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2013年12月28日星期六

【中國新世紀大饑荒預測】袁隆平:中國最大的劫難已無法避免

網傳袁隆平真言:中國最大的劫難已無法避免
2013-12-27

【新唐人2013年12月26日訊】(新唐人記者隋念綜合報導)這幾天網路上流傳著據稱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最大的劫難已無法避免》,文中列舉十二條理由預見中國的糧食大危機隨時可到來,而且不可避免,讓人讀後冷汗不止。現將原文摘錄如下:


一、沒有比人們的吃飯更大的事情。儘管中國的危機很多,比如政治危機、經濟危機、信仰危機、領土危機、社會危機等等,但只要軍隊穩定、老百姓還有飯吃,任何危機都可以克服,或者都在保持有序的情況下有辦法克服。但吃飯的危機是個例外。如果老百姓沒有飯吃了,或者食物短缺了,那麼就天下大亂了,政治也好、道德也好、經濟也好、良心也好,一切、所謂一切,包括政府,都會在食物危機面前蕩然無存,不足掛齒。

二、中國不是新加坡,不是汶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有13億人,這樣的國情就決定了,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養活中國,中國的吃飯問題只能夠靠自己解決。

三、同樣,食物的供應只能多,不能夠少,哪怕是剛好也不行,也會大亂,除非實行計劃經濟,憑票按人頭供應,但現在還可能嗎?

四、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只有80%出頭,中國的食用油的80%以上都依賴進口原料加工。據網上資料,僅去年一年中國的進口黃 豆就多達6000萬噸,按中國13億人計算,折合到每個人頭上是一年將近100斤,這是多麼大的數字啊。這裡還不說它是轉基因黃豆,更不說轉基因還對生育 能力有害。

五、中國市場上的食物看起來還很豐富。但哪裡來的?內行人都清楚,這不是自然生長的食物,是激素催大催長的食物。喂豬,正常餵養要一年,而市場上 供應的基本上都是三個月長大的激素豬;喂雞,正常要半年,現在市場上的雞肉幾乎都是28天長大的激素雞。還有我們吃的蔬菜,也要靠激素化肥催大。這樣的東 西毫無疑問,是對身體有害的,不是有很多兒童性早熟的報導嗎?三歲女孩就正常來月經了,乳房也豐滿了,為什麼?吃了父母地裡種植的草莓的緣故,而父母地裡種植的草莓,都是用激素催大的。還能夠整治嗎?做做樣子安撫老百姓可以,認真可不行。只要認真,市場立馬蕭條,立馬大亂,立馬要餓死人,大規模的餓死人。 為什麼?很簡單,只要認真,市場將會無物可供,到哪裡去找那麼多的、天然健康無害的食物?

六、還有就是種子問題。現在農民手中已經很少有可以自然留種的種子了。以前種子都是在各家各戶的農民手中,農民年年留種,這家沒有那家有,是安全的。現在不是了,都是年年去種子公司購買,種子公司購買的種子只能夠種一季,是不能夠留種的,否則長出來的是草。種子公司的種子會出問題嗎?只有天知道。 但真出問題了,農民哪怕有地也沒有種子下地了,多麼恐怖!更何況,據報導,我們國家的種業公司一半以上都被控制在外資手裡,或被控制在洋人手中。

七、在中國,現在已經是老老實實按自然規律生產食物不但發不了財,就連生存都很困難。比如蔬菜,老老實實按自然規律種植,要三個月,並且還不好 看,生蟲子。但你多打激素,多打農藥,一個月就夠了,好看並且不生蟲子。更不要說喂雞、喂豬了,除非是自己吃。還有海鮮、鱔魚、王八、大閘蟹,幾乎都是人工飼養的,激素催大的。

八、農民更沒有積極性種糧了。為什麼?是同樣的道理。老老實實種糧不但發不了財,連生存都很困難。所以,有的地方到處都是荒地,年輕力壯的都外出 打工去了。以前,一斤稻穀的國家收購價格可以買4到5斤一般小蔬菜,現在多少?恐怕一斤對一斤也很難買了。今年國家稻穀的收購價格是每百斤120到140 元,市場上的小蔬菜至少都是一元多一斤,更有好幾元一斤的。誰還種糧食?那是傻瓜。也只有中國還有那麼一些老實本分的傻瓜農民,還在種點糧食自給,但不是 為了賣錢。農藥、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翻著跟頭漲價,那麼糧食價格能夠上去嗎?上不去,無解。為什麼?很簡單,比如稻穀收購價漲到5元一斤(這是所值 的下限),那麼大米價格就至少要賣到7元一斤以上。城市裡的人受得了嗎?不暴動才怪!所以,全國都在任意宰割弱勢的農民、吃農民、坑農民。俗話說:大魚吃 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沙!中國農民是生活在當今社會最低層的弱勢群體,是連小蝦米都能將其作為任意盡享的口中美味!但願社會的現實不是如此!

九、那麼國家糧庫裡還有多少糧?我不知道,我不是統計局的。但我知道,這麼多年來我們年年吃的都是新糧,我也知道就是農民家裡也不留儲備糧了。因此合理的估計是,糧食的生產週期是一年,我們的糧庫裡面,糧食也就最多是一年左右。也就是說,我們的糧食儲備,不具備任何抗風險的能力。

十、種子會出問題嗎?但願不會,包括轉基因種子。國際市場會有源源不斷的低價安全糧食供應中國嗎?但願一直都有。農藥激素的東西吃了對身體會無害嗎?但願無害。

十一、然而,我看到了農村,只要不是色盲都會發現,農村裡面很多小生命小生物都滅絕了,或者快要滅絕了。螺頭很少看到了,鱔魚也很少看到了,野生 的魚蝦已經很少了,我家鄉的小米蝦已經滅絕了,就是池塘、水壩也是混黃的,已經不張水草了。就是以前一下雨打雷,就是漫坡的地皮菌,也在我家鄉滅絕了。為 什麼?只有天知道。  但我們吃的食物真的沒有出問題嗎?理性告訴我,已經出大問題了,並且很難逆轉了。那些滅絕的小生命、小生物,不也是和我們在同一環 境下,吃食同樣環境下的生物食物嗎?他們出了問題,我們還會遠嗎?

十二、國家,我之國家;人民,我之人民;家園,我之家園。嗚呼!我只有一聲歎息。我眼前浮現的分明是一片混亂、人相食、餓孵遍地、流離失所的情景,隨時都可以發生,並且已經不可避免。還有比這更大的危機嗎?沒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但願我是杞人憂天。


中國水稻專家袁隆平 (網絡圖片)

★ 請務必閱讀:

新世紀大饑荒前瞻:大米年進口量恐破紀錄 中國現在靠越南養活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完整版) NASA 衛星圖‧中國霧霾橫跨上千里

美國航太總署(NASA)近日公布12月7日拍到的衛星圖,顯示大片的霧霾從北京延伸到上海,橫跨了1207公里,實在嚇人。
============================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on NASA’s Terra satellite captured an image of the haze spreading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 on 7 December 2013. The expansion of the smog to the south of China is not that common as for the northeast.

The fog ha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that makes it appear grey and smooth on the images. Ground-based sensors reported a level Particulate Matter smaller than 2.5 microns in the air to be as high as 480 and 355 per cubic meter of air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WHO considers levels below 25 to be safe. The Air Quality Index was also with more than 800% above what is considered good.

In some cities, authorities ordered school children to stay indoors, pulled government vehicles off the road, and halted construction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 smog, according to news reports.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大陸霧霾之謎:《南華早報》煤礦開採或招致核污染風險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8日文章,原題:鈾礦附近的煤礦正在破壞核燃料的價值

由於中國的核能部門和煤炭部門都在爭奪儲藏這種放射性重金屬的地區,專家說,鈾最終會在不經意中被在熱電廠燃燒,製造出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灰燼飄落到周邊的城市。一家拒絕采訪的加拿大公司已在雲南的一家熱電廠附近建了一個工廠,從灰燼中提煉鈾。

由於中國在建核發電廠數量在全球最多,它迫切需要鈾礦石提供燃料。當前國內供應僅局限於南部和中部一些古代火山噴發形成的低質量鈾礦,比如四川和湖南。然而,中國地質學家如今認為,在中國北部地區的盆地中儲藏著成千上萬噸鈾。媒體在最近的報道中用“世界級”和“超大規模”來描述新疆伊犁和內蒙古鄂爾多斯的鈾礦。但問題是,這些豐富的鈾礦卻掩埋在厚重的煤礦帶之間。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821廠的前負責人表示,(中國的)煤礦正在侵蝕鈾礦貯藏地。“這些盆地內儲藏有石油、天然氣、煤和鈾”,他寫道,“由於大規模和高速度的建設熱潮,煤礦開采將很快對鈾礦資源造成巨大破壞。它還將令環境遭受到放射性汙染的侵害。”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教授、核工業集團公司高級顧問顧忠茂表示,平衡這兩個不同能源部門之間的利益是令中央政府感到頭疼的事。與此同時,中國一直盡可能地從哈薩克斯坦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大量鈾,顯然是要將本國鈾礦留存下來以備未來之需。

“問題是,如果我們把這些礦藏留在那裏,它們將很快被煤礦開采破壞掉”,顧教授警告說,“極有可能的結果是,中國大量鈾礦的最終結局是在熱電廠的火爐而非核反應堆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大量灰燼會對所有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由放射性灰燼帶來的環境危險還處於不宣狀態。華北電力大學的尹連慶教授說,他在一些城市進行了實驗以監測熱電廠附近居民社區的放射水平,結果令人震驚,“我們發現了一些高汙染案例,比核發電廠附近還高出好幾百倍。”(作者斯蒂芬·陳,陳一譯)

2012-11-19 來源:環球時報

★請必須閱讀:

大陸霧霾真相背後的真相:中國煤炭工業的崩潰和核霧染災難

大陸霧霾真相背後的真相:中國煤炭工業的崩潰和核霧染災難

大陸霧霾真相背後的真相:中國煤炭工業的崩潰和核霧染災難

馬可安 物理博士

冥冥之中, 一場空前的生存災難正在中華大地悄悄上演,這場災難影響的講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和未來幾代,而是未來的千秋萬代。因此必須大聲疾呼,引起公眾廣泛注意,促使官方立刻採取措施,終止這場災難的繼續!須知,強敵入侵或者自然災害,只能夠禍害一代人,死亡若干百萬人口,災難過後迅疾恢復。而我看​​到的這場災難,直接危及的是這塊土地以及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根本生存,這場災難只有進行時,永遠沒有過去時。要終止它,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

這場災難和三樣眾所周知的東西和一樣鮮為人知的事實有關係。三樣眾所周知的事情是中國北方的煤炭資源,中國內蒙新發現的世界第一大鈾礦資源,以及華北日益嚴重的空氣霧霾污染。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也許和你想像的大不一樣。而一件鮮為人知的事實是不知從何時​​起,騰訊微博和其他互聯網上,核霧染三個字(霧=污)被列為無法搜索的禁詞。中國的污染嚴重,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等。這些詞都可以搜。中國有核霧染?可能你聞所未聞。為什麼這個詞列為禁詞,究竟發生了什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哪裡的核反應堆或者核電站出了什麼問題?外媒對此沒有任何報導,如果核設施出了問題,肯定是瞞不住的。因此可以排除這個可能,那麼為什麼這三個字變成禁詞呢?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在這裡提供答案。

但是先說說煤炭。我曾撰文指出,煤炭資源極為有限。地球上的煤炭資源來自遠古植物。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大氣層裡的氧氣量可以精確估算出來。據此可以估計地球上有機物的數量和各種化石燃料的蘊藏量。根據科學推算,中國原有的可採煤炭資源量,不會超過一千億噸。現已開採過半,2012年當屬中國的煤炭峰值年,每年開採近四十億噸,絕不可持續。再有十幾年,本國資煤炭源消耗殆盡。一旦世界石油資源枯竭,本國煤炭資源也告罄,沒有了能源供給,中國十幾億人口,何以生存?這是一場空前的生存災難。但中國的生存災難還遠遠不限於資源枯竭,因為中國的土地也在面臨一場空前的浩劫。

繼續敘說煤炭。中國煤炭工業是極殘酷的帶血的工業。煤礦工們有一種病,叫做煤塵病。你在煤礦井下挖煤,通風不良,空氣渾濁,各種機械操作產生巨量的煤炭塵埃,你手上臉上身上全是煤塵。工作一天的煤礦工,一個個像從黑灰裡撈出來,除了眼白和牙齒是白的,其餘全是黑的,需要沐浴更衣。可是皮膚上的粉塵可以洗得掉。呼吸進​​入肺部的煤塵是洗不掉的,也無法被身體排出,也不會腐爛掉,會永久停留在肺部。於是肺部組織就長出各種纖維試圖包裹這些外來顆粒。時間長了以後,肺部全部變黑,長滿硬硬的纖維,失去彈性,尋常人輕而易舉的每一次呼吸,都變成非常艱難痛苦的掙扎。這就是煤塵病。煤塵病無法治療,只能等死。這是個非常痛苦的緩慢死亡。病人的任何姿勢都不舒坦,只能跪著,最終以跪姿去世。這是一個發病率非常高職業病。在井下工作,你不可能不呼吸,不可能不吸進煤塵。天天吸進煤塵不可能不得煤塵病,只是程度輕重而已。程度輕的沒有什麼症狀,只是覺得會經常咳嗽。煤塵病在脫離礦工工作後,會繼續發展惡化,肺部不斷長出新的纖維,直至最後肺部功能全部喪失。

要扼制高發的煤塵病,就必須改善通風除塵條件,使用大量的水噴灑壓制煤塵。但是中國煤炭基地多處於極度缺水的區域。水資源和煤炭開採構成尖銳的矛盾。沒有足夠的水壓制煤塵,再加上礦井越挖越深,通風條件愈加惡劣,更加劇大量煤塵病病例的產生。

煤塵病一年殺死多少人呢?據王克勤先生髮起的大愛清塵公益組織保守估計,全中國至少有六百萬嚴重塵肺病病人,絕大多數是煤礦工。如果其中有五百萬病人是煤塵病,發病後平均生存年限是五年,算下來一年死亡一百萬。也就是中國的煤炭工業一年奪去一百萬條人命。這是為開採煤炭付出的相當高昂的代價。即使是貧窮的地區,生命亦值得珍惜。無怪乎現在的煤老闆願出一個月超過一萬元的基本薪水,也招不到足夠數量的煤礦工。廉價勞動力的枯竭,而不僅僅是資源的枯竭,使中國煤炭業面臨崩潰的邊緣。

前面提到煤礦礦井越挖越深,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因為哇煤礦不是可以任意地挖深的。幾年前中國北方煤礦的平均深度是450米。去年已經達到平均600米深,這個平均深度還在每年增長二三十米深。只要地底下更深處還有煤,我們是否可以無限制挖深呢?

