很有規劃,你簽了誓言書,就要跟隨。」

戴對參加者信心滿滿,社運人士切身經驗卻有距離。王浩賢是民陣副召集人,每年六四、七一大型遊行,已被民間諷為「卡拉OK式」,不滿群眾每於晚上以激進手法另類抗爭。王形容﹕「群眾不習慣這種紀律,例如你用堵路,有人要求激進啲」。陳倩瑩和應﹕「在現場大家如何有共識,今天只是來堵路,不會去打玻璃燒垃圾?不是這些行為有問題,只是大家會問:我和你是平等,你憑什麼要我行就行,企就企?」

拒即場參與示威要排隊

戴耀廷解釋,佔領中環不是由上而下,大家要學習對其他參與者肩負起一種兄弟情(fraternity),他笑說,像社團裏「燒黃紙」關係﹕「不是有人命令你幹什麼,而是你對其他參與者有責任。其他人預料來只是為堵路,你做了其他事,違背了你對其他人的約。這是一種道德力量,一種約的精神。」

戴耀廷解釋,今次方案有別於過去的社運,在於強調參加者的「承擔」,和事前「計劃」。他舉例,以往大型集會如六四七一,人數多但施壓效果有限,因參加者只要到場,額外付出不太多,戴稱為欠commitment;至於過往堵路,參加者願意被捕,個別人士夠承擔,但事前欠planning(計劃),爭取不了公眾認同。戴認為,社運有效須具備三大元素:「我們說(佔領中環)是個核彈,但你按掣個彈要爆才成。要令個彈懂得爆,關鍵要很長時間策劃。所以力量是來自planning×commitment×number of people(計劃×參加者承擔×人數)」。

戴耀庭要求參加者「承擔」,除事先簽誓言書,還要出席一個「商討日」(deliberation day)。他解釋,商討日上午,一萬個參加者分開幾批,到不同社區會堂或學校,透過視像廣播,了解幾位學者或專家提出的真普選方案,下午要參加小組討論,最後一萬人投票選出一個真普選方案,才讓代表拿去和政府談判。

筆者反問,若堵路當天,有人來中環表示要即場參加,會否因未簽誓言書或未參加過商討日被拒諸門外?戴認為,遲來者可做物資支援,或稍後接受簡介會再加入第二輪堵路,但不應接納「即場參與」﹕「你遲來就要排隊,去超級市場買嘢都要排隊啦。」

聽到「示威要排隊」,全場爆笑,陳倩瑩擔心,拒絕即場參加,「必須事先解說清楚,否則連社運人士聽到也覺得唔舒服」。葉寶琳想起去年反國教,市民前仆後繼到公民廣場表示要參加絕食,但大會礙於醫療人手不足等考慮,游說市民不能即場加入,好不容易。

戴語重心長解釋,拒絕即興參與有背後考量﹕「uncontrolled(失控)的激情好危險,社運人士也要學習,為何行動那麼即興?若你做的事是公義的,為何那麼隨心?只有激情是不能成大事,激情要被理性引導。」戴望着「行動派」周諾恒說這番話,口吻像老竇教仔,周低頭思考不語。

戴說,要求堵路者事前參加商討日,就是要把激情回歸理性﹕「參與者最初被吸引是(佔領的)激情,但激情要被structure(規範),純粹靠激情,班人會愈走愈快,最後剩下幾個,後面跟不上。我們要做的是:如何不讓激情的人走得太快,也讓後面的人走快一點?」葉寶琳嘗試接話﹕「如何從後面推,令前面的人不覺得被拖後腿?」

戴糾正﹕「你不能覺得走得慢的人在拖後腿。」戴舉例,一班人遠足,走得快的人不能覺得慢的人是「拖後腿」﹕「走得慢的人,沒有你們那麼激情,或者他們被蛇咬過,或者平日穿慣高跟鞋,他們小心翼翼,我們要扶持他們。」

一萬先鋒感染七百萬人

社運人士是急先鋒,總善意地想辦法令全民起動。王浩賢提出,戴耀廷方案只讓一萬人決定普選方案,不夠普遍性,何不搞全民公投,讓七百萬人發聲?戴解釋,妄動只會失敗,因現時普選對大部分港人迫切性低,貿貿然公投,會投票率低,示威變成示弱。相反,這一萬人不同,因為他們願意付出所以有「資格」。

筆者以為,民主精神是愈多人參加愈好,沒聽過「有資格論」。戴解釋﹕「這一萬人是willing to pay the price(願意付出代價)。這世界沒有cheap democracy,沒有廉價的民主,民主是要付出代價的。現在很多free rider(搭便車的人),口裏說要民主,心裏卻不肯付出。現在是要逼你付出代價,去參加(商討日)討論,才能成為盟友。」

