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楊穎 Angela Baby 二次元美しい 再生その 奧義

( all photos can click to view full size )














相關網誌:


Angela Baby 魔極その念力 100 連發

Angela Baby 魔極その念力 100 連發

( all photos can click to view full size )









Angela Baby 二次元進化前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環保‧Yes, we can!

在前文《 環保的迷思 》我指出本港浪費膠袋情況嚴重,究其關鍵,是超市作為壟斷香港最大購物市場和派膠袋源頭,政府立例徵收膠袋稅,一時間,去超市購物沒膠袋,要袋就要付錢,其他小商舖派的膠袋,遠不及超市多,文章也重點指出,要環保,市民自備環保購物袋,但環保袋的「超低能勁搞笑」不實用設計,令用家自備袋反而不方便,於是唯有不斷拿膠袋,形成惡性循環,又加上超市為慳成本「荒死益左您」,膠袋薄得可憐,不能重複使用,購物時還要多拿幾個以避破裂,這麼說來,當局埋怨市民不環保,但究竟誰令市民迫於浪費呢?看倌不妨細想。



在文章中,我說贊成政府徵收膠袋稅,這論點我絕不會出爾反爾,在香港目前情況,的確收膠袋稅是唯一「較為見效」的減少膠袋政策,但大前提是政府會否把稅款妥善運用,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市民錢付了,政府不能錢照收,環保工作放罷,香港人普遍愛貪小便宜,拿膠袋要付錢自然少拿,但拿少了袋不代表達到真正環保目的,因為法例只是「膠袋稅」,商舖轉而派紙袋,造紙袋要消耗紙張,紙張來源靠樹木,樹木是為地球製造氧氣的重要泉源,不用膠袋用紙袋,只是轉換形式的五十步笑百步,好像很好聽,難道樹木少了又很環保嗎?



另類消費稅‧窮人之苦


博客林忌文章指出,擔心當局徵收膠袋稅將演變成另一名目的「消費稅」,有說法指林氏的論點有違環保理念,但容許我在此補充一點,這個憂慮是值得關注。環保的真正意義,不是單靠收錢就可解決,「用者自付」是很滿腔熱血的普世價值,既是用家,就要承擔責任,但香港情況,超市是膠袋最大源頭,超市財團全面壟斷本港日常購物市場。林忌指出,很多小商戶因沒有完善收銀機,可能因此全面加裝營業系統詳細記錄所有交易,既增加營運成本,又令小商戶成為追稅對象。而政府亦會「基於避免漏稅」,便推向各行各業有不同名目的「回收費」、「處理費」等,加重平民百性負擔。


這就是另一名目的消費稅了。以前特區政府提出此稅,被廣大零售商和輿論指謫會打擊消費市道及加重市民負擔。現在政府徵膠袋稅,假設把款項用於環保工業還好一點,但遺撼的是,官員並無明確說明,收了錢,但市民不知錢去了哪裡。這就是問題關鍵。


環保節能‧從基本步開始


另一評論員黃世澤在關於環保的文章曾指出,舊電腦可作二手出售,及政府應考慮向基層人士提供津貼,讓他們可更換較新款的高能源效益的電器,以達到真正節省電力的環保目的,但也被「用者自付」所反駁」。但個人認為,「用者自付」並非真正良好環保觀念。


黃世澤說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舊電腦的商業價值,他指的並非十幾年前古董電腦,而是用家一年半載換最新機款時,把稍為「不最新款但仍新淨」的「舊機」出售,一方面造福了消費力低的人,二來電腦即使不是最新款,對一般用家來說沒有大分別,草根人士子女買來上網玩樂、做功課等已很夠用,把電腦轉售,用到壞才掉棄,達到電腦最高使用率,這就是真正環保。



環保節能‧Yes , we can !