煤礦是不可以無限制地挖深的。地底深處,因為上面地層的巨大重量,產生極大的壓強應力,極易引起洞穴塌方。地底下600米深的土層內的壓強有三百個大氣壓那麼高。也就是一平方厘米有三百公斤的壓力。沒有什麼人工材料可以抵抗這麼大的壓力,只能依賴坑道壁的土層自己承受這樣的壓力而不崩塌。可是中國北方產煤的三個省區,山西,陝西,內蒙,屬於黃土高原。其土質為歷經幾千萬年的風沙塵土積累而成。土質細鬆軟微。挖礦井不深的時候非常容易挖,可是達到一定深度之後,鬆軟的土質就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承受不了地層的巨大壓力,要坍塌。需要耗費非常高昂的支護材料和設施來維持坑道不塌,可是挖煤的作業面還是暴露的,隨時會崩塌。因此,到一定的深度,即使地下還有煤,也只能望煤興嘆,無法深挖,夠不著了。這是中國煤炭業面臨崩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看看關於山西煤炭採空區的報導就知道了。山西全境面積15萬平方公里,有煤的地下有5萬平方公里。現在地面隨時會坍塌的採空區,就有2萬平方公里。採空區地面會坍塌,說明地下大有問題。照理,即使地下的煤都已採空了,採煤時留下的地下坑道還在,其支護結構還在,因為不會有人冒險拆除這些支護結構。那麼只要地下的空坑道不坍塌,地面怎麼會坍塌呢?如果地面坍塌,就說明地下的坑道已經支撐不了壓力,先坍塌了。這也就說明採煤礦井達到的深度已經接近物理極限,極易坍塌了。兩萬平方公里的採空區,說明山西陝西離可採煤炭資源的枯竭,實在不遠了。

現在該談到內蒙鄂爾多斯的煤礦資源,以及當局諱莫如深的三個噤若寒蟬的字眼,中國的核霧染。若干年前,因為偶然的原因,有人發現北方一些熱電廠的周圍存在驚人的高輻射區域。其輻射量超過核電站周圍核輻射量的幾百倍。一開始懷疑核材料失竊。追查的結果發現高輻射來自發電廠的燃煤。進一步發現這些高輻射煤來自於內蒙煤礦。於是由此追踪發現了世界第一大的內蒙大營區域超大型鈾礦。一舉摘掉了中國貧鈾國的帽子。這為發展中國的核武器和核電工業奠定了優越的資源基礎。

不幸這件中國來自不易的國寶,尚未得到利用,已經被摧毀。內蒙鈾礦並非獨立礦。科學家研究其成礦機理,是和遠古煤炭一起形成的。是煤和鈾礦石混在一起,難以分開。更有許多鈾的成分滲透到煤之中。隨煤產出而運銷至各個煤炭消耗點。

這就引致兩個巨大問題。一個是鈾礦資源未經開採,就因煤礦的無序開採而被糟蹋了。第二是嚴重的核輻射污染隨煤炭的燃燒而播撒到中國各大城市,造成無法收拾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危機。先講講第一個問題。該鈾礦品位極高,含鈾千分之二到百分之一。公開報導說估計可開采的鈾金屬含量為五十多萬噸。若按照千分之二的品位計算, 意味著鈾礦石的量為2.5億噸。

這個2.5億噸鈾礦石的數量看起來很大,實則並不大。內蒙煤礦這些年處於瘋狂的無序開採狀態。年產量已經達到十億噸。相比之下統共僅2.5億噸的鈾礦石數量,僅僅是每年挖出煤炭的一個零頭。假若挖煤的過程作為雜質攜帶了10%的鈾礦石,一年十億噸煤的產量就意味著有一億噸的鈾礦石被糟蹋掉。那麼僅需二到三年,大自然給我們的這份豐厚禮物,就糟蹋殆盡了。

更嚴重的是,鈾是放射性元素。一年一億噸鈾礦石被煤炭攜帶出來,裡面就是二十萬噸的放射性鈾。而二十萬噸鈾經燃煤發電廠的燃燒,不但絲毫得不到利用,反而散發到城市各個角落,造成嚴重的環境生態核放射霧染。這是非常嚴重的貽害億萬年的生態災難。

一年二十萬噸放射性鈾以塵埃形式散射到環境中是什麼概念呢?美國八年的伊拉克戰爭,據稱使用了大量的貧鈾穿甲武器。貧鈾也就是天然鈾去掉少量高放射性的鈾235做核武器和核燃料後,剩下大量放射性較低的鈾238沒有什麼大作用。因為它特別重,特別堅硬,因此用來做穿甲武器的彈頭。美國在伊拉克戰場使用了不到一千噸的貧鈾武器。其中的大部分以大塊固體材料的形式殘留在戰場,危害上不大。其危害是這些殘留物的少部分因為雨水和風化作用,變成粉塵之類物質擴散,這些放射性有毒有害粉塵嚴重危害環境。

根據上述描述,伊拉克戰場散失不到一千噸鈾238,其中僅不到幾噸變成放射性粉塵顆粒危害環境。十來年各種國際環保組織不依不饒,做各種調查研究,認為這些殘餘物嚴重危害了伊拉克兒童的生命健康,造成各種出生缺陷和癌症等等。可見放射性粉塵污染嚴重性。

回頭看看中國,令人不寒而栗。伊拉克戰場的區區幾噸貧鈾放射性粉塵,竟造成如此危害。中國燃燒高輻射的內蒙煤炭,每年直接從煙囪放出幾十萬噸的放射性鈾粉塵,廣泛散佈在城市鄉村,其危害將有多嚴重!為什麼核霧染三個字成為禁詞?有人想掩蓋什麼災難呢?

鈾的放射性半衰期為幾億年。放射性是無法用化學作用消除的。一旦造成核霧染,便是永久性的,億萬年永難消退。

中國核霧染問題有多嚴重,當局諱莫如深,難以知曉。但是有一個事實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線索。近年來,華北廣大地區發生了世界空前的霧霾現象。嚴重時蔓延幾百萬平方公里。歷經一兩星期霧霾不散。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這和內蒙煤炭的核輻射有關。

形成霧霾要有兩個條件,要有塵埃,要有水汽,但是有這兩個條件還不夠。中國空氣污染嚴重,PM2.5值經常爆表。但是這還不足以構成霧霾歷經數週不散的原因。通常情況下,霧乃早晨氣溫低於露點時,空氣中的水汽凝聚在粉塵顆粒上,形成微小的水珠而致。日出後,氣溫升高,粉塵上的水隨之蒸發,霧也就消退了。因此,終日不散的霧霾,世界上聞所未聞。

粉塵PM2.5值嚴重超標,不構成霧霾終日不散的理由。我們見過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以及其他一些局部粉塵特別高的地方,可是也沒有見到整日霧濛濛的情形啊,那些飛揚的粉塵都是乾的,沒有水汽附在上面,因為白日氣溫高於水汽的露點。

終日不散的霧霾,並非僅僅因為粉塵含量高。其中必另有原因,使得白日氣溫高時,水汽仍然附在粉塵上,蒸發不掉!但這怎麼可能呢?

這在物理上是可能的。學過核物理的人都知道威爾遜雲室。帶電的高能粒子從空氣中穿過,電離空氣分子。於是這些帶電的空氣分子便吸附周圍的水汽,形成霧滴,霧滴的軌跡可以拍照下來,告訴我們高能粒子的運動軌跡。同樣的物理原理能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重現。終日不散的霧霾,說明空氣中漂浮大量帶電的粉塵顆粒。

可是空氣中的粉塵通常是不帶電的,因為帶電的粉塵會互相吸引,形成大顆粒而沉澱下來。如果空氣中有大量帶電粉塵,說明有一種機制在源源不斷給粉塵顆粒充電。這便是空氣和地面無處不在的放射性鈾粉塵。其放射性是可以電離大量的空氣分子和粉塵顆粒。形成威爾遜雲室效應的。因此,這就形成了終日經久不散的華北霧霾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使用核霧染這個字樣的原因之一,之二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我的物理解釋正確,中國的核霧染已經相當嚴重,危害千秋萬代了。必須馬上懸崖勒馬,嚴厲規範內蒙的煤炭生產,保護鈾礦資源,嚴格清洗煤炭,不使煤炭攜帶放射性鈾污染環境。此事事關重大,關係中華這片土地的存亡,和千秋萬代的福祉。希望大家多多地傳播,力促當權者重視,展開全面調查,讓百姓知情,採取政策制止這場災難的繼續惡化,而不是一味隱瞞誤事。

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拆解古惑傳銷:亮碧思層壓式傳銷的騙局

Focus: 多層次傳銷的騙局

( 南華早報 中文版評論 2012-08-23 )

在香港,有人出售聲稱可保健康和招財的「神燈」,吸引了上萬名為「商務考察」而來香港的內地遊客。

然而,在銅鑼灣亮碧思的六個銷售中心裡,等待著遊客的不是甚麼阿拉丁燈神,而是一群多層次傳銷員。多層次傳銷在內地屬違法,但由於香港禁止層壓式推銷的法例有漏洞,讓這些人有機可乘。

這些燈在法國製造,點燃時會釋放精華油,據稱可淨化空氣和釋出臭氧,價錢由500至超過10,000港元不等,視乎造型有多精緻。加入計劃的人可按年資和招募新會員的多寡,得到不同的優惠和佣金。

銷售室裡最少有100人,從二十歲不到至六十多歲都有。一個別名「筋肉人」的導師問︰「你們想成為百萬富豪,年紀輕輕就住豪華別墅、坐寶馬和奧廸這樣的名貴轎車嗎?現在樓價急升,是不是覺得薪水不夠買樓呢?」

幾個人立即大聲稱是,其他人跟著附和。

「筋肉人」說,他三年前開始當分銷員,數月後已月入超過60,000港元。有些內地人聽得目瞪口呆,有些則竊竊私語,說他們在家鄉一年只能賺3000元人民幣(3650港元)。

亮碧思由黃樹雄十二年前在台灣創辦。黃樹雄來自廣東中山,是一名生意人。分銷員按年資分成七級,每級人數會一直以幾何級數增加,而公司也會鼓勵分銷員建立龐大網絡,每層人數至少比下一層多五倍。

除了燈和替換零件,亮碧思還出售法國美容產品、紅酒和保健產品。

根據公司網址,其銷售中心遍及香港、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和澳洲。但澳洲在2010年已勒令該公司結業,並禁止進行任何層壓式推銷活動,歐盟也一樣。

2008年,澳門立法會通過禁止層壓式推銷的草案後,亮碧思的澳門銷售中心全數結業。

在香港,民主黨主席兼立法員議員何俊仁指,民主黨收過數百宗聲稱被亮碧思詐騙的投訴,但警方一直未有檢控任何人。

去年十二月,立法會通過禁止層壓式推銷的草案。《禁止層壓式計劃條例》一月生效,任何意圖招攬他人加入這些計劃的人將受到嚴懲,法庭也有權要求犯人向受害者賠償。

然而,根據准許\直銷的法例條款,多層次傳銷仍屬合法。

根據新法,正當的多層次傳銷須售賣合法正當的產品或服務,例如保險。銷售人員可向自己招募的分銷員抽佣。然而,在層壓式計劃中,收入完全或主要取決於招募新會員的多少,所有產品或服務根本沒有價值。

何俊仁稱,雖然亮碧思的分銷員堅稱他們沒有進行層壓式計劃,但他始終認為他們的手法與層壓式推銷無異,因為分銷員賺多少完全視乎招募了多少新會員,他們買來的產品只會放在貨倉裏。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指,過去幾年收到數十宗亮碧思受害人的投訴,當中很多都是內地人。

他說已和其他立法會議員要求當局向歐盟和澳門借鑑,嚴厲禁止層壓式計劃和多層次傳銷。

王國興說,希望日後香港再也不會出現如亮碧思般可憎、卑鄙的行銷手段。

過去數月,本報多次要求亮碧思作出回應,但一直未收到回覆。

香港浸會大學巿場學系助理教授霍廣賢指,任何公司若售賣產品時定價過高,而佣金又與年資和招攬到的會員人數掛鈎,該公司便可被介定為從事層壓式銷售。

但若該公司的產品具「信任屬性」,顧客難以評估其價值和效果,要判斷公司有否進行層壓式推銷便很困難。

他又說,亮碧晶所有產品都沒有合理價值,價錢任由公司自定。即使苦主找到充足證據,也只能控告公司故意行騙。

香港警方表示不會評論個別事件,但多層次傳銷確是合法銷售手法。因此,發言人指,新通過的《禁止層壓式計劃條例》旨在填補舊法《禁止層壓式推銷法條例》的漏洞,列明凡是藉多層次傳銷計劃行騙,誘使他人參與不涉及正當經濟活動的計劃,即屬觸犯刑事罪行。

本報獲悉警方正密切監察亮碧思,但未有證據證明其犯法。

亮碧思分銷員強調,他們的多層次傳銷策略與層壓式計劃不同。層壓式計劃在內地簡稱「傳銷」。國務院在1998年禁止層壓式計劃,而禁止層壓式計劃的法規也已於2005年在內地通過。

回到銅鑼灣的銷售推廣會。「筋肉人」向在場人士保證他們幹的不是「傳銷」,而是為配合中國人需要而改良的多層次傳銷。

另一邊廂,介紹「筋肉人」入行的上級「大哥唐」正在跟另一群人說話。

他說,未曾見過一家公司可以如亮碧思般完美、利潤豐厚而穩健持久。唐自稱在中山曾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若你在香港創業,你的生意便以香港為基礎,將享受到全球最低的稅率。」

他和「筋肉人」稱,他倆已是「侯爵級」分銷員,每年賺至少一百萬港元。

他們是THY團隊的高級分銷員。THY團隊是亮碧思的附屬公司,去年由駐澳門高級分銷員黃進娣和葉輝初、以及駐珠海合夥人楊洋一同成立。

「大哥唐」告訴新參與者︰「香港是法治社會。曾有人向警方舉報我們從事『傳銷』,但警方不受理,因為多層次傳銷在香港是合法的。當太多人在我們的銷售中心前排長隊時,香港警方甚至會派員幫我們維持秩序。你們還有誰認為我們不合法?」

高級分銷員們向與會人士吹噓自己的奢侈生活,其中一名「公爵級」分銷員更聲稱有一輛值至少一百萬港元的名貴轎車,在珠海還有數座豪華別墅。

他們不停炫耀自己有多成功\,並慫恿在場人士盡快加入他們,還表示公司的特許經營系統如快餐\連鎖店麥當勞般有效率。

唐向一名新人說,若想知道公司的系統多有效率和先進,要先付62068港元特許經營費,成為「伯爵」級分銷員。

新會員須付會費360港元,一年後再付年費210港元。會員買了價值5000元的產品後,便會成為分銷員,屆時向公司購買產品時便可享八折優惠。

若分銷員購買超過24000港元的產品或招募至少五個新會員,而這些會員又積極發展人際網絡,分銷員便可升為「男爵」。

高級分銷員不住游說新人購買總值62,608港元的產品,以達標入會成為「伯爵」,並說這次「大投資」是他們賺取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的第一步。

