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中港共「溶」註定死路:雙非童回頭太難 「返回內地」機制欠奉


經濟日報 2013-06-03

雙非童回頭太難 「返回內地」機制欠奉

【經濟日報專訊】小一統一派位上周六公布結果,有北區家長不滿雙非學童搶學位,教育局設「返回機制」也未能平息家長怨氣。雙非童對本港資源造成壓力,但他們也陷於兩難,不想留港升學卻又無法返回內地。回頭太難,可怎辦?

2.76萬名學童參加的小一統一派位,北區因有大批雙非學童加入競爭該區學額而成為焦點,成為學額供不應求的重災區,約400名學童被派至跨區的大埔,家長不滿。結果,匆匆忙忙下,教育局設「返回機制」讓若200名北區學童,可申請返回北區就讀。

不過,「返回機制」只保證可獲分派回北區,但不設事先選校,不能上訴,北區家長有怨言,被派到大埔的跨境學童也無法參加,學校則怪責教育局安排倉卒,難以適從(詳見新聞A26)。

內地父母 悔讓孩子來港

學額之爭,令家長、學校要折騰一番,之後未來幾年也可能再上演!雙非嬰兒從01年的620人,升至2011年的3.57萬。特首梁振英去年要求私院,於今年叫停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但雙非嬰兒至今累積超過20萬人,隨着適齡入學的雙非學童愈來愈多,學額競爭的問題難以避免。

本港家長不滿雙非學童分薄資源,但另一邊廂,部分雙非孩子的父母,其實想孩子返回內地讀書,但卻又做不到。

近來不少內地媒體報道指雙非家庭之間出現「離港潮」,其中《南方周末》上周有報道,一對6年前赴港產子的梁姓雙非夫婦在訪問中表示,香港生活費高昂,又要面對港人歧視,他們想兒子不再做香港人,才發現難以取回內地戶籍。

報道指,內地條例每人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居港權與內地戶口不可兼有,要取內地戶籍須先放棄港人身份。

做不回內地人 進退維谷

可是,放棄港人身份不易,已取居港權的台灣作家龍應台,去年返台就任文化部部長時,擬向本港入境處申請放棄居港權,當時有報道指入境處沒既定程序取消居留權。最後,龍應台只形式上把身份證「交回」入境處。

梁姓夫婦甚至曾想過讓兒子移民到不容許雙重國籍的東南亞國家,再辦理放棄港人身份重新入籍中國,但又發現此舉也未必保證可成功入籍中國。

結果,想回頭也回不了,部分雙非學童的處境正是如此落在中港間夾縫中。若留港升學,可能與沒居港權父母分隔兩地,若留在內地,則要跨境上學,長途跋涉。有雙非父母指兒子來往上水學校要花上4小時。今年被派大埔的跨境學童,交通時間更長。

准棄港人身份 皆大歡喜

未能辦理內地戶籍,雙非學童也因港人身份,無法入讀深圳的公立小學,雖可選私立小學,但收費昂費且學位供不應求,雙非學童也不得領取學費津貼(內地、台灣籍學童可領取),進退維谷,令雙非父母也懊悔不已。

或許有不少港人指,這是雙非父母當初的抉擇,但稚子何辜?雙非童對本港教育資源造成壓力,既然部分也想離開返回內地,是否可有雙贏方案?讓他們有返回內地的渠道?讓雙非學童可自願放棄港人身份,有機會取回內地戶籍,豈非皆大歡喜?

如此既可紓緩部分本港學校學額緊張的情況,亦可讓雙非家庭得償所願,孩子取得內地戶籍,返回內地居住就學,大家也有好處。

在未來幾年可預見,雙非學童會加劇學額競爭,部分雙非學童想走也不能,短期紓解方法,固然是要增加北區學額,如加開班數等,但隨着適齡入學的雙非童愈來愈多,增加學額有限,難完全應付。

現時教育局所考慮方法,包括設新校網予跨境童,把大埔、元朗等校網的剩餘學額撥進去,以及在深圳設立港人學校。不過,這兩個方案皆牽涉資源分配問題,在深圳建港人學校,可減少北區學額競爭,但特別撥出資源設校予跨境童,亦有爭議,甚或刺激港人更強烈反感情緒。

中港矛盾情緒高漲,成為港府的燙手山芋,學額問題固然是其一。現時政府只靠行政措施以減少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仍未真正解決居港權問題,港府若仍無計可施,則雙非童將衍生的問題,相信會陸續有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