至於更換高能源效益的電器,日本早已實行,由生產商向用家提供金錢回贈,回收舊款機以優惠價購新機,所以日本人很少有老殘電器,而且節能效益相當好。但反覷香港,物價被財團壟斷推高,貧苦大眾迫於用老殘電器,殘電器虛耗電力,電費已貴,政府又「用者自付」加環保費,這樣的「表面環保」,有錢中產當然不受影響,但草根市民就唯有減少用量,令生活不便,但用少了又不見得節省了很多電費,苦不堪言。


為何不可以既享受現代科技,又節能環保,用得開心又便宜呢?況且補助低收入人士換電器,也刺激了零售市道。


這是政府不願意去深思的問題。


當政府知道市民埋怨電費貴,又來例牌式「派糖」,一年的每月三百元電費補貼,市民好像「忽然高興了」,但一年過後又如何?電費依舊是貴,而且補貼對於草根市民,本身用電已不多,補貼電費遠不及衣食住行開支需求殷切。


環保之迷‧消費者是魔鬼


「用者自付」是很好用好像很有道理容易贏得道德熱淚的論調,套用中國人處世名言:食得鹹魚抵得喝,自己用的自己付代價,是真的有其道理,但也是容易被濫用的道德武器。就像當有人批評政府,當局拿你沒辦法,最好就用「破壞社會和諧」、「搞衰香港」、「搞是搞非」來抑壓不滿聲音;坊間很多見識半桶水既自私又「港式醒字派」的「港喱」,又會本著「識時務者為俊傑」、「槍打出頭鳥」和「你死你事」的中國人傳統美德,齊來攻之、斥之,期望籍此保住自己虛有的「和諧道德情懆」,以為保皇可為自己帶來莫名利益,但可能丁點著數也沒有,只是一廂情願。


「用者自付」,言之有理,和「教壞細路」類同,如果你有質疑,是謂「教壞細路」也,但用者的自付,是否付得其所、付得合理,當局政策是否蘊含其他目的,是值得關注。由於搬出「用者自付」,所以用家都是魔鬼,你用了就是罪,用了就要用盡心力補償罪行,香港收膠袋稅,若果把稅款用來發展回收工業,還屬可取,若果收稅只令短期膠袋耗量減少,繼而大耗紙張、走法律罅,遲些演變成平日無厘頭派定膠袋,不在購物時派袋,又或一街廢紙袋,超市仍然派袋很開心,法律罅變成有法不依,最後演變成「有錢人多多膠袋花得起」、「有錢人乜都得,窮人要守法」,這樣環保,形同笑話。


社會上有很多人是有一股熱血,想出一分力改善社會,包括政制、經濟、環保、民生等方面,這番熱誠是香港目前最需要的,但熱血之餘,不要忘記特區政府背後的親中保皇智囊,當他們知道香港人對某些題目反感、或偏愛某些議題,就會把政策包裝成「符合反對者喜好」的形象推出,令原本批評政府的輿論因應「認同普世價值」而轉為支持,試想一下,如果政府重提銷售稅,社會各界必群起反之,但若果稱為「環保稅」,這稅函蓋範圍包羅萬有,其實已是另一形式的消費稅,但因為用了「環保」為由,社會上的「正義聲音」又怎能不認同環保呢?


看倌又可咀嚼一下。


推薦閱讀:

環保的迷思


全民萬稅之七七事變 ( 林忌 -- 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 )



膠袋稅令我 O 嘴 ( 袁彌明 -- Erica Yuen )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吃飯好呢,還是吃糞好呢?


《 開放雜誌2009年7月號 》


吃飯好呢,還是吃糞好呢? ( 作者:鍾祖康 )


本文是作者將於七月面市的新書《中國,你憑甚麼?──從北歐禮義之邦到中華民族假大空》的自序。作者表示新書「依然是徹底離經叛道、直言不諱,將令讀者狂罵或狂喜之作。」


來挪威六載,耳聞目見,回望香港、中國,能不揪然於心?人生於世匆匆,如花茂盛,忽然見折;如雲行走,不能停住。余已悟往者之不可諫,豈敢再浪擲餘生,作違心之論?