高級分銷員拒絕透露有多少人能升至「侯爵」或以上職級,但部分人承認要成為最高級的分銷員,關鍵在於能否在內地尚未發展的農村地區或亞洲落後地區建立人際網絡,而非在於公司產品有多吸引。

亮碧思聲稱在亞洲有超過一百萬名分銷員,但每個分銷員都獨立行事,而且公司在合夥條例中早已明言不會為任何非法商業交易負責。

很多駐內地的分銷商指,他們知道多層次傳銷在內地是非法的,因此便把潛在客戶帶來香港,在香港達成交易。

亮碧思的高級分銷員指,黃樹雄告訴他們因為公司向慈善事業捐獻良多,因此中央即將准許\公司在內地發展。

根據公司網頁的影片,黃樹雄在2009年揚言亮碧思計劃進軍內地、印度及歐洲巿場,甚至遠至多層次傳銷的發源地──美國。

唐在培訓會上向在場的內地人聲稱,所有關於公司的負面消息都是競爭對手或媒體揑造的。他表示記者對公司沒好感,是因為公司從不在媒體節目下廣告。

他表示公司的系統能助人脫貧,因此內地當局很快便會解除禁令,讓亮碧思進軍龐大的內地巿場。

他說,公司的商業模式跟其他內地禁止的低級層壓式計劃不同,因為他們真的有出售產品,而其他公司一心希望不用賣出產品便能集資。

很多高級分銷員都以珠海為總部。珠海巿工商局的法律部門發言人否認內地將容許\層壓式計劃或多層次傳銷。

發言人指,無論層壓式計劃或其他網絡行銷手法是純粹為了集資或產品交易,都屬違法行為,當局絕對禁止。

發言人表示,這是因為多層次傳銷公司無一持有由相關當局發出的合法商業牌照,令稅局無法向他們收稅。

專向怨憤窮人下手

分銷員向參與者說,應招募欲成大事但滿心憤懣的人,因為這類人最有可能向他人行騙。

前亮碧思分銷員張小姐在12月投資了超過67,000港元,以成為「伯爵」級分銷員。她說,公司聲稱其特許\經營系統的效率可媲美麥當勞,但其實全是鬼話。

她說,那不過是花言巧語,教高級分銷員如何令更多親友上當,賺更多錢。

張小姐是一名醫生,來自山西省會太原。她在12月中被朋友帶來香港參加一個為期三天的「商務考察團」。那是她第一次來香港。

朋友說正在香港做一盤能「賺大錢」的生意,現需要一些合夥人。但除此以外,她並沒有多談細節。

有一個兩歲兒子的張小姐說:「我最終被她說服了。對像我這些來自內地、思想較單純的人而言,香港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我們只知香港的法律制度十分完善,店家也不會賣諸如三聚氰胺奶粉等劣質貨品。」

在她來港的第一天,當她確定亮碧思出售貨真價實的法國製造產品後,便支付5360港元加入亮碧思,成為分銷員。她的朋友從中抽了1000港元佣金。

接著,張小姐便給帶到珠海。那兒,人們游說她簽署一份協議,委託律師行替她轉匯62608港元到香港作「大投資」。

「在珠海,我被幾個高級分銷員帶到幾座豪宅,他們不住游說我和其他新人好好把握這個『黃金機會』,做一次『大投資』,成為『伯爵』。結果我給他們說服了。」

「他們催我們在一星期內下決定,說神也不過花六天便創造了世界。」

張小姐投資了62608港元後,發現她的介紹人另外又收了12521港元佣金。與此同時,她終於得知「特許\經營系統」的奧秘。

「他們要我列出20個我可能招募入會或願意借錢給我的親友。」他們還叮囑她要保守秘密,連對丈夫也不能說。

張小姐透露,分銷員向新人說,能否早日得到投資回報,關鍵在於這20人選得對不對。

「他們說,最好向欲成大事但滿心憤懣的窮人下手。因為這種人即使明知受騙,也會不甘罷休,甚至會為了賺回損失而欺騙其他人上當。」

在12月19日的聖誕派對上,幾個來自印度、尼泊爾和泰國的「成功\分銷員」前來出席分享會,簡介其人際網絡之龐大。他們也再次向張小姐及其他新人強調這道「窮人法則」。

所有這些外籍分銷員加入亮碧思前,本都是貧窮的農夫。他們向內地會員說,他們當時為了加入亮碧思成為「伯爵」,需要變賣資產,以籌集62608港元。

一名泰國分銷員說:「但現時我已有數百個會員,而且能夠請我哥哥一家到新加坡旅遊,那次花了十萬港元旅費。」

印度女分銷員說她名下有接近200名會員,而一名尼泊爾男子則說已在家鄉招募了約500名會員,那裏很多家庭都是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

他們的故事令內地會員對這「神奇系統」更是深信不疑,認為它能讓他們富起來。離開珠海後,張小姐甚至打算籌集超過四十萬港元,把自己升格為「初級侯爵」。

但當介紹人一再警告她不要上網搜尋有關亮碧思的負面資料時,她開始感到可疑。

張小姐說︰「她不住叮囑我別在網上找任何關於亮碧思的資料。誰知一查之下,我便驚覺原來很多曾在亮碧思當分銷員的人都在熱門聊天室上大罵亮碧思。」

「我這才知道受騙了。我花掉的錢大部分都是跟幾個姐妹借的。當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實現致富的夢想時,我哭了。」

張小姐決定在二月退出公司,因為她不願再欺騙親友。她隻身到香港要求退款,過些日子後再來香港取回部份退款。

她說:「我很幸運,僅被蒙在鼓裏90天便醒了,還可取回半數用來投資的錢。」

作家慕容雪村寫了一本書,記述他在秘密調查江西層壓式推銷騙案的23天中有何見聞。他說,內地人缺乏常識,才會令多層次傳銷騙案如此猖獗。

他指出,無論貧富或教育程度如何,很多內地人都有一個共通毛病,便是以為世上真的有不勞而獲的事。他們也沒想過要立足於國際商業社會,誠信是多麼的重要。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大文正論 2.0】 新 本 地 人

【大文正論 2.0】 新 本 地 人

之前大家常說香港人、香港人,但我發覺在香港這個特殊地方,「香港人」這名詞很容易被濫用,例如大陸雙非來港「抵壘」產下的孩子,由於在港出生,於是借基本法漏洞,又成為了「香港人」,持有香港身份證,法律上確是「香港人」。又例如來港不久的大陸新移民,由於獲批香港身份證,法律上又成為了「香港人」,我發覺成為「香港人」其實不難,包括身份證、在港居留、甚至自稱,都可以瞞天過海,看那些建制派啦啦隊,大多都是新移民,或居港很久但心繫大陸的「偽香港人」,法律上他們是香港人嗎?是的,確有法律認受,但心態絕不愛護香港,不會視香港為家,甚至盡一切方法推倒香港本土。這些「偽香港人」,其實還應否視為真正的香港人?我個人認為不應該,但不用「香港人」來形容,怎麼好?我想到了「本地人」,而「本地」也包含了「本土意識」的大前提。

退一步說,就算自阿爺那代開始已在香港出生扎根的印度人,心愛香港,從來視香港為家,雖則血統還是印度人,但也是「本地人」,因為他的家族已視香港為他們的「本土」,就是「新本地人」。

「香港人」太便宜

我的「新本地人」構想,是把本土意識和人民血統的種族推向大世界層次,例如白種洋人,長居香港,視香港為第二個家,心愛香港,以香港為他生活的首要考慮,這也是「新本地人」。所以,「新本地人」是廣泛而高層次的視角,不論閣下膚色種族,這裡是香港,您以香港為家,願意維護香港,就是「新本地人」,因為已符合了本土意識的大前提。

本土意識並非獨立取向,是一個人對身處社會的意識形態立場,你愛這處地方,成為香港一份子,把自己融入香港社會,與其他香港人同步,你就是真正的本地人,不是那些借法律罅「偷雞成為香港人」的大陸人。雙非來港產子,在港出生的大陸孩,只是「偽港人」,有身份證又如何,只是走法律罅「偷雞」而已,其父母更與香港全無關系,戶籍也是大陸的,但問題係,現在雙非反客為主,持著孩子擁有香港身份證,就強詞說是香港人,這就是「香港人」一詞太便宜,結果被濫用。

如果雙非人愛護香港,也可成為「新本地人」,但他們不會,因為愛護香港的話,已經不會走法律罅湧港產子搶學位來侵略了吧。

「新本地人論」是筆者突然如夢初醒想到的,「新本地人」已排除了所有雙非父母及雙非「偽港童」,更排除不斷殘害侵略香港的大陸「偽港人」。

「新本地人」加上「新」字,就是說明持有香港身份證還不夠,大前提是認同本土為先,具有愛護香港的本土意識,您的香港身份證才算是真正的「本地人」象徵,「新本地人」是蘊含重新覺醒本土的意思。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人民日報:香港需要新香港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10-09
人民日報記者 李煒娜

香港需要新香港人

涉及資源方面的消息,讓香港人心裡很煩,例如內地人到港搶購奶粉導致斷貨;內地富豪到港買豪宅炒高樓價;內地孕婦赴港生子以致本地媽媽沒有床位……最近,香港在討論長遠房屋策略時,還出現了一種聲音——政府應減少內地新來港人士的數目,以確保社會資源足以應付房屋用地的需求。

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在出席“2013年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頒獎活動上回應說,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是香港大家庭成員的一分子,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新香港人在變

內地居民赴港定居,成為新香港人。開埠百年,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全球矚目的“東方明珠”,大量的人口及人才來自外來移民。現今香港的永久居民中,大部分都是過去數十年由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後裔。 “歷史上,香港社會對移民一直持歡迎態度。”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楊志強指出,香港是移民社會,可以說,不同時期不斷進入香港的這些“新香港人”,正是推動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內地居民到香港定居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赴港讀書和工作,以及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赴港定居;第二種則是港人的內地配偶、子女或長者,可持《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到港居住,單程證每日有150個配額。

香港回歸以來,背靠內地的優勢日益顯現,新港人與香港社會各階層的交流融合愈發深入。然而,有關內地新移民的爭論卻沒有停息。

內地新移民的構成其實已發生了變化。如林鄭月娥所言,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在過去10年整體有所上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他們大部分是自食其力,不依賴社會援助。他們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融入香港社會的新精英。可是,在香港社會,卻又悄然出現了一種看法——在他們看來,內地人的確不再是受人嘲笑的“阿燦”(土氣寒酸),但卻成了讓人心生恐懼的“蝗蟲”。

  香港人怕什麼?

在看待新移民的問題上,香港人究竟在擔心什麼?

有香港媒體採訪了一些香港市民,他們認為新移民侵占了港人的社會資源,包括房屋、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工作機會等。對此,有香港媒體發表評論稱,這一小部分人的看法,與潛意識裡殘留下來的對早期新移民的不好印像有關。比方說,早期來港的內地新移民中,“內地新娘”是一個很大比例的群體。受到教育程度及當時政策的限制,她們中不少沒有工作,要靠綜援生活,處處顯得與香港精神相悖離。因此,早期的新移民形象往往與社會包袱、資源侵占者等聯繫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內地精英來到香港書寫人生傳奇,他們為何依然是爭議所在呢?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周保松看來,這與港人身份的焦慮感不無關係。香港地位悄然變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上海追趕,一個自嘲的新名詞“港燦”開始在香港年輕人之間流傳……“但是,無論如何,全面與內地切割的主張在香港是幾乎沒有市場的偏執言論。在討論內地新移民可能會搶占資源的同時,如何留住自由行內地遊客、如何到內地尋找發展機會,同時也成為了近期香港熱議的話題。”

  正確看待差異

差異的存在,也是出現新香港人爭議的客觀因素。但認識和化解差異需要時間和智慧。比如之前發生的“吃麵事件”。香港明文規定地鐵內不能吃東西,內地遊客不知情,外來的小妹妹在地鐵上吃麵,導致吃麵與看吃麵的惡言升級,最後升級為兩地的網絡對罵。

早在2007年,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曾在施政報告中呼籲港人要做一個“新香港人”,擺脫“小島”心態,站在整個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香港新移民究竟有沒有對香港社會造成那麼大的衝擊?換個心態,也許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林鄭月娥就指出,少數人認為,因為香港房屋用地不足,所以就提出減少內地來港人數。可事實上,近年香港的出生率偏低,內地新移民也是香港人口增長的重要來源,為補充香港的勞動力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融入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內地新移民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難題,包括語言、生活習慣、社交文化等細節問題。每年的“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活動,都有動人故事。今年獲獎的有:來自草根階層、身兼兩職同時又照顧患病丈夫,但仍然與兩個女兒參與義工服務的媽媽;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患病單親爸爸……“我們應正面考慮如何協助新來港人士盡展所長,促進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而非將港人的家屬拒之門外。”林鄭月娥如是說。

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吊詭:文匯報對新任英籍港大校長馬斐森的中性報道

★本部落前言:想知道中共最新動態,應該看大紀元時報,想知道中共真心取向,應該看文匯報,而作為偽民主精神嗎啡,應該只看蘋果日報,所以,中共如何看待這位新任英籍港大校長馬斐森,看文匯報或者可得到啟示。


馬斐森通過任命 港大爭議中誕校長

文匯報 2013-10-05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經歷兩年的物色和遴選,香港大學第十五任校長終於「敲定」,由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Peter William Mathieson)出任此職,任期5年。雖然港大內部在學術水平、領導能力等方面都不乏對馬斐森的質疑和批評,但馬斐森最後仍於一片爭議聲中獲校務委員會(Council)一致通過其任命。面對未來港大與內地的往來,馬斐森坦言有關工作「令人興奮和具挑戰性」,亦是吸引他來到港大的其中一個原因。

 港大於9月30日公布第十五任校長唯一候選人為馬斐森後,昨晨起一連舉辦3場諮詢會,分別讓教職員、學生及校友與馬斐森見面,互相了解。港大學生對其整體意見不俗,惟部分教職員及學生對其學術水平、對港大的抱負、以至對港大、香港、國家和亞洲熟悉程度等提出質疑(詳見另稿)。而港大校務委員會聽取教務會(Senate)意見後,至傍晚一致通過馬斐森的校長任命。他將是繼2000年至2002年過渡期間任校長的戴義安(William Davies)後,港大另一位非華人校長。

梁智鴻:雖有弱點 符合五條件

 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表示,校長遴選兩年前已通過候選人須符5項條件,包括學術成就及領導才能、誠實正直、有環球視野、有管理能力及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認為馬斐森完全符合,並可保衛港大的核心價值,「馬教授是有其弱點,例如他對香港、內地及亞洲的認識不深,但這亦是校務委員會和整個大學管理層要補救的地方。我們並非說他沒有短處,但這不等於他不是做校長的適當人才」。梁智鴻又指,校委會就校長任命的討論超時1小時,反映該會非常認真處理選校長事宜,要「問清楚、問到滿意」才罷休,可見不是「橡皮圖章」。

馬斐森:全力以赴 克服弱點

 馬斐森坦言接受批評和質疑,認為大學有不同意見是好事。對於是次任命,他笑言開心和興奮,亦同時感到鬆一口氣和有點疲累。他盛讚港大是極好的大學,能成為港大校長,是他的榮譽,「我會全力以赴,去展示自己的決心,並證明大家的選擇是正確的」。對於自己的弱項,如不夠熟悉本地社會、甚至不懂中文,他表示會以多聽意見、多學習,並以自己的強項去克服困難,「我是一個學東西很快的人,而且我有很強的溝通技巧,相信有助我克服這些弱點」。

 馬斐森又表示,明白有教職員認為關於大學發展的言論太籠統、不具體,他認為只因會面時間太短,難以詳盡解釋理念,他並承諾會捍衛港大核心價值,保障學術及言論自由。

徐立之獲讚揚 提升港大層次

 就港大未來與內地的往來,馬斐森形容有關工作「令人興奮和具挑戰性」,亦是吸引他來到港大的原因之一。他表示,將以其「無包袱」的優勢,繼續與內地、外國接洽、與所有人接洽。

 由於馬斐森於英國仍有一定事務,須交待好才到港大上任。梁智鴻又藉公布新校長的機會,代表港大感激現任校長徐立之11年來對港大的貢獻,讚揚在徐的領導下,奠定了港大的發展方向及基礎,亦提升了港大的層次。

============================
馬斐森 簡歷

1959年:生於英國,現年54歲

1983年: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 (一級榮譽)

1992年: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2007年至11年: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2008年至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及牙科學院院長
============================
馬斐森記者會答問 (部分)

問:並非來自頂尖大學,如何帶領港大躋身國際頂尖?