戴續稱,公投可以進行,但次序有不同,是待商討日後才舉行公投,因為商討日是透過電視向全港直播,有示範作用,能感染本來冷漠的公眾﹕「讓公眾觀察,一萬個先鋒去感染七百萬人。公民抗命從來不只是談那一萬人,而是運動本身能否感動七百萬人。」戴笑說﹕「我估有線電視應該肯直播。」十劃未有一撇,戴已想得長遠。

大家以為參加堵路,只是去中環報到,又或者加一個商討日和誓言日,但原來計劃還有一個堵路演練日。戴構想,屆時租一個公園或球場,讓大家綵排如何走出馬路,如何非暴力抗爭,甚至試戴防胡椒噴霧潛水鏡。陳倩瑩隨即爆笑﹕「唔使啦啩?!」戴解釋,演練除了實質排練,亦是一種游說手法,讓普羅市民體會堵路者的決心。戴亦蠱惑地說,傳媒喜歡這些畫面。

聽到這裏,大家進入狀態。葉寶琳興緻勃勃提出行動時序,建議政府諮詢後,可進行商討日。戴卻認為,步伐可加快﹕政府諮詢前,已可撰寫誓言書,召集萬人,並舉行商討日:「到政府諮詢完畢,我們已準備就緒:有一萬人,有商討日,有方案,甚至搞埋公投,到時政府若夠膽提出假方案,我們可即時談判,談不成,就可以D-Day按掣。」戴以軍事行動日D-Day形容堵路日,眾人拍案叫絕。

周諾恒擔心,參加商討日演練和無限期堵路,社運人士會奉陪,但上班一族未必能抽空。戴耀廷罕有流露「實際」一面,連忙解釋,參加者需付出時間不多﹕簽誓言書半天,商討日可安排星期天(或加開平日場次),商討日上午簡介會大家可以打瞌睡,下午願意討論便足夠。到最後堵路,戴還首次披露心中D-Day確實日子﹕「最可能是介乎二○一四年七月一日至八月一日之間。」眾人得悉是暑假有點安慰,並笑說要提點讀者﹕「記住告定假啦!」戴耀廷續稱,若成功招募三萬人,更可以輪更,增加行動持續性﹕「星期一三五一批;星期二四六另一批,保持一萬人在中環便可。」

搞商討日考驗民主素養

話題轉到談判。葉寶琳說,對社運人士來說,「佔領經驗很多,成功談判經驗卻很少。」她說,過往跟政府談判,對方會開出一個中間方案,要求示威者短時間接受,例如開出三日限期,增加抗爭者心理壓力。戴當頭棒喝:「行動時間表在我們手上,我們要拿回主動權,為何要睬你三日限期?睬你都傻呀!(核彈)按鈕在我們手上,我有一萬人,我鍾意幾時按掣也可,不是你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去按。」眾人立即情緒高昂。

不過,當話題進入「密室」,大家就爭辯不止。戴耀廷最初認為,只要代表拿着萬人授權的方案,入密室談判也無不可。社運人士一聽到「密室」齊聲阻止﹕「這是死亡之吻!」「這是分化伎倆!」葉寶琳在反國教一役,政府多次提出會面,但由於擔心被指摘出賣,終沒與政府見面,雙方只各自向傳媒表述,亦是一種公開的談判方式。戴思考片刻,認為拒絕密室也可以,關鍵是,一萬人經過商討日得出方案,應該是最冷靜狀態下的共識,沒有讓步可能。但戴不無感慨﹕「現在(雙方)是一個沒有信任的處境,某程度上都幾悲哀。」

社運人士始終擔心,當對方拋出一個中間方案,堵路者之間會分化。戴語重心長說,他決心搞商討日,是考驗參加者的民主素養,不應到談判時才不認帳﹕「我們要學習,即使(商討日投票結果)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方案,仍是legitimate(合法),因為制度是公平的。我們要學習不是『我心裏所想要的』才是民主。」

在戴構想裏,萬人商討日得出共識後,大家要齊心捍衛,是對這一萬人的「民主大測試」﹕「我們要問,你話要真普選,你肯付出代價,但你知道什麼是民主嗎?你有沒有這素養?如果大家在過程中分裂,我只能說,香港人民主水平只到這裏,算吧啦!」戴說時有點氣。

討論到尾聲,周諾恒和陳倩瑩說,最初看報紙得悉戴方案,以為只是空談不可行,但今次對話後有改觀,認為戴方案不少細節可以做到,現在欠缺的只是決心,和能凝聚民心的籌備小組。王浩賢覺得,佔領中環意念可貴,在於重視參加者在過程中學習民主精神,行動後亦可把精神延續到日常生活。