這書是我這兩年來部份的讀書和沉思手記,一如《來生不做中國人》那樣,依然是徹底離經叛道、直言不諱、將令讀者狂罵或狂喜之作。


不少中國讀者罵我在《來生不做中國人》等著作中把中國踩得太扁,把北歐抬得太高。這個反應我完全不覺驚訝,要是中國人不把我罵個半死,那就不再是中國人了,他們這樣罵,正恰如其分的說明了這些讀者依然是「待人以嚴、律己以寬」的純種中國人。這些怒氣衝衝的中國讀者提出的許多問題,根本不值一駁,當中大都是中國人被迫停止了獨立思考起碼兩千年兼資訊封鎖下的井蛙之見。


中國違背常理的自作孽與瞎折騰


在文明國家,政壇上,政黨之間,甚至是黎民之間的爭議,只在於社會經濟政策左一點好呢,還是右一點好呢?又或對於環保問題是進取一點好呢,還是漸進一點好呢?甚或對於中國有毒劣貨是容忍一點好呢,還是強硬一點好呢?但在中國甚至香港,政壇上,政黨之間,甚至是黎民之間的爭議卻是要民主還是不要民主好呢?要普選還是不要普選好呢?要人權保障還是不要人權保障好呢?民主、普選、人權這些文明人基本信念,在文明國家,已經是任何心智正常者或政黨的共識,已不容爭辯,若有人膽敢提議廢除普選,或暫停普選,又或像香港那樣在一些本已全面普選的議會重新加入委任議席,在立法機關加入只適用於奴隸的「分組投票」,可以肯定,提出這樣建議的人即使不招致哪怕是最有教養的同僚的懲戒性暴打,也會被關進精神病院。


在文明國家已經不容再爭議的信念和制度,在中國甚至香港竟然變成沒完沒了的爭論話題。所以說,在文明國家,人們只會討論吃馬鈴薯好呢,還是吃麵包好呢?但在中國甚至香港,人們則依然停留在討論到底是吃飯好呢,還是吃糞好呢?此論或會引起一些紳士淑女的不快,惟非如此不足以描摹中國人不堪言狀之既愚且頑。


俺忍不住問詢於內子︰汝曾聞貴國有人要討論民主制度之存廢歟?伊猛力搖首答曰︰聞所未聞。


不知是否巧合,據我考證,中國人對糞便的厭惡確似並不十分明顯(詳見拙文〈中國人的食糞症〉)。


中國從董仲舒獨尊儒術,到李後主發明婦女纏足,再到明清抗拒外來優秀文明的啟迪,到共產黨在歡呼聲中君臨天下,一切盡是自作孽,禍去禍來因自招,活活瞎折騰兩千年。


今天香港由中國統治,也是完全違反常識和常理的自作孽與瞎折騰。一個地方絕無道理被一個在現代化發展上遠差於自己的地方所統治。香港就像一隻猴子,雖然尚未完全開化,但其聰慧已在萬獸之上,只在人之下,但中國卻只是滿肚草的一頭牛,試問一頭牛憑甚麼領導一隻猴子呢?其可笑可悲,可跟當年俄國仗其四肢發達強佔文明在其之上的波蘭、捷克、東德諸國,卒令人家焦頭爛額相彷彿。


挪威政府每年宗教開支幾十億


在這六年,我努力觀察挪威的社會發展。其中令我非常深刻的是,也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發夢也意料不到也覺得極其無聊的是,就如其他北歐國家那樣,挪威政府投放了巨額資源於宗教事業,僱用了數以千計的神職人員照顧國民的靈性需要,目前政府一年用於其國教路德宗教會日常運作的開支高達十四億挪威克朗(約等於十七億港幣),另有廿五億挪威克朗(約等於三十億港幣)供教堂保養翻修之用,再有另外約一億六千萬挪威克朗用以資助路德宗以外如回教佛教等的所有宗教團體。一個人口不到五百萬的國家每年投放幾十億港幣於宗教事業,這是篤信西方文明只建基於「富國強兵」、「船堅砲利」、「科技興國」的中國人永遠也不能理解的。


更令各位意料不到的是,挪威憲法直到今天依然規定,內閣大多數成員必須由路德宗教徒出任!