答:視乎如何定義「頂尖大學」,現時全港3個主要大學排名榜,一個港大遠高於布里斯托,一個布里斯托遠高於港大,一個兩者相若;而曾於劍橋大學的經歷,也屬於最佳5所大學的體驗。

問:誰是老闆?

答:在學術上校長要向教務會、老師及學生負責;而於管治上則要向校務委員會負責。

問:欠缺香港、內地及亞洲經驗,如何克服挑戰?

答:接受有關批評,會聽取身邊專業意見;但認為那亦有好處,可以沒有包袱、開放地看待各種問題。

問:如何看待與內地溝通?

答:香港常與內地往來,是一項刺激且具挑戰性的工作,也是希望來香港的原因。

問:若有師生因「佔中」而惹上麻煩,如何處理?

答:(以父母角度代入) 如我的子女惹上麻煩,會先認清事件性質。若受到不公對待,會盡力保護;但如果確有嚴重犯錯或違法,亦會了解及幫助,但不能為其開脫,需要尊重法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2013年10月5日星期六

【大文正論 2.0 】語 系 歧 視

【大文正論 2.0 】語 系 歧 視

為免先入為主及主觀感覺作祟,在此先隱藏原發問者。原發問者是一位資深社運人士。

提問(一):如果幼稚園拒諸門外的不是不懂廣東話的三歲雙非/單非/新移民孩子,而是一個不懂中文的三歲南亞小朋友,大家又會有甚麼反應?

本部落:首先,似乎未見過、未出現過居港的南亞裔學童,在報學校時,因不懂中文而被學校拒收,包括幼稚園。在港的其他國籍人士,尤其南亞裔,報讀本港學校,都會跟隨學習中文、或之前已懂少許中文。另外,也未見過巨量南亞裔學童來港爭學位,況且,居港的南亞人士,也不是「雙非」,都是循正常移民手續居港。

提問(二):如果不懂廣東話不能讀幼稚園是合理,那不懂廣東話可不可以在香港讀小學、中學和大學?

本部落:對不起,雖然這提問表面上合理,但不適用於報學校,而且有直線邏輯的陷阱。其實不止大陸人,包括任何國籍居港人士,如閣下的常用語言是英語,大可報讀國際學校 (小學及中學),有得你叫國際學校,就真是很國際。但要弄清楚,「國際學校」是指用英文作為主要溝通語言,例如在港日本學童,去到國際學校,是說英文,不是整間學校改說日語,其他國籍也一樣,居港的印度人,國際學校也不會忽然變成印度語。

至於非國際學校類別的學校 ,就是本土學校,「本土學校」的通用語言,是中文,包括說廣東話,除非政府立例本港一律不許用廣東話,違者即屬犯法,否則,本地一般學校,學生百分百、或超過九成九都說廣東話,請其他國籍人士入讀一般學校時,也轉用 / 學習廣東話。

大學有點不同,不懂廣東話人士,絕對可以入讀大學,因為大學是最高層次的學府,必須國際化,但會用大家方便的語言,例如用國際語言:英語。本地大學經常有外國學術交流團到訪,及招收外籍學生,包括居港的外籍人士,及純粹來港暫留幾年讀大學都有。在大學,不同國籍語系人士,大可用英語溝通,把大學和中小學類比並不適當。

正如日常生活,在港的外籍人士,也不會要求本港市民忽然懂得外語,例如在港日本人不會強求香港人全民懂日文、在港的印度人也不會強求全港市民喜歡咖哩,在港的巴基斯坦籍人士,也不會強求港人放棄中文,在港的菲傭印尼女傭,她們會用英文,甚至自學一些中文 (及廣東話),都不會要求港人放棄既有語系。

以上解答了什麼情況下屬種族及語言歧視。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大文正論 2.0】井底裡的法西斯:單性別學校的魔法棒

【大文正論 2.0】井底裡的法西斯:單性別學校的魔法棒

中國人思維是這樣的,純技術性看事物:

分開男女校 = 單性別世界 --> 避免男女關系 --> 有助讀書 --> 有助升學 --> 有前途 (錢途) ....

在中國香港人眼中,「一般相信」及「普遍認為」很多事情,例如黑色貓身附邪靈、自來狗必帶來財運、自來貓帶來惡運、第一胎生女唔知點樣又話腳頭唔好、讀書要分男女、讀書之餘不能遊戲 、還有最經典的「做寫字樓工 = 斯文人」、「好女仔做銀行」、「在大公司做,呢個係好仔」、「在對面海返寫字樓,係唔同啲」等等等等。這些千奇百怪似是而非又無從考究的堅固觀念,是很多香港人的思維,就算我平日經常痛罵大陸人,但也要說,反而大陸人沒這些奇怪觀念,香港人不要自以為很醒,只是前英國管治得當,令香港人容易發展而已,港喱質地本是很蠢的人種。

例如女人離過婚,容易招來「一般認為呢個女人個底唔好」,女人不幸喪夫,又是「呢個女人腳頭唔好」,生育一定要「追番個仔」,不要以為上世紀鄉下人的心態,就算在 2013 年智能資訊世代的今天,以上這些香港人觀念依然存在。

井底裡的法西斯

很多港式父母真心堅信,分男女校,孩子因為沒得接觸異性,因此有助讀書,據聞現在連個別幼稚園也有分男女校。這種既愚昧又法西斯的奇怪觀念,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其科學根據。大前提是覺得單性別好過兩性共處,但問題係我們地球人類社會以至動物系統,一向是兩性共生,認為無得接觸異性等同智慧啟迪,或相信一旦接觸異性必然淫亂,這是香港人道德觀念及個人品格出問題,認為人性本惡、沒有中間路線非黑即白、諸心論之大成。

西方文明大不同,例如外表陰沉堅不可摧的蝙蝠俠,內心可以極度脆弱,外貌極其詭異的小丑,可能本性純真,皆因童年受害而步向邪惡。西方世界很明白什麼是灰色地帶,很明白事物多面睇,香港人自以為聰明,但思考跳不出自我建築的井底,把中國人醬缸文化,演變成井底法西斯,在井底裡法西斯,然後自我感覺良好,香港人連偽西化也談不上,上幾代的人都未必有現代香港人這麼多奇怪觀念,奇趣得很。

單性別學校的魔法棒

說到名校多屬單性別學校,其實就是校方刻意經營成為名校。從收生開始,收家境小康以上的學生,家境好,父母教育水平高,從而較少家庭糾紛 (貧賤夫妻百事哀) ,孩子成績稍有倒退,又有能力請補習扶助。名校教師很有地位,不時協助考試局出試題,名校生有第一手貼士,無往而不利。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是校方經營出來的結果,與單性別其實關系不大。一間垃圾學校,就算單性別,都不會因此忽然變名校。

名校也懂得利用學生的「投資價值」,名校總有一些讀書未必好但精於運動的學生,用來代表學校玩公開賽奪獎,就像一家企業開設特別部門做另類事務一樣。

是這樣的,名校生讀書不佳,外界會說「呢個細路唔會讀死書,好呵」,名校生不守紀律,又被譽為「有個性,好嘢,懂反叛才能成大器!」。名校女生臭串,被視為「身嬌肉貴名門風範」。名校女生死讀書自閉發瘟,又被歌頌為「嗱,好女仔至會文文靜靜唔出聲架」。名校男與名校女拍拖,就是「門當戶對」。男名校生變自閉毒撚,就是「男校專心嗟,你地唔明架喇!」。名女校生視戀愛如糞土、視男人如萬惡,又被吹捧為「這才是現代女性卓越典範」。中國香港人,與一般中國人無異,都是喜歡龍門任你擺,喜歡自圓其說,底蘊就是奴性,見高拜,見低踩,認定是高級的,就會盡一切方法朝拜、歌頌、美化、甚至神化。龍門任擺,怎麼說都行,這就是中國香港人習性,一直都沒變過,沒有英殖管治,只有不斷倒退。

硬分男女校,認為有助讀書不二法門,井底之見,粗漏可笑,認為男校必出才俊,女校可沾上貴族名媛風采,法西斯價值觀,荒謬絕倫,世界軌道就在眼前,但對不起,香港人未有資格攀上。

不要問世界為何看不起香港,只是香港人不值得被看得起罷了。

2013年9月23日星期一

【大文正論】再論《陀飛輪》

【大文正論】再論《陀飛輪》

先看看《陀飛輪》全曲歌詞,以示公正。

作詞:黃偉文
作曲:Vincent Chow@Sense
編曲:Gary Tong
監製:Alvin Leong

過去十八歲 沒戴錶 不過有時間
夠我沒有後顧 野性貪玩

霎眼廿七歲 時日無多方不敢偷懶
宏願縱未了 奮鬥總不太晚

然後突然今秋
望望身邊 應該有 已盡有
我的美酒 跑車 相機 金錶 也講究
直到世間 個個也妒忌 仍不怎麼富有
用我尚有 換我沒有 其實已用盡所擁有

曾付出 幾多心跳
來換取一堆堆的發票
人值得 命中減少幾秒 多買一隻錶
秒速 捉得緊了
而皮膚竟偷偷鬆了
為何用到盡了 至知哪樣緊要

勞力是無止境
活著多好 不需要 靠物證
也不以高薪 高職 高級品 搏尊敬
就算搏到 伯爵那地位 和蕭邦的雋永
賣了任性 日拼夜拼 忘掉了為什麼高興

曾付出 幾多心跳
來換取一堆堆的發票
人值得 命中減少幾秒 多買一隻錶
秒速 捉得緊了
而皮膚竟偷偷鬆了
為何用到盡了 至知哪樣緊要

記住那關於光陰的教訓
回頭走天已暗
你獻出了十吋 時和分
可有換到十吋金

還剩低 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錶面對照
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也許 真的瘋了
那個倒影 多麼可笑
靈魂若變賣了 上鏈也沒心跳

銀或金 都不緊要
誰造機芯 一樣了
計劃了 照做了 得到了 時間卻太少

還剩低 幾多心跳
還在數 趕不及了
昂貴是這刻 我覺悟了
在時計裡 看破一生 渺渺

《陀飛輪》整篇歌詞,就像一篇短文章,也像說故事,很有意思,充滿都市人對生活的反思、感覺和記憶。

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用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眼光和要求去評價這首流行曲。流行曲從不是古典詩詞,不是誰高級低級問題,是性質全然不同的問題,說到雕琢細膩,不如我們又時光倒流一下,上世紀歌神許冠傑的《浪子心聲》、《鐵塔凌雲》,旋律優美,歌詞淺白感性而秀麗,《浪子心聲》第一句就是「難分真與假,人臉多險詐...」、《鐵塔凌雲》第一句是「鐵塔,凌雲,望不見歡欣人面...」,前者很有浪子反僕歸真的情懷,後者充滿人生回首看透世情之意,但這些都不是古典詩詞歌賦,無關系,可說是白話文、粵語行文也好,但都不是古典詩詞。

李蕙敏的《你沒有好結果》,黃偉文填詞,歌詞有段:「今天淌血是我心
,即將痛在你心,身份對調發生,來讓你一生最喜歡和珍惜那人,也摧毀你一生,完全沒半點惻隱...」,對男歡女愛的情欲離合有很尖銳的勾劃。另一首也是黃偉文填詞同是李蕙敏唱的《我活得比你好》,詞中有幾句:「是那一年,自我沉溺放縱,為你摧毀肉身,為你遭遢靈魂,跌到了最暗處,人忽爾明瞭,賠掉我一生,未見得使你關心,明日我必須振作,這段情當作,從未發生...」,黃偉文除了行文用字押韻,「忽爾」也用得相當好,不用「忽然」用「忽爾」,配合那段曲的旋律,少許修飾,淺白易唱。流行曲之所以「流行」,就是普及之意,現在我們說的古典西洋音樂,曾幾何時,還不是當代的流行音樂,武俠小說大師金鏞系列作品,也是流行普及的小說,衛斯理科幻小說,更是華文創作經典,他們從不是玩詩詞歌賦。扯到小說有點遠,已故名歌星寶島歌后鄧麗君 ( 筆者更認為她是華人歌后 ),她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曲詞皆美,都不是古典文學詩詞歌賦,有什麼關系呢?難道要五言絕句七言律詩才作華文歌詞?根本無關系。

流行曲,就是流行文化,因應不同時代背景有不同風格,也有地域差異,例如你很難用美式黑人的「Rap」歌套在粵語流行曲,不是不行,但容易格格不入,也難以想象用古典詩詞的方式為 美式 Rap 歌填上中文詞,不是誰高低,是性質不同的問題。

華夏文化有很多優秀之處,不是現在我們看見的大陸共黨文化,共黨是霸權,不是文化,華夏文化絕不等同、完全無關連共黨風格,若有人反共反到連華夏文化秀麗中文也反到天昏地暗,這是很無謂的。