民主過程學習求同存異

葉寶琳認為,找一萬人堵路不難,難在要把充滿猜疑的人心團結﹕「民主過程我們要學習付出,亦學習放下,放下的意思是:你能夠尊重共識,又尊重差異。這共識未必和你心中的100%相同,你卻願意為它100%付出,這就是所謂『佔領心中的中環』最困難所在。」戴深表贊同,重申佔領中環不只為爭普選,更希望港人重新懂得互相關懷。身為基督徒的戴說,自己執著重整人心,是有點「宗教性」。

戴耀廷的執著,還要求佔領者必須自首。可是,四名社運人士近年上庭經驗負面,大家還談到古思堯燒國旗被重判,葉寶琳落寞道﹕「已經對法治好frustrated(泄氣)」,質疑要求堵路者自首,猶如承認一個不公義的法制。戴耀廷明白社運人士灰心,更指斥近年法官對社運人士用刑愈見嚴苛。戴形容,像包致金般「有人性的法官」愈來愈少,但他卻沒有失去希望,更提出法官也可以改變的觀點。

普通市民一般以為,法官裁判獨立無私,如何影響他們?戴耀廷解釋,他研究司法政治(judicial politics),發現法官也受社會文化影響﹕「法官都係人,唔係神,會受到社會文化塑造。現在趨勢是整個香港社會也創傷,大家好負面。」戴大膽想像,若佔領中環獲主流社會認同,法官也會變﹕「我們逼個法官,看他會做一個公義還是不公義的裁判。現在堵路在社會印象很負面,我們要扭轉這觀點。若社會被扭轉,法官一樣可以被扭轉。」正等候上訴的陳倩瑩,幻想法官何時會站在她一方,幽幽地道﹕「你好樂觀呀……」

離去前,戴耀廷說了一個小故事。話說堵路方案出來後,一位沒見二十年的教會前輩致電他,查問佔領中環的事。掛線前,前輩跟戴耀廷說﹕「我聽得出你的話裏沒有苦澀味,我放心了。」戴說,他會繼續抱着這種沒有苦澀的能耐,跟每一個願意跟他交流的人保持通話。



葉寶琳

曾參與保衛皇后碼頭、反高鐵及反國教,相信社運能改革不義制度,自稱和王浩賢同屬「計劃派」,相信行動應有計劃。二○一一年三月六日參與反財政預算案中環堵路,被控非法集結,判守行為十二個月。二○一一年六月四日於六四晚會後遊行至北角警署,抗議警方濫捕示威者,被控非法集結,判入獄四星期,緩刑一年,等候三月上訴。


王浩賢

關心市區重建和警權,相信群眾運動能改變社會,現為民間人權陣線副召集人。二○○七年以堵路要求停止清拆利東街,被控阻街及阻差辦公,審訊後依人權法獲判勝訴。二○一一年六月四日反警方濫權遊行與葉寶琳同被控非法集結,被判入獄四星期,緩刑一年,等候三月上訴。


周諾恒

希望社運能帶出基層民生議題。曾參與多次留守或堵路,被捕逾十次。二○一一年七一遊行後留守街頭,被控非法集結罪成罰款,二○一一年四月十日港鐵活動上台搶鄭汝樺咪,被控擾亂公眾秩序罪成,將往終審法院上訴。被葉寶琳稱為「行動派」,即使只有一人,也會一馬當先。


陳倩瑩

現為左翼廿一及學聯成員,民間人權陣線副召集人。二○一一年三月六日抗議財政預算案堵路行動被捕但未被起訴。二○一一年九月一日,參與遞補機制科學館諮詢會抗議行動,被控擾亂公眾秩序罪成,被判監三星期,正等待上訴。自稱介乎「計劃派」和「行動派」之間,既參與策劃,亦重視前線參與。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研究基本法、人權法、憲政轉型、法治和宗教政治等關係。他的十六字法治定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被不少中學通識課程使用為教材。亦曾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中策組非全職顧問。年初提出一萬人「佔領中環」作為爭取真普選最後手段。

文 譚蕙芸

圖 尹錦恩

編輯 梁詠璋

1 則留言:

匿名 說...

有人指出香港的一條明路,遲來好過冇到,好事。但對住哩班咁的所謂社運人士,最低限度的感覺都係搞笑囉。到最後結果一定好似菜園村、反國教事件一樣,皆大歡喜勝利收工。政府繼續順利、高效率運作,社會繼續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