史學家錢穆對中國文化一向拙於批判,但他對中國宗教發展的一些看法卻頗能切中要害。他說︰「民初提倡新文化運動提倡全盤西化的人,只提出了民主與科學,卻把宗教拋棄一旁,不僅拋棄不理,還常有極濃厚的反宗教傾向,於是打倒了孔家店,冷落了釋迦牟尼,又不請耶穌、穆罕默德來,那麼馬克思便乘虛而入,此乃眼前教訓。可見講文化,宗教信仰也該鄭重考慮才是。」(見《中華文化十二講》九十六頁)


挪威政府對宗教之呵護已行之千年,這是挪威人今天個個知書識理兼講禮義廉恥的重要緣由。由於這種主要來自宗教的薰陶,挪威人不僅從維京大賊變成諾貝爾和平獎主持人,更實現了中國人在〈禮運大同篇〉裡面的幻想:「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原來,這裡才是禮義之邦。


江澤民竟然發出如此無知的問題


挪威人的教養,令他們不會像香港人那樣,可以容忍領導人拿相等於清潔工百倍的薪酬,或威脅說只要利得稅多加一點就會撤資。


中國人並不知道在挪威發展獨步全球的背後,有著這樣一個由宗教事業打造而成的極其深厚的人道精神作其承托。


但香港的統治班子不也大部份是基督徒,並以天天上教堂的曾蔭權為首嗎?卻為甚麼會那樣草菅人命的呢?我只能想起上世紀初從英國來華傳教近半世紀、名滿中國的邰慕廉牧師(Francis John Dymond 1866-1932) 臨終前說:在數以千計經他之手的中國掛名信徒之中,他無法肯定當中有一個是真信的!


由於中國相對於香港只是一頭牛,在這方面中國領導人自然又比曾蔭權再低幾個檔次。江澤民於一九九八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時與其對話時居然說:「我是共產黨人士,是無神論者......但是我還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去年訪美的時候,也包括到歐洲的一些國家,我發現許多人,教育水平都很高,科學技術水平也很高,但是呢,他們好像還很信喇嘛教的教義。這一點呢,我也正帶著一個問題在研究,Why(為甚麼)?」


這個難以想像會發自一個二十世紀國家領袖的問題,挪威人,正如任何文明人那樣,從盤古開天就明白了。





(原裝版) 新疆烏魯木齊騷亂珍貴實況片段






CCTVB 新聞報導:

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環保的迷思


大家看到我用此標題:迷思,或會感到奇怪,環保是世界大趨勢,無論如何都應該支持環保,環保對地球生態的重要性,本文不打算長篇大論引述,地球資源消耗,除了能源外,廢物長期囤積,令生態環境受損,最後受害的,還是我們自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


長話短說,活在香港,號稱「所謂國際都會」,其實香港很多事情都落後,一個城市是否先進,並非閣下家裡有台高清電視或身上有部高級電話,這些只是日常消費品,用錢便可買到,但都市的先進,應該講求整體性,從生活科技至日常用品,再推至市民對環保概念的認知,環保不能單靠口號高喊,而是要真真正正由每一位市民實行出來,每人環保一點點,地球資源便得以保存。