請閣讀:【大文正論】 論《陀飛輪》

http://hkgal-today.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html

【大文正論】論 陀 飛 輪

【大文正論】論 陀 飛 輪

見有人為流行曲《陀飛輪》有點爭論,事緣應該是李純恩恥笑本港時下的流行曲填詞很差云云,也有人覺得陳奕迅的《陀飛輪》很傭俗等等。

首先要補充一些前文後理,《陀飛輪》是黃偉文 ( Wyman ) 的填詞創作,這歌有不同歌手演譯,有關淑怡、陳奕迅、何韻詩 ( 希望無數漏,但這不是重點 )。

這麼多年以來,黃 wyman 為流行曲填的詞,已好過市面上很多三四流人士,早在李蕙敏的《你沒有好結果》已凸顯了他的才華,雖然我並不常聽香港流行曲,但不會扮清高說什麼品味高低,只是我自己少聽罷了。而黃偉文填的詞,一向較有質素保證,論垃圾填詞,看陳慧琳的歌,其歌詞真的很垃圾,一片空洞,但她的歌很賣錢,吹咩,無得解,這是香港市場,況且今時今日的所謂腥港樂壇 ( 只是娛樂圈 ),流行曲的銷路取決於卡拉 ok 是否易唱及「卡拉 ok 指數」,大多數歌手靠成名後做廣告代言人賺真銀,賣唱片並非主要收入來源。回說《陀飛輪》這篇歌詞,很配合這個時代,也很有城市人對生活的反思意味,至於首歌好唔好聽,這是歌手的唱功問題,也包括配樂編曲是否精彩。或者那歌手唱得很好,但有人唔啱 feel ,都可以認為不好,聽歌和吃東西很類似,很講求個人口味。

《陀飛輪》歌詞是好是差?以前歌神許冠傑很多歌的詞都粗俗不堪,但這是流行曲,pop music,不是文學鑑賞,用文學鑑賞眼光和要求看流行曲,似乎很多餘,你會唔會用中菜口味品評印度菜?又或者用中國涼茶和日式「午後の紅茶」相比?當然不會,因為是不同的東西。Michael Jackson 的歌舞全球暢銷,他離世後還是被譽為 King of Pop,為什麼?因為 MJ 好看,舞蹈精彩,歌曲也深入民心,MJ 並非古典藝術歌唱家,正如把男高音歌唱家巴伐洛堤 和 MJ 相提並論,也是很多餘的,不關事。

至於李純恩批評本港填詞人,他何嘗不是扮超然的吧,一時扮美食家,一時扮文學家,李純恩就像 TVB 的「偽食評家」一樣,吹水賣綽頭,這人的言論大可不理,看得多令人變蠢。

另外,黃偉文衣著一向受人注目,他很新潮,筆者個人而言,覺得無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如果說黃 wyman 衣著很怪,那麼 Lady Ga Ga 又怪不怪?日本的濱崎步也很新潮,喂,少女時代一年四季都穿超短裙仔短褲仔,夠怪了吧?其實不怪。不同明星有自己打扮風格,只有閣下喜不喜歡,沒所謂是否怪的問題。

用經典文學角度看流行曲歌詞,這才是奇怪。

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亂整容與「偽 頭 髮」

亂 整 容 與 「偽 頭 髮」

女人胡亂整容,整到似怪獸而不自知,還以為變了神人,就像那些甩頭髮的地中海男,以「九一分界」一側留很長,然後撇過去扮「疑似有頭髮」,以為可擺脫禿頭,這是自欺欺人,也不知自己肉酸,禿頭不是最大問題,但扮有頭髮就真的可笑。

女人整容,當中最主要原因,是希望「營造疑似青春」的樣貌。

期望永遠 18 歲是很多餘的想法,青春有青春的特色,成熟有另一種美,中國人就是這樣,二極化思維,必須永遠乜乜物物,沒有其他路線,於是四十幾歲的人希望永遠廿四歲,結果四不像。

整容無非想變得美,所以大前提必須要有客觀的審美觀念,整容的當事人自己缺乏美學常識,還要找個技藝不精同樣沒有良好美學認知的整容師,整出來就是怪獸。美容推銷員常說,妳的樣貌很有問題,必須修整一下。這是美容促銷的手法,就像一些裝修佬,明明你家居無問題,都會說這樣不妥那樣不好,要多多修理,道理是一樣的。美容推銷員無須有審美眼光,只在乎閣下付錢幫襯多多益善,做生意罷了,不是和妳有親。美容推銷員也慣常強調「男人鍾意咁咁咁架」,也是下三流的招生意手法,「男人鍾意如何如何」是推銷員的口術,不如找些真男人品評一下,可能認為妳根本無問題,甚至相當可愛。

請女士們相信男人的審美眼光,不要誤信美容推銷員口術,因為妳無非都是想吸引男人,何不信男人的真實意見,對不對?

王祖賢移居加拿大的近年照



2011年5月王祖賢



近日整容後的王祖賢怪獸 Look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BBC 特寫:在日本定居的中國人

BBC 駐東京記者 傅東飛

2013-08-14


現在有超過70萬的中國人居住在日本

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日本和中國彼此仇恨且絕不會和平相處。就拿去年中國的抗日暴動來說,一些抗議者就公開呼籲中國政府打擊日本持有核武器。

人們打開有關中日的新聞,看到的都是中國和日本之間因為爭奪東海島嶼控制權而日益緊張的關係,是頻頻出現的船舶間的交鋒,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政府越來越公開地談及中國威脅論。

但對於中日關係另一面的關注就少得多了。

我站在距離東京兩個小時車程的一個北部的菜地裏,灼熱的太陽烘烤著大地。這裏是茨城縣(Ibaraki),被稱作日本的花園。這裏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深厚的衝積土在農戶的悉心照料下可每年產生高達5種類型的蔬菜作物。

在我面前的年輕男子正彎下他的腰,一手拿著鐮刀一手挎著籃子,迅速的收割著長得鬱鬱蔥蔥的菠菜,並仔細地把收割好的放在籃子裏。他就是農場的主人北島善德(音譯),也是在這裏工作唯一的日本人,除他之外,所有農場工人都是中國人。



日本農場主北島善德對他的中國員工給予很高的評價


在過去的10年中,北島先生已雇佣了不少中國的 「研修生」 在他的農場工作。他承認,如果沒有他們,他的生意將無法生存下去,因為日本的年輕人已經根本不會做這樣的工作了。

在和來自中國中部貧困村落的年輕男子們併肩工作的同時,北島先生對他的中國鄰居產生了新的尊重。

他說:「當我和這些研修生一起工作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們的純潔和真誠,」

「他們讓我想起了日本的上一代人,他們仍然有攜手合作的精神,這是我們日本現在已經失去的東西。」

北島先生稱呼他的員工為研修生,因為他們只能在這裏學習居住三年的時間。但在全國範圍內,目前至少有10萬中國「學生」在為日本的農場和工廠工作。


「不在乎」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日本並居住在這裏。1990年,共有約15萬中國人居住在日本。今天,這個數字超過了70萬。

當向日本人問到他們對於這個數字的想法時,他們往往會表示非常驚訝。他們吃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想到中國移民湧入的這麼快。

在東京著名的原宿購物區,我正等待和一個叫利雅(音譯)的時裝模特會面。當她打開車門從出租車裏邁出來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她的樣子完全符合我的期待 — 修長,美麗,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還有一雙和日本女孩完全不同的大長腿。

當然,利雅並不是日本人。她出生在位於中國東部山東省的一個小鎮,她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學教授。10年前,當她父親來到這裏教書的時候把她帶到了日本。

今天,利雅更像個道地的日本人。她甚至聲稱她現在的日語口語比她的中文說得還要好。


利雅出生於中國東部山東省的一個小鎮裏


「這裏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我是中國人,當他們聽到我說中文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哇哦,利雅會說中文!』」

「我最近開始在一些電視節目上談論中國,人們很驚訝,他們說:『真的嗎?利雅是中國人?』但我知道其實大多數人根本不關心我是哪國人。」

當然,追捧她的日本年輕男人確實不關心她的國籍。他們只是想把時尚明星的照片放到他們的智能手機上。

「和平共處」

利雅當初來到日本的時候還是一個孩子,所以對於她很容易適應這裏的生活也並不奇怪。但到目前為止,中國移民最大的群體來自於大學生。

郭柯(音譯)就是其中之一。28歲的他就職於一家房地產企業,幫助中國投資者尋找在東京的房產。

「每周我都會有兩三個中國客戶飛來東京看房,」他說。

「他們都很喜歡東京,因為這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很現代,很乾淨,而且這裏的房價接近中國......實際上這裏的房價已經低於北京和上海了。」

郭柯還說,儘管近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政治局面動蕩,但來東京購房的中國買家數量不降反升。

我今天跟他會面之前,他正在帶一位來自上海的年輕女子在東京北部的公寓看房。

林倩伊(音譯)是另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自從她來到日本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了。她嫁給了一個日本男人並很快組建了一個家庭。林倩伊揭示了一件大家不常在媒體上看到的事實 – 其實很多中國人真的很喜歡日本。

林小姐說:「這裏非常安全,空氣和水的質量都不錯,」

「這裏的食物也很棒,而且日本人對食物始終保持著非常高的標凖。此外,日本政府還會對那些想要孩子的家庭給予幫助。」

當我問到林小姐,像去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你家裏的情況如何。

她哈哈大笑起來說:「我們真的不會談論這個,」

然後,她很鄭重的告訴我:「我真的很希望中國和日本能成為朋友,我們是鄰居,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對方,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平共處,這對兩國都好。」

農舍主人北島善德也有同樣的期許。

現在,我們正在北島先生的農舍裏,大家圍坐在一張大桌上,吃著他的「學生」們烹飪的中國菜餚,配著日本的冰啤酒。我們互相用日本和中國的方式敬酒。

「我知道有一些回鄉的中國人恨日本人,」北島先生說。

「但是,我希望當他們回到自己家鄉的時候,他們會把自己在日本的真實見聞告訴他們的朋友和家人,這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化交流,但卻非常重要。」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港共統治失信:「失家的感覺」 港人移民升8%

「失家的感覺」 港人移民升8%

經濟日報 2013-08-12

【經濟日報專訊】港人移民數字回升,今年上半年已有近4,000人,較去年同期上升近1成,其中移民加拿大人數倍增,已是去年全年的總和,移民澳洲人士亦上升逾兩成。

有即將舉家移民加拿大的港人坦言,近年香港不斷被內地同化、已失去家的感覺,再加上教育制度混亂,不忍子女成教改「白老鼠」,寧願跟任職銀行的丈夫,放棄約百萬年薪,亦要遠走他方。

上半年3900人移民

保安局最新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有3,900名港人移民外地,較去年同期3,600人上升8.3%,雖然移民美國者略減,但移民澳洲及加拿大人士卻顯著增加,移民澳洲者有1,100人,較去年同期上升22.2%,移民加拿大者更倍增至600人,是去年全年移民加拿大的總和 ( 見表 )。





雖然有移民顧問指出,申請人士以40至50歲、為自己退休生活及子女升學打算者為主,但即將舉家移民加拿大、年約30餘歲的陳太表示,近年亦不乏年輕家庭移民外國。

剛辭任上市公司工作的她表示,過去2、3年,眼見不少年約30至40歲同事以移民理由離職,之後更打長途電話,要求公司給予推薦信,同事均明言,不相信本港教育制度,而公司高層聚頭食飯時,話題多環繞將子女送往澳洲、英國等地求學,有人更聲稱,不放心讓子女獨自在外,寧願選擇移民。

不想女兒成白老鼠

在本港土生土長的陳太,年前跟從加拿大回流、在投資銀行工作的丈夫結婚,並誕下一名女兒,開始擔心下一代的求學問題,最終夫婦倆決定,放棄約百萬年薪的工作,一同移居加拿大。

「我家住屯門,以前讀過的幼稚園、小學已經被殺校,女兒入學計分沒有優勢,有質素的學校都是世襲,有錢就有好教育,否則就要任人安排,再加上教育制度混亂,又要跟雙非童爭學位,官員就將子女送去英國等地讀書,我又怎能讓女兒留港做白老鼠?」

此外,她又坦言,近年香港被內地同化,已失去家的感覺,相反加拿大的教育及福利制度完善,對長者有充分照顧,居住環境理想,令她十分嚮往。

陳太說:「近年香港為接待內地旅客,小舖都被金舖、化粧品店取代,想找間文具舖買枝筆都十分困難!香港已經不再是自己屋企,不斷被大陸同化,想到寓所樓下逛街都逛不了!」

陳太不諱言,父母都是文革受害者、因避禍來港,自從去年梁振英、唐英年爭選特首,父母便非常不安,每天多次致電她指香港很混亂,政府已經不可信,催促她移民;她強調,並非為單一事件而移民,但為了下一代,別無他法。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新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人力告別麻甩‧撐慢必選特首

新報 | 港聞 | 2013-07-24

袁彌明談普選 撐慢必選特首

香港政圈的女性話語權再提高,人民力量上周由袁彌明「臨危受命」接任新主席,是議會內第六個女性領導的政團。袁彌明昨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人力要告別「麻甩」,明天她會接棒絕食爭普選,展現柔性抗爭同樣堅韌,望抗爭不再有性別缺席。她心目中2017年普選特首對決,當然是女士天下,由余若薇對林鄭月娥,但志在參與的人力,袁主席預告,必推慢必出選。

採訪:鄭脩竹、羅奕熙
攝影:莊振邦

人力饒富性別政治色彩,先有首位男同志議員陳志全,現再添一位前港姐主席。特區回歸16年,女性最高至位居政務司司長,請袁彌明估量何時才有女特首第一人,不料她很樂觀:「快啦,或2017就有。」她分析,現市民呼聲最高的,恰恰都是女士們,葉劉淑儀、余若薇和林鄭月娥,歷史時刻說遠還近。

女版特首選余若薇

這三人是否就是最佳人選?袁略猶豫稱,現在還說不準,但覺得林鄭月娥行政經驗豐富,可令公務員心服,她謂:「應說林鄭做,這方面肯定好過梁振英,始終(來自)公務員系統。」她又認為,余若薇勝在擁抱民主理念和有民望;若二揀一,她答:「咁點都要講余若薇啦,係咪?」

袁彌明也不掩飾,人力有意派人出選2017年特首,人選也八九不離十,由陳志全出馬。她答得爽快:「梗係慢必,參選之嘛!」她謂,陳贏在夠話題性:「若慢必選,是首位出櫃行政首長候選人。」另一點是陳知名度高,袁稱:「(上年立法會)選之前我還要拉他去首影禮,將他重新介紹予傳媒。他現在,紅到發紫呀。」

人力告別麻甩

袁不諱言,接過主席棒是臨危受命,危在黃毓民出走,令支持者流失。她透露,原本誰都估計陳偉業或陳志全頂上,但雙陳一個不要老人政治,另一個是議會新丁,難兼顧會務。結果,執委決定由女性頂上,因人力要微調。上周執委會兩至三日前確定由袁「接莊」,開會投票3分鐘完事,一致通過,袁說:「女仔做主席較新鮮,人力太多麻甩佬喇。」

上任後,袁彌明倡柔性抗爭,希望親身向女選民示範,公民抗命不可怕,指人力曾動員摺紙飛機「空襲」(立法會、禮賓府等曾受襲)、驚蟄打小人抗議預算案等,不乏女支持者,她說:「唔通要日日拖鞋、捆頭巾、同爬樹咩?溫和語調都可傳達激進訊息。」她盼以其形象吸納年輕、中產女性支持。

柔性抗爭挑戰政權

現年33歲的袁彌明,2005年參選港姐,打入最後五強,獲旅遊大使獎,後加入娛樂圈,其後退出娛圈從商,年前加入選民力量,隨選民力量加入人力。去年還夥拍慢必參選立法會新東直選,前者勝選,最新動向是當選人力主席及與林雨陽拍拖。