極端環保‧神的使者


我是非常反感那些極端環保份子的荒謬理論,極端環保人士沒有商量餘地,你用一個膠袋是罪,你用些少冷氣是大罪,你用電力是罪,甚至你買不起貴到離譜又不好吃的「有機食物」,更是罪大惡極,差不多要求全人類活在大都會但要像原始人睡草地養隻牛自行揸奶種菜喝雨水才叫「環保」。當你需要應用日常生活資源,環保中堅份子又要跳出來聲淚俱下指謫世人是地球毀滅者,環保極端份子總喜歡把自己的地位與耶和華看齊,似乎想用任何方法去向社會證明自己很有文化,受過所謂高深外國高等教育,其他人都是大蠢蛋,只有環保人士才懂愛惜地球,環保小丑用盡極難聽的詞令去嘲笑世人,用盡方法去引證「不支持不信奉環保人士就是不文明」,這種醬缸到極的自我膨脹情緒,外國的環保組織還真是文明點,但香港的環保人士,是醬缸裡的大惡霸,一句「禍害社會、教壞細路」,你就要千依百順,乖乖地用類似朝聖的態度去「崇拜」環保,更要敬畏環保人士,不可行差踏錯,因為你「不夠環保」,就是沒讀過書的粗民,環保人士係社會明燈,像神的使者,是上帝的先知,在無限環保的偉論下,借管束別人抬高自己的精神自瀆,不知所謂,人見人憎。



常聽見那位香港電台見識目光如豆又以為自己真知卓見的時事節目主持吳【】森,說主婦去街市買菜應時光倒流用報紙包鮮魚,真好笑,大家可否想象,拿著鮮魚邊行邊滴血水回家,行幾遠滴幾遠,然後到家看見條魚印上報紙內文,你敢不敢吃呢? 一提到用個膠袋,又熱血沸騰指控千百罪狀,用膠袋罪大過販毒,你一用膠袋,千夫所指,被口誅筆伐,說環保,但民粹到極,也盲塞到極,無非只為抬高自己:我懂環保,罵你不環保,只因你見識少。


香港搞笑環保


在香港,環保是要用「超低能、勁搞笑」來形容。請看以下:



1. 搞笑而不實用的環保購物袋,不是呎吋太小,就是平面面積夠大但不立體,無可能載入盒裝包裝食品,塞幾罐汽水已擠爆,不立體的設計,既不實用,也不好用,環保先決前提,環保購物袋一定先要好用,有足夠承載量,而不是大大的袋子但不立體,放小許東西已滿,於是帶了購物袋又要多取膠袋,何來環保?


2. 今時今日,不知環保購物袋的廠家是否全是女性?以為現今社會「只有女人才會去超市買菜」、或「只有女人才會買食物」,又或是「男人只拿工事包,不會拿環保袋」?看搞笑而肉酸透頂的環保袋款式,一是大粉紅、粉綠、或印上肉酸到嘔的卡通公仔,連少婦也覺得難看,難以想象堂堂大男人拿著印上大公仔姣婆顏色的袋子去購物了。環保袋款式太難看,令市民討厭自備環保袋,在第一層面的意識教育上,「自備環保袋」已變成「肉酸、老土」的代名詞,很多男人都會去超市買點生果、日常食物、用品等,男人不是外星人,也會去買點吃的用的,不要以為「入超市都必然是女人」,此其一。


3. 還有,環保觀念,絕不是完全不用膠袋,這是沒可能的,有些冷凍食品、鮮肉類、未洗淨的蔬菜等,凍肉會溶雪,出雪水,鮮肉有血水,鮮菜有沙泥,總要有膠袋隔著,不然的話,血水混合雪水、雪水又帶泥沙,食物也變得不能吃了,要洗也要大費周章。大量耗水難道又很環保嗎?


4. 很少人提出這點,就是超市的膠袋,通常不能多次再用,原因是太薄,超市壟斷食物市場,又要賺到盡,瘋狂節省成本,超市膠袋太薄,用一次已有裂縫,不能再用,還未計袋子薄要問收銀員多拿兩個,才能承受貨品重量,相信很多讀者已明白我所說,你買盒汽水,一個超市膠袋行幾步已見破裂,要兩個或三個一齊載,政府要人少用膠袋,不如改善超市膠袋質素,起碼讓市民重複使用。


5. 環保中堅份子口口聲聲說紙袋較環保,但問題是現代的膠袋技術已用快速分解的膠料,沒錯,袋還是膠造的,但會較快被生態分解,紙張呢?紙來自何處? 樹木。一株大樹成長經年,大量用紙袋即是要大耗紙張,不要忘記,紙袋承載力不及膠袋,濕了少少水又會破,紙袋有摺痕又易破,又是不能重複使用,但樹木就得大量砍伐,而且樹木是製造地球氧氣的重要來源,環保份子又搬出神的使者偉論,總之凡有「膠」字一律是罪,用紙吧,樹木比膠好,這就是環保份子的卓越智慧。



特區政府要在 2009 年 7 月 7 日正式推行徵收膠袋稅,環保局已安排本港約3000間將會徵費的商舖,本月底起陸續在收銀處展示一個綠色標誌,提醒消費者每索取一個有手挽膠袋就須繳付5毫子。已有商戶計劃走法律罅,例如以毋須徵費的紙袋、無手挽膠袋取代有手挽膠袋,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強調,徵費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得到社會廣泛共識,故取巧只會令消費者反感,呼籲商戶要有社會責任。 ( 報章報導 )



膠袋是財寶‧多多益善



基本上我是贊成徵收膠袋稅,在中國人「有便宜唔駛洗頸」、「唔駛錢拿多啲」及「各家自掃門前雪,環保關我屁事」的龍的智慧下,免費派膠袋拿得很開心,只要免費,中國人認定為「便宜、著數」,尤其一向醒字派的香港人,當然「唔駛錢唔攞就笨撚柒喇」,多多益善,大袋歡迎,小袋也無妨,越多越好,家中膠袋堆積,像是財寶一樣,正所謂「睇下我咁多膠袋!幾威!」。


所以,引用中國人處世名言:「火唔燒到嚟唔知痛」,拿膠袋要付錢,正是「唔見棺材唔流眼淚」的真義,著名影星成龍說:「中國人是要管的」;粗卑地說就是「屌少陣都唔得嘅!」,錢大過天,香港人不得不乖乖地環保去也。



但香港人醒目之處,就是懂走法律罅,即是「識得走位」,不派膠袋怕得罪客人,就給「條例以外的沒手挽膠袋」和紙袋了。



如何環保? 我不知道,不如拿多幾個紙袋回家,給小孩當畫紙吧,可能這就是紙袋另一大用途。


此文寫罷,喝罐啤酒,食住花生等睇戲了。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無線電線中央台正式啟播☆★☆★


望上面。有片。多謝。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中國 Michael Jackson ( 含月光步@@"~)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N4xNJLxKS8

2009 七‧一 特輯【二】: 公民之旅 ( 圖片集 )



( all photos can click to view full size )









2009年7月2日星期四

2009 七‧一 特輯【一】: 突破攻防線




其他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uJvNpzY0y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4Ur8GfH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WKai-bqOv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peeaa-ApxY


社民連發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Et8987r8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lQ7yyhY1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sfzo2F1HL0


灣仔街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bxf7NKnD1o



新聞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zLdnkDN3A

2009年7月1日星期三

反對派遊行虛耗香港 -- 林桑田

大公報 2009-07-01


對香港而言,每年都有兩個重大的節日,一個是「十一」國慶節,一個是「七一」香港回歸。這兩個節日,本來是普天同慶、歌舞昇平的大好日子,可是,最近幾年的「七一」,總是有人煽動、策劃、組織上街遊行。而且,這些遊行都有一個共同點:反政府。這類反政府遊行的目的,就是「亂港」,甚至可能包含「反中」——反對中央政府。


回應:不想長篇大論說七一遊行的意義,奇怪的是,保皇派也好,一些「和諧醒字派」香港人也好,總喜歡把不合心意的事情描繪得像「黑社會化」、「動亂化」、「罪行化」、和「反社會反政府作惡」。說的對,七一遊行主要目的包含批評政府,但要搞清楚,不是「動亂反政府」,而只是想當局認真聆聽人民訴求,說「反政府」之前,不如先反省一下「為何人民這麼不滿這個政府」吧。


「七一」反政府遊行的一項特色,乃是不分青紅皂白,凡是政府的管治和施政行為,一概表示反對,大有大反,小有小反,總之是什麼都反,「為反對而反對」也在所不惜。這種「反反反」的特色,已是人所共知,令市民有「不過如此」的感嘆,廣大市民對這類遊行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回應:保皇派下次應要聘請較有水平的寫手撰稿,說人民為反而反,大有大反小有小反什麼都反,大前提是慘得過政府諸多事情令民眾不滿,要人民順從政府,但政府有否為民眾著想? 這樣簡單的邏輯也混淆,反映高質寫手的重要。


反對派搞遊行錢從何來?