袁近年被說成「太斯文」而與人力格格不入,她說來有氣:「由我選完港姐開始,從冇人覺得我特別斯文,係選完主席就話我斯文,我真不明。」她自忖性格是誠實、公開和敢言,強調成為主席後還是做回自己。

她重申,人力奉行積極非暴力的公民抗命,主動挑戰政權這點不會變,至於是否從此「非粗口」,袁笑言,會於執委會盡量控制,但始終男人多,難強求。

雙普選立場堅定不移

中聯辦上周初出席立法會午宴後,陳偉業翌日在電台節目爆出一句「中南海我都去」,為正處多事之秋的人力,在其政改立場上更添風雨。新主席袁彌明直言,當日報道有誤導,人力前提是不容許密室談判,對2016及2017年雙普選立場更是堅定不移,揚言向中央明志,絕無絲毫不妥。

袁彌明表示,黃毓民離開人力後,已有支持者質疑人力在對普選立場上動搖,加上陳偉業的言論被曲解,她必須盡早解釋。她指,人力面向公眾,對象是爭取700萬港人支持,不論對方立場都有責任申明意志,「對住昂山素姬好、對大獨裁者都好,我覺得表達立場沒問題」。

她謂,人力於2010年政改一役,攻擊民主黨與中央有交換條件,致最後關頭投票轉,但人力爭取2016及17年雙普選不會動搖。被問到若人力獲邀到中聯辦作閉門飯局或會面,主題不限,人力會否應約?袁彌明稱,這非她能決定,必須交執委商討。若再有泛民政黨走入中聯辦,人力會攻擊嗎?袁答:「應該不會了,上次選舉已是一次清算,他們都依然有咁多支持。」

對真普聯提出2017年特首普選3個方案,人力原主席劉嘉鴻早前在內部政改諮詢會表示,反對提名委員會並非由普選產生,而對全民普選提委會的方案,則認為不應取消公民聯署。袁彌明強調,現階段3方案只屬學者建議,供公眾討論,並未成為真普聯的最後立場,但若真普聯最後只三揀一予公民授權,由於3個方案皆不反映人力意志,屆時人力便肯定退出真普聯。

不接受真普聯方案

她談到黃毓民離開,衝擊人力內部,指黃事前已一年沒出席過執委會會議,每次有主意只對外公布,從沒事先知會,令組織內部溝通混亂,產生矛盾。

袁強調,人力不會放棄全民制憲的論述,但認為要先有普選基礎,她說:「若現在做民調,九成市民都不會贊成廢除基本法。」她慨嘆,黃毓民提出的全民制憲,對民主的要求太高,「突然將民主定得咁高,毓民行得太快,我們跟不上」。

人力研究政黨化吸千人

外界關注人力未來動向,袁彌明點出組織正研究是否要走政黨化之路,包括更加機動、讓支持者參與決策、實行會員制給長期「人粉」一個名份。她亦有信心,若人力實行會員制,可以1,000名會員為初期目標。

袁希望人力變得更機動,對政治事件能作即時反應,像人力成員譚香文及譚得志昨日向廉署舉報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涉以權謀私。人力又不排除行會員制,因想「畀番個正式名份畀人力支持者」,現只有執委會17人才能算「成員」,她希望支持者「升級」成為會員後能增加歸屬感和投入感。

人力亦傾向以會員大會進行組織決策,袁稱,必須慎防共產黨滲透,故或需對會員大會與執委會,平衡兩者角色,可行方法包括保留重要決策由執委會商討,但強調,政黨化還未有定案,會交陳偉業領導的小組研究,到9月會召開大型人力義工研討會,收集意見。

具備政黨初型

至於組織分工,袁彌明主力會內行政,對外則處理公關,各執委往後會為不同政策範疇發言,黨團由陳偉業領導,另由譚得志組成行動組,原主席劉嘉鴻繼續參與真普聯商討。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內地出版審查歪風襲港 :名著《香港簡史》中文版「被河蟹」




(請用「在新分頁開啟」觀看清晰大圖)

信報:紀曉風 2013-07-19

香港人一直念茲在茲極之珍視的核心價值,恐怕又再度受到嚴重損害。今次受害的,就是我們的出版自由。


由港大學者撰寫的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近日被翻譯成中文版《香港簡史》,由被納入左派出版大本營聯合出版集團的百年老店中華書局出版。本來,此書可為正在舉行的香港書展添上一抹重新認識香港歷史的華彩,但結果卻是令香港出版自由添上一抹大陸化的禁色。


老紀發現,市面上同一時間出現《香港簡史》的兩個版本。一本充滿敏感的嚴厲批評內容,另一本卻「被和諧」得一乾二淨。老紀與作者聯絡,發現作者很可能至今仍被蒙在鼓裏。想不到內地發生的出版審查,竟然正式佔領香港。


整個故事,要由一本英文歷史書說起。


此書名為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由香港大學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是學者高馬可(John M. Carroll)【右圖】的著名作品。資料顯示,高馬可是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德克薩斯大學和聖路易斯大學,現為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現代中國史、香港史及亞洲的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老紀問過學術界的朋友,他指研究「香港歷史」時,通常都會引用高馬可的著作。事實上,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在學界也頗具名氣,亦是立法會圖書館的參考書目之一。可見,無論是作者或此書,在學術上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這本作品最近就被中華書局翻譯成中文版,名為《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作者亦擴寫了最後一章。而老紀收到內部消息,指這本新書的原版被緊急回收,「三中商(三聯、商務、中華)已火速收埋,但Page One和誠品就因為收書需時,還可以買到」。而更耐人尋味的是,同一時間,這本書的「新版」已經可以在中華書局的香港書展攤位買到。


於是,老紀先在銅鑼灣香港誠品買了一本(另外一本在銅鑼灣Page One也訂到),然後在中華書局的書展攤位買了一本,兩本並排,一翻之下,果然發現兩本書的內容有極大分別。簡言之,誠品賣的是「敏感版」,內裏包含眾多對中國政府的嚴厲批評;至於在書展發售,則是「和諧版」,大量敏感內容都「被和諧」得一乾二淨。


老紀本着求真精神,立刻到書店買了正宗的英文原著,並作詳細對照,發現「敏感版」的敏感內文與英文原著完全符合【表】。例如原著提及過,中國政府是「遠比殖民政府更專制的政府」,而且大多數香港人「寧願接受英國殖民統治,而不想被中國統治」,如此「政治不正確」的內容,在「和諧版」中被完全刪去。至於對前領導人李鵬、前港澳辦主任魯平及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的點評,亦被完全刪走。有些改動非常具針對性,例如將「總理李鵬在5月20日頒佈戒嚴令」改為「北京在5月20日頒佈戒嚴令」,似為十分忌諱「李鵬」這個名字。再者,很多不利香港和中國政府的民意調查也統統被刪除。


更重要的是,書店職員向老紀表示,英文原著只有一個版本。換言之,作者從來沒有作大幅修訂,因此,「和諧版」很可能是憑空地「被創作」出來。


老紀以電郵聯絡身在海外的高馬可。他一開始表示「沒有看過中文版」(have not see the Chinese edition (or editions)),因此不能評論。老紀後來把相關內頁掃描再電郵給他,高馬可卻似乎有點「難言之隱」,表示「我肯定你也能想像,我現在不可說太多。但我只能說,原版(敏感版)符合我數周前從中華書局收到的校對樣本」。(As I'm sure you can imagine, I cannot say much more at this stage. What I can say, however, is that the original version corresponds to the proofs that I received from Chung Hwa several weeks ago.)言下之意,高馬可已經幾乎證實了,自己本來以為市面發售的是「敏感版」。


再者,他明明看過校對樣本,卻又在電郵中表示「have not see the Chinese edition (or editions)」。換言之,他似乎對市面上同時出現兩個中文版的事並不知情,亦很在可能根本未曾看過「和諧版」。必須指出,《香港簡史》是一本由學者撰寫的學術著作,內容具一定的權威性,一般人根本沒有能力,甚至沒有資格改寫,更遑論這是一個大幅度的增刪!


事實上,老紀亦發現兩本書有多個可疑之處。首先,兩個中文版無論是封面、譯者和責任編輯都是完全一樣,只不過印刷「敏感版」的是「陽光印刷製本廠」,而「和諧版」的是「美雅印刷製本有限公司」。老紀翻開出版資料一頁,更發現兩本書都列明是「2013年7月初版」,當中完全沒有「修訂版」或「第二版」的字眼。


修訂版理應標明不同版次


另外,「敏感版」的封面和封底有可用作書籤的「書舌」,上面即有作者和譯者的簡介,但「和諧版」卻沒有這兩片「書舌」,讀者亦無從認識兩人,明顯於理不合,似乎是因為「和諧版」印刷趕急,所以來不及製作「書舌」。最離奇的是,兩本書的國際標準書號(ISBN)不同,「敏感版」的ISBN是「978-988-8263-20-2」,至於「和諧版」的則變成「978-988-8263-34-9」【中圖】。老紀請教過有多年出版經驗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他表示同一本書很少會有兩個ISBN,即使是經修訂的版本也不會用一個新ISBN,直指這個情況非常罕見,而且就算真的要轉,也不會由202直接跳到349。彭志銘又說,但凡有修訂,業界的做法一定是會在書中標明是「修訂版」,「點會好似佢咁鬼祟?咁樣有欺騙成分喎」。


由此路進,出版社一方面不註明「修訂版」,另一方面卻又改變ISBN,則很大可能是,有人想確保讀者不知道市面上存在兩個版本,但同時又希望回收書本時可以有一個號碼作依據,以至將來點算存貨時也知道眼前的是「和諧版」還是「敏感版」。事實上,正如上述,內部消息人士向老紀表示,「敏感版」現正在市場上被大量回收,而屬同一機構的中華書局、商務書店和三聯書店都只剩下少量「敏感版」。老紀昨日到旺角的商務觀察,則發現只有一本「敏感版」,而且放在整個書櫃最不起眼的位置,似乎印證了老紀的推測。


至於《香港簡史》的出版社中華書局,本為百年老店,但在中共建政後已日漸變色,並於1988年被併入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根據聯合集團的官方網站資料,該集團在內地的業務不少,副董事長兼總裁陳萬雄是全國政協,而助理總裁梁兆賢亦是親建制之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會董,其餘的董事長文宏武,以及兩名董事賀路明和李濟平似乎都是內地人,三人都在內地畢業及擔任高職,可見公司的管理層都有濃厚的「紅色」背景。彭志銘就表示,行內人其實都早已知道,中華書局的高層「都是由上面派來的」。


老紀昨天兩度致電中華書局出版部,對方每次都表示容後會聯絡老紀,但至截稿前仍未回覆。另外,老紀亦曾致電中華書局市場部副經理的手機,但一直無人接聽。


大家必須認清,此事絕非純粹出版社與作者的一個小糾紛,而是涉及香港的出版自由,絕對是值得社會高度關注之事。熟悉中國問題的時事評論員林和立就指,不排除事件涉及出版社內部有人事鬥爭,開明者希望出「敏感版」,上層卻可能想出「和諧版」,結果出現這情況。他又不排除,出版社印刷「敏感版」後,高層發現時已經太遲,所以才急急出一個「和諧」的新版本。他估計,近期中港矛盾加劇,所以北京擔心如此敏感的書會加深兩地人的隔膜。


內地出版審查歪風襲港

一般書籍要內地印刷或發行,不但要經過重重關卡及多次審查,就算最後成功,一些他們認為敏感的內容,很多時都需要刪改,甚至有可能最後被拒絕印刷。可悲的是,這並不是新鮮事。如2003年中國南京一家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社──譯林出版社,推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莉.克林頓的自傳作品《親歷歷史:希拉莉回憶錄》(Living History)的中文版。但是,由於中文版有不少地方對英文原著進行了刪節和改動,希拉莉曾經發聲明投訴,指她的說話受到刪改,淡化了她對中國的批評。


2013年頭,美國漢學家傅高義新書《鄧小平時代》中文版在中國內地出版發售,書中以單列章節「北京:一九八九」近三萬字,比香港出版的未經刪節的完整版少了一萬字。雖然有詳細描述了「六四」事件經過,但是,據法國周刊《國際信札》的報道,該書的香港版和內地版對照,香港版全書正文約59萬字(不包括注釋和索引),大陸版刪掉約5萬4千字,約佔9%。內地版注釋部分刪節超過20%,索引部分則由近40頁刪到10餘頁。內地版全書有關「六四」部分的三章刪節最重,佔17%。「鄧時代關鍵人物」兩萬字全部被刪除,其他章節平均刪節3.2%左右。


其實,香港碼頭工人亦遇到相似事件。他們計劃在今年的書展出書《撐到底》,卻一波三折。根據社交網站「大眾碼經」專頁的說法,他們的編委5月底已計劃趕在書展時出書。當時,他們聯絡香港的印刷廠,但由於臨近書展,印刷廠有大量書籍需要處理,於是只好向內地廠房求救。但內地廠房要求先看初稿,本來願意為他們印書,但是後來又表示內容敏感,不宜交由他們印刷,當時距離書展只有不足三個星期。幸最後找到台灣印刷廠幫忙,才能順利把書印好。


以上種種的例子,加上現在《香港簡史》活生生的事例,內地印刷「不自由」風氣似已「殺」到香港,更企圖在大家神不知,鬼不覺間移形換影,逐步損害香港的核心價值!