市民心中其實仍有一個疑問:反對派年年「七一」發動幾萬人以至二、三十萬人(曾有一次號稱五十萬人)的遊行,錢從何來?現代社會,樣樣講究資源,組織一次大遊行,沒有資源,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以有十萬人參加的遊行為例,每人一支(有的人拿兩支)礦泉水,有時甚至每人一件T恤,也有派發帽子遮陽光的,外加標語、旗幟,還有租用音響設備的費用等等,搞一次十萬人大遊行,沒有三百萬、五百萬元,恐怕是難以成事的。所以,市民有疑惑:錢從何來?以前有路邊社(非路透社)消息稱,反對派搞遊行,資源有美元、有新台幣。如今阿扁已下台,並且身陷台北土城看守所,新台幣恐怕是沒有了,但美元恐怕還有吧,否則,怎麼策動遊行?「七一」遊行名義上的主要組織者,來路不明,並非政黨,在立法會也沒有席位,錢從何來?要白鴿黨「包底」?要公文袋黨「資助」?恐怕都沒有這麼容易吧。由反對派發動的「七一」遊行或其他反政府遊行,「錢從何來」至今仍是一個謎,其資源來路是否抵觸《基本法》或本港其他法例,也很值得各方研究。


回應:哈哈哈哈,唉。又是「老左作風」搬出那套「美帝台灣妖暗中作祟」的「革命」道理出來,真是荒唐到極。七一遊行,參與的市民都是自備飲品、自行搭車到場地、絕大部份遊行人士互不相識、遊行過後沒有「酬勞」、更沒有「出席獎金」。一般來講,擴音設備費用無須很高昴,因為器材並非要一級演唱會音響,只是簡單的大輸出擴音器便可,有些是贊助的,有些是團體自己擁有的,所以七一遊行不是「豪華演唱會」,老實講,你估美國佬真是這麼得閒去資助七一遊行麼?

說話前用用腦,多謝合作。



近幾年的歷次「七一」遊行,若論其表現或後果,無非只是一個「亂」字。這個「亂」字,是「反中亂港」之「亂」,是「七國咁亂」之「亂」,也是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亂」之「亂」。廣大市民期盼和追求的是「繁榮穩定」和「安居樂業」。「亂」是「穩」的反面,也與「安」背道而馳。發動「七一」遊行「亂港」,其居心叵測可以肯定。至於策劃組織遊行者個人能撈到什麼好處,那是另一個令人感到興趣的問題。


回應:如何「亂」法?有打架麼?有放火燒車麼?有噴漆淋電油麼?有向警察扔石麼?沒有。


看看民建聯的廉價「臨時演員 Fan 屎」,惡形惡相,粗口爛舌、霸道橫行、毫無教養、搞是搞非,可能林桑田先生搞錯了民建聯的打手是七一遊行者,七一遊行是市民自發和自律性的集體行動,沒有民建聯的「吃大餐、抽大獎、派利是」,說到「撈油水」,民建聯和保皇派認第二,誰可認第一呢?