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豪華精裝版) 新世紀高登女神:鄭淑雅娘娘夢幻圖集

姓名:Jumbo Tsang(曾淑雅)
興趣:游水、唱歌
模特兒資歷:3年
認識高登嗎?識呀!講你都未必信,其實係中學一位班主任介紹高登我識,仲好記得當時佢話高登好多留言都好有趣!XDD

( 請用「在新分頁開啟」觀看清晰大圖 )






























2013年7月6日星期六

【中國之壞死】專題-缺糧的中國:過半省份難以自給

缺糧的中國:過半省份難以自給東北馳援東南

中國經濟周刊 2013-07-02 專題報道

“誰來養活中國?”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提出的這個著名命題,就像是一個緊箍咒,時刻刺激著中國農業領域的從業者。

人與地的關係緊張,是中國農業的最大現實:用佔世界不足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1/5的人。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中國的糧食生產保持了快速增長。 1978—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93%。過去的9年,糧食生產的弧線始終上揚,如無意外,今年將會出現“十連增”的豐年奇蹟。

然而,供給奇蹟般的增長,卻仍然趕不上消費的增長。目前,中國基本糧食的自給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給率則低於90%,而所有農產品[-0.62% 資金研報](000061,股吧)的自給率大約維持在80%。

中國人正越來越養活不了自己:城鎮化促進了糧食消費數量和質量的增長;種糧利潤低,使得糧食主產區追求高度工業化和城鎮化的“GDP衝動”從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耕地“18億畝紅線”難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劇、水資源短缺、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人才流失和青黃不接等問題,直接危及糧食安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經合組織(OECD)6月初聯合發布的《2013—2022 年農業展望》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製約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依靠全球農業市場是一種方法,但要滿足每年超過6億噸的糧食需求,中國必須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專家指出,“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國不能不將糧食和耕地作為根本來考量。

(注:本文所有統計均未含港、澳、台地區)

糧食保障戰:保供給,保耕地,保環境,保人才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郭芳王紅茹實習生李雪| 北京報導

5月末,從河南南陽開始,40多萬台“鐵麥客”(小麥聯合收割機)轟隆隆地上路,一路向北開進,直至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大兵團作戰進行糧食收割。每年如此,一直持續到8月。

“40多萬台'戰車'調到那里大兵團作戰,這個規模不得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演講描繪到這一場景時,台下的軍人羨慕不已,他們從未有機會指揮過那麼多的“戰車”,亦從未見過那樣恢弘的“作戰”場面。

指揮“作戰”的是中國農民,​​他們創造了中國自2004年開始的糧食產量九連增。 1978—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從3.05億噸增加到5.9億噸,增長了93%。若無意外,十連增或將在今年實現。

“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們的糧食年產量穩定在了1.1萬億斤以上,中國在生產能力的增長上是有把握的。”陳錫文說,這在過去難以想像。畢竟,關於飢餓的記憶,從未從與他同齡人的記憶裡抹去。

然而,即便是在豐收之年,以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陳錫文還是憂心忡忡地提醒:未來農業的任務仍將非常艱難。

脆弱的供求平衡

陳錫文的擔憂不無道理。

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9億噸,但同時,糧食進口也首次突破8000萬噸。加起來,2012年新增糧食供給超過6.7億噸,創下了歷史新高。

過去10年,中國人均農業產出增速達到了3%的年增長率,比全球1.7%的增長率高出近一倍。然而,糧食不僅沒有出現明顯過剩,糧食的進口依存度10年間卻從6.2%增長到12.9%,翻了一番。

目前,中國基本糧食(麥類、稻類、粗糧類)的自給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給率則低於90%,所有農產品的自給率大約維持在80%。

“一方面農業在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的增長趕不上消費的增長。” 陳錫文說。

這是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中國糧食供求矛盾。據《中國國土資源報》報導,2003—2011年,糧食生產累計增長33%;同期消費累計增長41%,消費增速是生產增速的1.24倍。

消費增速何來?陳錫文分析,糧食的工業用量在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城鎮化過程中,每年1700萬農民進城成為市民之後,從農產品的生產者轉成了農產品的消費者,其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

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突出體現在對農產品的消費差距上:他們從以穀物消費為主,轉而消費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僅以2011年的情況看,對新鮮疏菜的需求,城市居民比農民高出28%,植物油高出24%,肉類高出51%,家禽高出136%,禽蛋高出87%,水產品要高出兩倍……毫無疑問,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行轉化,間接地導致了糧食需求量的增長。

而在未來,可以預見,無論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長、城鎮化以及膳食結構的改變,還是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都將使得生產增長與消費增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秘書處和經合組織(OECD)聯合編寫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預測了這一趨勢:未來10年,中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將略快於產量增長,消費量年均增速將比產量高0.3%。

陳錫文推算,2010年,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已經相當於在境外使用了6.3億畝國土面積。按照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能力,至少需要30億畝以上的國土面積才能滿足需求。 “但我們18.2億畝耕地轉化成播種面積,大約只有24億畝。(編者註:一畝地如果一年能種植三季作物,即視為3畝播種面積。)缺口在那兒擺著呢,隨著城鎮化繼續發展,缺口還會越來越大。”

“糧食'緊平衡',這是我們現在的狀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即使是在實現九連增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相關政府文件,均十分強調糧食“緊平衡”。

所謂“緊平衡”,指的是糧食供求的緊張關係,即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地區之間、糧食的結構之間差異很大,有餘有缺。

在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看來,這是一種脆弱的平衡,經不起任何風險。 “例如,戰爭、動亂、災難來了,糧食就有困難了。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馬榮榮所在的浙江省即是缺糧大省。 “上海的糧食自給能力大約為10%,近90%要靠省外調入;浙江只能自給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供給;北京、天津、廣東、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馬榮榮對《中國經濟周刊》說,這樣的糧食安全基礎很薄弱。

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糧食供求關係格局,也將是一個長期的態勢。

18億畝紅線上的土地失控

中央的要求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當然也有人呼籲,放棄18億畝紅線,以解決中國房價過高的問題及緩解工業用地的緊張。

“守住18億畝還進口那麼多,不守住18億畝會是什麼樣?”陳錫文反問。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紅線;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

聯合國對耕地有一個警戒線,人均耕地低於0.8畝的時候會發生生存危機。但目前,全國2000個左右的縣里,有660多個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0.8畝。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認為,18億畝紅線必須要保住,這是一個硬​​約束條件。

然而,在過去快速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保住18億畝紅線一直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據,1996—2006年,全國耕地減少了1.24億畝。這些減少的耕地大部分發生在南方,其中一多半是因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佔用的稻田。

李國祥研究發現,土地價格越高的地區,耕地流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地價地區的耕地流失速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中等地價地區的耕地流失速度也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

“土地失控!”馬榮榮說,這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 “這些年中央以最嚴厲、最嚴格的政策來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到了縣級再到鄉鎮和村一級,情況並不那麼樂觀,這些地方大多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搞城鎮化、工業化,最難控制的是村這一級,尤以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為甚。”

如今,從蘇南、蘇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過去,已經看不到連片的1000畝以上的農田。而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發生的。 10年前,那裡還是空曠的連片的萬畝良田。現在,良田都變成了房子。

馬榮榮認為,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控得住經濟發展對土地侵占,則控得住糧食安全是沒問題的,假如控不住,那將很糟糕。 “現在看來,國家從上到下應該說已經基本控制住,但未來經濟繼續發展,騰挪出一部分良田來為經濟發展服務,這個趨勢仍然不會改變。”

“保住18億畝紅線,這是一種理想,但能不能保住,這要打一個問號。”浙江省寧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農業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並不太樂觀,“失去的都是糧食生產條件最好的土地,占補平衡回來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開一點、荒地上開一點、灘塗上再圍墾一點。”

耕地占補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製度,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不減少。

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補平衡政策對糧食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以寧波為例,該市一共有360萬畝的耕地,310萬畝是(種植糧食的)基本農田。 “這麼多土地是存在的,沒有虛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萬畝,剩下的100萬畝占補平衡回來的耕地非常貧瘠。”

李國祥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耕地資源中,70%屬於中低產田,且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耕地水土流失、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問題比較嚴重,由此導致的耕地退化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耕地質量,好的土地往往用來城鎮化,這對我們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在良田被佔用之後,我們能不能改造出土地資源跟水資源相匹配的良田來?現在看來,耕地與水資源不匹配的矛盾很難解決。”李國祥說,土地和水資源的問題始終是製約中國農業產量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北方地區有大量的耕地,卻缺乏水資源。例如新疆,我們現在把新疆當做後備耕地,解決水的問題卻很難。”

現在看來,這個“後備”仍然是一個相當遙遠的事情。

李國祥最後還是把希望放在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上。 “當前中國城鎮化的方式仍然粗放,未來怎麼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盡量地少佔耕地,這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徐小青指出,“關鍵還是決心問題,如果下決心一定要保住(18億畝紅線),還是能保得住的。”

GDP衝動下的糧食安全隱患

隨著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從最肥沃的​​魚米之鄉變為最發達的工業城市群,中國糧食的主產區逐漸集中到了北方。遼闊的黑龍江三江平原、吉林松花江流域和遼寧遼河出海口等地區,承擔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2009年,孫政才從農業部部長任上調往吉林任省委書記。中央交給他的任務之一,即是確保糧食安全。

像吉林這樣的糧食主產省,全國一共有13個,下轄800個糧食主產縣。

“農業也是政治問題,尤其是對一些產糧大省,中央管得很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一方面要杜絕農民撂荒土地,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地方政府的GDP誘惑和衝動。”

自2004年以來,為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中央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同時建立起農業補貼制度,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傳統的“財源”基本上“枯竭”。這進一步加大了區域之間的差距。

根據李國祥提供的數據顯示,僅以黑​​龍江與廣東兩省為例:2009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4353.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1136.2公斤;廣東糧食總產量為1314.5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126.0公斤,前者分別是後者的3.3倍和9.0倍。同年,黑龍江省一般預算收入641.7億元,其中稅收收入441.3億元;而廣東省一般預算收入3649.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3130.6億元,後者分別是前者的5.7倍和7.1倍。

為了緩解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中央不斷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持,但這並沒能帶來多數糧食主產區與經濟發達地區財力上差距的明顯縮小。 “國家每年補貼糧食主產縣8000萬。”但李國祥到下面調研發現,“經過層層'盤剝',最後真正到縣里,大約只剩1000萬。”

農區與工業化發達地區強烈的利益對比,也激發了國家重點農業縣對推進工業化的衝動,希望藉此改變糧食大縣、經濟弱縣的尷尬境況。

“對工業發展的衝動,以中部省份為最。為什麼要搞工業化,為的還是稅收,當然,另一方面也為了提供就業。”李國祥說。

這樣帶來的結果,一方面是對耕地的侵占,另一方面土地污染也成為了工業化的產物之一。污染會導致糧食質量和產量下降,甚至絕收。

2006年,環保部公佈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土壤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調查,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另有污水灌溉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和毀田200萬畝。三者合計1.85億畝,佔中國耕地總量1/10以上。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調查數據,而全國重金屬污染事件集中爆發在此之後。

據媒體公開報導,2006年7月,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等部委曾聯合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這一數據至今未曾公佈。

而根據《2013—2022年農業展望》報告中引用的最新數據,中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已占到耕地總面積的近20%。該報告描述,城郊農田遭受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污染,礦區周邊農田遭受礦渣和有害採礦排水污染,工廠周邊農田遭受工廠排放污水污染等問題相當嚴重。

李國祥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相對而言,土地污染最為嚴重的是長三角、珠三角;黑龍江的污染最小,大米最為安全,那裡的工業不發達,外資不好引進;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這些年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工業化衝動最強。 “那些中部省份的糧食主產區很多都在暗地裡引入污染的工業。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部省份如能及時制止引進污染工業,還來得及改變現狀。”

但在李國祥的長期調研中發現,地方的環保部門與企業已經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若超標排放,罰完款之後繼續排,執法部門則以罰款支付工資,解決經費問題。 “我到廣東的一個鄉鎮調研,鄉鎮下面的環保政策執法部門一共有30多人,哪有這麼多預算養活他們,就是靠罰款過日子,養活政府官員。”李國祥說,“農業部門關心的是糧食產量,只要產量能保證,其他的則次之。”

中國科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

李國祥不無擔憂地說,如果糧食主產區也像經濟發達地區一樣,普遍地追求高度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模式,這可能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維持自給,人從何來?

活在“誰來養活中國”陰影下的中國農業從業者,一直在尋求更好的解決糧食安全的出路。

走出去似乎是一種選擇。

然而,中國農業走出去喊了這麼久,實際情況究竟怎麼樣?現在看來,更多地局限於傳統思維,購買或租賃別國的土地進行耕種。但因為土地問題過於敏感,加上使用化肥和農藥可能帶來的污染,所受限制越來越大。

陳錫文認為,其實可以拓寬思路,借鑒四大糧商的做法。

美國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美國邦基(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這四大糧商被簡稱為“ABCD”,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 “ABCD的基本做法是,什麼地方是大糧倉,就在什麼地方建倉庫、建碼頭,物流中心建起來,當地農民增加的糧食產量就歸它了。於是,他們掌握了糧源、掌握了貿易、掌握了價格。而我們非要自己去買地租地。”

然而,中國的糧食問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市場來解決呢?

首先,全世界糧食供需矛盾突出。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2/2013年度全球穀物產需缺口約640億斤。其次,每年全球穀物貿易量一般不足3億噸,大豆貿易量大約只有1億噸,兩項合計只有大約4億噸。而中國目前一年糧食消費量已經超過6億噸。 “即使中國有錢,將全球能用於出口的糧食貿易量全部買回來,也不夠吃半年,自己不解決怎麼行?”陳錫文說。

無論如何,中國應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

陳錫文認為,未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這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科技創新,需要經營體制創新,需要國家的支持保護,需要形成完善的農產品體系。”

2012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農業科技創新被突出強​​調。

然而,人才是一個大的瓶頸。

馬榮榮感慨,他的研究所招人,一年比一年難招。

“人口的總體流向總是往高利潤的行業去。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的高端人才大多進入了房地產、信息、金融等領域。這30年,農業人才嚴重流失,相當嚴峻,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人們寧願下煤礦挖煤也不願意種田了。挖煤已經是最苦的活了,但還是比種田賺錢啊。”

每次參加浙江省人大會議,其他行業的人便會問,“老馬,你們這樣種田,一畝田有多少收入呀?”馬榮榮說,一畝利潤700塊錢。他們很驚訝,怎麼才這麼一點? “種一畝花卉利潤是8萬塊,種蔬菜、水果一畝利潤8000塊,工業的利潤則是百萬千萬計,而我們種水稻一畝只有700塊。我幹到了今天,竟連一套房子也買不起。”

這些年,國家出台了兩條政策:提價和補貼,以吸引一部分精英到這個傳統產業,保住這個產業,“否則它會徹底崩潰”。

當然,馬榮榮有信心,人的問題,國家一定會重視。

從“南糧北運”到“北糧南運”,農業中國經千年形成的糧食分佈格局是在最近的30年間被改變的。

糧食主產區有的還不能自足“最靠得住的還是黑龍江”

在過去的30年裡,曾經肥沃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從傳統的糧食主產區,蛻變成了現代的工業城,那些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部地區則承擔起了糧食主產區的重任。中國的糧食生產於是向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個省份集中。

至2008年,北方糧食生產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54. 79%和53. 44%,南方糧食麵積與產量佔全國的份額則減至45. 21%和45. 66% 。 “南方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太快,這導致耕地減少的速度也太快,糧食保障已經靠不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最靠得住的還是黑龍江,中國50%以上的增產來自黑龍江,黑龍江在中國糧食領域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

李國祥的研究結果顯示,1990年—2010年,中國糧食的供求格局已大致形成:當前糧食供給有餘的主要是東北區(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冀魯豫區(河北、河南、山東),長江區(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西北區(甘肅、內蒙古、寧夏、山西、陝西、新疆)供給平衡略有餘,供給不足的主要有東南區(福建、廣東、海南、江蘇、上海、浙江)、京津區(北京、天津)、青藏區(青海、西藏)和西南區(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重慶)。

其中,東北區、冀魯豫區在全國糧食安全保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東南區、京津區則相反,供求失衡日益嚴重,自給能力不斷下降。這種分化最終導致了“南糧北運”向“北糧南運”的轉變,並且,這一格局在進一步增強。

《中國經濟周刊》採用最簡單的經驗估計法,即糧食總產量/(常住人口×400公斤),統計出《2012年各省份糧食自給率》。統計結果以人均糧食消費量400公斤來估計全國糧食消費總量而計算的糧食自給率。