必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回歸以來的「七一」,由於反對派「不甘寂寞」,處心積慮「搞搞震」,總是不平靜,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亂局,破壞了節日氣氛。「七一」這一天,既是香港回歸紀念日,對廣大「愛國愛港」的市民而言,理當做一些對國家、對香港有益和有意義的事。或者,利用這一天寶貴的假期與家人同樂,與友人約會,或食飯飲茶,或行街購物,或郊遊踏青,均為人生快事。倘因受到某些人的煽動、唆使、誤導,去參加什麼「大遊行」,不管參加者的主觀願望如何,客觀上必然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對香港無益,無建設性。「香港是我家」,真正愛香港的人,是不應該發動這種以「亂港」為目的反政府大遊行的。


回應:簡單說句,林桑田先生的水平真的「未夠班」,又想學人用家庭倫理來揶揄七一遊行是反中亂港,建議林先生不要停留在口腔期吃喝玩樂,如要發表偉論,請先學習寫文章的思考邏輯,以免貽笑大方。


參加「七一」遊行的市民,有些是對政府的某項政策或措施有所不滿,有些是在某方面要表達訴求,這些都是合理的事,也是市民享有的權利。但是,有不滿或有訴求,可以有多種不同渠道和不同方法去溝通,不一定要遊行,更不一定要在「七一」上街遊行。舉例說,透過立法會議員或區議會議員「下情上達」,就是很好的方式。最近,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多次幫助受層壓式推銷詐騙的市民(主要是年輕人),向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進行申訴,就是極佳的例證。這樣的途徑,肯定值得市民採用。從這一角度思考,反對派不採取、不鼓勵市民採取正常機制的合理渠道提出訴求,反而發動「七一」遊行這種激烈和極端的方式,相信自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回應:呵欠 ~~~~ 如果政府平日真的有聽取民意,根本不會有七一大遊行。



站在市民的立場說,對上街遊行理當三思,因為除求助議員之外,還有別的途徑表達不滿或提出訴求。例如,可向某政府部門的上級反映,甚至可以向行政長官投訴。再說開一些,香港市民也可以向中央政府表達對特區某些事務的不滿。或者,港人若能對特區政府的施政出謀獻策,以求革新,也是好事。又例如,市民若有不滿,訴諸傳媒也不失為良策之一。傳媒作為社會公器,有監察政府施政的功能,被視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以筆者觀之,只要市民的投訴有理、訴求合理,任何一間傳媒機構都樂意效勞,為民請命,為民謀利。總而言之,不一定要上街遊行,還有許多可行的途徑和辦法。


回應:林先生真好笑,向特首反映?由八百人大財團既得利益小圈子「選」出來的傀儡特首,人民已對其完全失望。


有個別傳媒也成為保皇擦鞋機構,不要口輕輕搬出「第四權」出來,拋書包也要道理說得通。


廣大市民最終蒙受損失


反對派策動「七一」遊行的圖謀,當然不像市民表達某些不滿這麼單純。究其目的,可濃縮為「反中亂港」四字,其中尤以「亂港」為遊行主旨。事實上,反對派發動「七一」遊行,歷年來的「主旋律」始終是「反政府」的調子,否則又何以謂「反對派」?十二年來,反對派所發動的「七一」及其他遊行,對香港的「繁榮穩定」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以至破壞,最終蒙受損失的仍是廣大市民。


十二年了,各種反政府遊行,包括「七一」遊行,夠了,夠了!大大小小的反政府遊行,虛耗香港的實力,又不能像嘉年華或花車巡遊那樣帶給市民歡樂。這種不利大局、只有破壞並無建設的遊行,愈少愈好,不要也罷。按古人的曆法,十二年是周期之一,例如生肖就是十二年周而復始。但願香港的「遊行文化」到此為止,此後則是新開始,廣大市民一起來創造一種新氣象和一個新時代。「七一」反政府遊行,可以休矣!


回應:說到「亂港」。林桑田先生似乎很喜歡「唯恐天下不亂」,要苦口婆心「溫馨提醒」人們反中亂港,又是三毫子一擔的偉論:「和諧穩定」、「社會繁榮」、「市民歡樂」、「美好氣象」、「萬眾高歌」的肉麻當有趣煽情詞令,林生這篇文章,在下看後一秒鐘內已認為「唔得」。


下次請寫得好一點,起碼讓人看見閣下有多少辯才,總好過這樣失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