結果顯示,自給率最高的是黑龍江,高達375%,接下來依次是吉林、內蒙古、河南、寧夏、新疆、安徽等,大約16個省份的自給率大於100%。一般認為,自給率明顯地超過100%的省份為主產區;自給率大約為100%的省份為平衡區;自給率明顯地小於100%的省份為主銷區。但這個劃分標準並不絕對,自給率超過100%的寧夏、新疆和甘肅,人口較少,但糧食總產量很低,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糧食主產區。

處於糧食主產區的13個省份並非都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供給有餘。根據李國祥提供的數據,自足之外尚有餘的僅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安徽5個省份,剩下8個主產省份趨於僅能實現自身平衡。 “糧食外調的最主要省份是黑龍江和吉林,內蒙古的糧食生產正在崛起,河南的糧食大省地位則在下降。”

缺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省份。根據《中國經濟周刊》統計,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福建、青海、海南成為最缺糧的8個省份,其中又以上海為最,其自給率不到13%,嚴重不足。

除此之外的其他省份,大多數也是供求失衡,需求比重大於、甚至遠大於產出比重。

當然,若按照實際消費量與當年供給量計算自給率,這種方法最科學,但實際消費量數據極不容易獲得。在我國,糧食庫存數據是國家機密數據。因此,這種估算在實際中行不通。

區域性供求矛盾 東北馳援東南

在糧食分佈及供給的現實格局下,解決區域性供求矛盾成為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各缺糧大省份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解決缺糧問題,以保障“米袋子”。

自給率最低的上海,其糧食安全最早是由毗鄰的江蘇省保障的。然而,隨著蘇南經濟的崛起,蘇南的糧食已很難自足,蘇北地區的供給也很難滿足整個長三角地區。

2004年後,上海與黑龍江省的糧食合作變得十分密切,幾乎每年,兩省市的黨政主要領導均要會面,簽署糧食產銷合作的協議或項目。

2011年,上海在黑龍江虎林建設糧食基地,上海良友集團與虎林綠都良友有限公司簽署糧食合作項目,以投資控股形式參與糧食購銷管理,每年保證50多萬噸優質大米運銷上海,佔上海全年大米供應量的1/5強。

比上海先一步與黑龍江合作的是浙江。

根據《中國經濟周刊》的統計,2012年,浙江的糧食自給率大約只有35%,其餘部分只能靠外調,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是“養活”浙江的最主要省份。

早在2000年初,糧食緊缺的浙江就提出了向東北“大糧倉”要糧的思路,在全國率先與黑龍江開展省際糧食產銷合作。

時任黑龍江省長的張左己還承諾,黑龍江要為浙江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決不搞地區封鎖,不哄抬糧價。

浙江也在採取一些方式力爭自保。 “因為確實也擔心,萬一真的糧食短缺以後,不給運出來。”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彼時,浙江省解決糧食短缺的思路是:一方面,將東北的糧食企業引到浙江來加工;另一方面,動員浙江的農民到黑龍江廣袤的三江平原去租地耕種,浙江則不再大規模地發展農業,而是全力投入到工業化中去。

馬榮榮說,浙江人去了黑龍江之後花了很大精力,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邊所有的土地都能發展你想發展的東西,例如,北方的水不均衡,租賃的土地基礎設施差,好地,當地農民都留著自己種。”不過,還是有浙江的農民留在那裡,最後成了農民老闆。

廣東的糧食自給率比浙江的情況更差。廣東省統計局曾發布《2007年廣東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及2008年展望》稱,廣東糧食自給率不足40%,年缺口達2400萬噸,需要從湖南、江西、廣西、安徽等省份調配,是內地第一缺糧大省。這種情況沒有在改善,而是在加劇。

《中國經濟周刊》的統計結果顯示,2012年,廣東省的糧食自給率不足33%。

更為糟糕的是,作為廣東最主要糧食調入來源的湖南,大米正面臨著重金屬污染的威脅。這使得廣東人憂心忡忡,怎麼解決安全大米的來源問題,或將成為當地政府頭疼的問題。

李國祥認為,相對幸運的是北京,供應北京市場的大米主要來源於黑龍江。他認為,遠離高度工業化的黑龍江大米,是相比之下,中國比較安全的大米。

在河南有關人士看來,正是由於保糧任務艱鉅,對農業大量投入,導致河南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緩慢。直至2010年,河南城鎮化率只有37.7%,遠低於全國49.68%的水平,居全國倒數第五位。

5月26日,夏收在即,中原大地普降大雨。

這是一場久違的夏雨,但對於農民來說,連續的降雨又是他們不願看到的。

“還有十來天就要收割了,每天都提心吊膽的,天天看天氣預報,怕出現連續的大雨、乾熱風等天氣。”河南滑縣白道口鎮黃村種糧大戶於同勤不無擔憂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為了實現糧食的連續增長,河南的夏糧承載著巨大的壓力。

“天下糧倉”艱難堅守

“預報晚上有暴雨,馬上就要收麥了,所有人員都下鄉了,防止出現洪澇災害。”5月25日,河南滑縣農業局紀委書記郝廣亮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麥收前後往往是“壓力山大”,最害怕出現重大的自然災害,這關係到小麥一年的收成。

有著“天下糧倉”美譽的河南,用佔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除了滿足河南1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和糧食加工企業的原料需求外,每年還向國家貢獻400億斤以上的商品糧及其製成品。

對河南來說,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不僅僅是農業大省的責任,更是一項“政治任務”。

2011年,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幕開啟,在確定中原經濟區諸多定位時,農業和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繼續保糧成為河南的頭等大事。

去年,河南夏糧總產量637.2億斤,穩居全國第一的同時,實現了自2003年以來的“十連增”。在這樣的高起點下,繼續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便成了河南今年的重擔。

“目前,河南的糧食產量基數已經很高,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大幅上升,種糧效益仍然普遍偏低,氣候條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農業防災減災的壓力加大,各種支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持續增產增收的難度可想而知。”豫北一糧食重鎮的一位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直陳“保糧”之艱。

按照“十二五”規劃,至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需要增加1000億斤,僅河南的增產任務就達到300億斤。為此,河南建設用地指標受到極為嚴格的控制。 “近年來,河南的建設用地每年平均約20萬畝,最少的一年是11萬畝,最多的一年是30萬畝,其中還包括了國家重點項目用地。”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說。

在河南有關人士看來,正是由於保糧任務艱鉅,對農業大量投入,導致河南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緩慢。數年來,河南省會鄭州的規模,與鄰省的省會武漢、西安等相去甚遠。直至2010年,河南城鎮化率只有37.7%,遠低於全國49.68%的水平,居全國倒數第五位。

而河南大多數產糧大縣,往往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 “支持糧食生產往往需要真金白銀,每年的財政收入支付工資都困難,哪有餘力增加過多的投入。”上述豫北官員坦承,支持農業生產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河南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的黃國興,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農業專家”,他熱愛農業科技,被聘為農村最基層的農業科技員,自己承包了50來畝地,對前來諮詢的群眾手把手傳授農業技術。一到農事關鍵時期,他還利用高音喇叭、黑板報、辦培訓班等形式,宣講農作物種植管理技術要點和病蟲害防治辦法。而縣農業局每年給予他的補貼僅3000多元,“還不夠油費,每天要外出好幾趟,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觀察病蟲害,了解病蟲害的發病規律。”黃國興告訴記者。

“我們技術員都是包村到戶,經常下鄉,走到哪兒給農民指點到哪兒,還是忙不過來,主要是農業大縣財政困難,經費少、無編制,科技人員相對較少。”河南滑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魏鳳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追求GDP使農業政策難落實

近年來,為了“保糧”,河南在耕地保護、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硬件方面,不遺餘力地改善糧食生產條件。

去年,河南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成一批畝產超噸糧的“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高標準糧田,確保到2020年河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達1300億斤以上,進一步鞏固提高河南省農業和糧食生產優勢地位。

“我們村原來就是一些鹽鹼地,到了冬天白茫茫的一大片,種莊稼收成是很低的。這幾年深翻土地、秸稈還田等技術改造,現在種的小麥畝產都達到了千把斤。”黃國興說,今年秋即將完工的農電水利工程,也將使原來用柴油機器帶動的灌溉的成本,從40元/畝降到10元/畝。

然而,近年來,由於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種糧效益普遍偏低,農民的種糧意願不斷下降,河南每年有2000多萬勞動力外出務工,“老弱婦幼”成了種糧大軍。

“年輕的孩子們都不願種地,種糧食的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婦女,河南要保證糧食安全,解決今後'誰來種地'問題至關重要,不能出現土地撂荒的現象。 ”河南濮陽南樂縣農業局局長潘玉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這需要在種糧大戶、合作社和專業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的培養中尋求突破,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這也是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實現長期穩產高產的關鍵。

據河南省農業廳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河南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4萬家,入社農戶達226.49萬戶。

不過,各地農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亦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些合作社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僅僅是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粗放的管理並不能實現糧食的增產,甚至由於缺乏技術監督和製約,出現了一些假種子、假化肥導致農戶受損的事件。”魏鳳梅認為,對這些合作社需要加強管理,在技術​​上把關和監督。

此外,一位縣級農業部門的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目前農田水利建設等涉農資金分屬水利局、發改委、土地局等不同部門,各部門自行製定規劃,標準不一,各自為政,對於一些示範田,重複建設重複投資,而偏遠的地方很難惠及,各個部門由於利益等因素,很難有效整合涉農資金。

而考核機制的問題更是令農業生產處在尷尬的弱勢地位,“現在的考核機制是以GDP為主的政績觀,在一、二、三產業的考核比重中,農業所佔的比例微乎其微,各地政府都是忙著大力招商引資,很多農業政策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雷聲大雨點小,很難真正對農業生產重視,也很難落到實處。”上述官員表示。

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羊城晚報:三大主糧「淨進口」 中國面臨糧食危機

羊城晚報 2013-07-04

去年中國糧食進口量創史上最多,今年以來,小麥、大米、玉米三大主糧始終保持淨進口態勢。專家分析,農業中各項問題非常嚴重。大陸約有一半以上省份出現糧食危機,跌破自給率90%的動亂紅線。專家表示,糧食安全問題將隨之出現,整個國民經濟的根基有失牢固,甚至引發社會動亂。民眾對此深感憂慮。

  去年糧食自給率跌破90%

《羊城晚報》報導,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是歷史上中國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玉米進口增長197%至520萬噸,小麥進口增長了195%至369萬噸,稻米進口增長了305%至234萬噸。

2012年玉米及稻米進口創記錄,小麥進口則創8年來新高。小麥、玉米、大米淨進口量分別達到約341萬噸、515萬噸和208萬噸。去年中國糧食的自給率約為89.4%,已經低於95%以上的政策“紅線”。

  三大主糧“淨進口”專家憂危機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糧食進口量依然維持高位。小麥、大米、玉米三大主糧始終保持淨進口態勢,糧食自給率正在逐步下降。

中華糧網數據顯示,2013年前四個月中國稻米總進口量達99.3萬噸,較上年同期大漲約84%。年初至今,大陸大米市場一直弱勢運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進口稻米的強烈衝擊。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傑凝對《羊城晚報》表示,糧食自給率下降,表明農業中​​各項問題非常嚴重,提升農業競爭力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進口糧激增將對中國農業產生重大衝擊,糧食安全問題將隨之出現,整個國民經濟的根基有失牢固。

近期,中國糧食危機問題被官方媒體擺上檯面,引發民眾不安。

民眾“龍溪野老”表示:國無糧不穩啊!

“雪域Kaola”:不要繼“錢荒”之後再鬧“糧荒”啊!

網民“孫鄉長”:鬧糧食危機就麻煩啦!

中國數字醫療網主編謝少常表示:各種危機正在中國浮現:環境危機,糧食危機,金融危機……以及人道主義危機。在危機之上,是各種泡沫和政府粉飾太平的假話。

中國過半省份糧食難以自給上海自給率最低

《中國經濟周刊》日前報導,中國過半省份糧食難以自給。

過去10年,中國糧食的進口依存度10年間卻從6.2%增長到12.9%,翻了一番。

2012年,中國糧食進口突破8,000萬噸。 2012年新增糧食供給超過6.7億噸,創下了歷史新高。

中國要滿足每年超過6億噸的糧食需求,就必須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

然而中國人正越來越養活不了自己:城鎮化促進了糧食消費數量和質量的增長;種糧利潤低,使得糧食主產區追求高度工業化和城鎮化的“GDP衝動”從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耕地“18億畝紅線”難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劇、水資源短缺、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人才流失和青黃不接等問題,直接危及糧食安全。

浙江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認為:“如果發生戰爭、動亂、災難來了,糧食就有困難了。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

馬榮榮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上海的糧食自給能力大約為10%,近90%要靠省外調入;浙江只能自給1/3,其他2/3主要依靠黑龍江、江西、安徽三個省份供給;北京、天津、廣東、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這樣的糧食安全基礎很薄弱。

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中國「影子銀行」引發信貸泡沫擔憂

※ 華爾街日報 2013-06-25

在俯瞰北京使館區成片綠茵的一座52層辦公大樓上,中信信託(Citic Trust Co.)的幾百名交易商負責為地產開發商、鋼鐵廠等急需資金、但卻無法正規銀行貸款方式獲得資金的企業安排融資。

像中信信託這樣的金融機構構成了中國所謂的“影子銀行”。在中國金融系統中,這些機構的作風最接近華爾街。它們敢於承擔傳統銀行不願承擔的風險,甚至會給高檔白酒與紅木傢具等創建投資基金。這些金融機構的高管們開著名貴汽車,頻繁出入高檔會所。

近來外界對於中國經濟放緩或引發債務危機的擔憂日益上升,而由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租賃公司、典當行以及其他監管程度較低的非正式金融機構組成的中國“影子銀行”則首當其衝成為上述擔憂的主要所在。

中國政府近幾天採取行動打擊不規範的貸款行為。中國央行週一發佈公告稱,要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受此影響,中國股市週一收盤創下近四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市場週二早盤進一步下跌。

中國央行於本月早些時候開始收緊國內銀行間借貸市場的資金,使得銀行間拆款利率一度升至25%的高位,週一基準銀行間市場利率回落至6.64%。該利率一般波動區間在2%-3%。

新華社週日稱,中國央行已經採取收緊流動性的做法來抑制失控的影子銀行融資活動,可能暗示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開始由簡單的數量控制逐漸轉向質量和結構的優化。新華社稱,遊資仍在尋找炒作的概念,民間借貸依舊風風火火。


中國央行週一也打破沉默就流動性緊張問題發佈聲明稱,各金融機構需強化流動性管理,控制流動性風險。

這一聲明並未令市場明確央行的戰略意圖,也未能緩解和打消投資者的疑慮。受此影響,中國股市下跌5.3%,其中銀行股領跌。

國內外經濟學家們擔憂,影子銀行向中國金融系統帶來了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其投資產品所依託的資產可能永遠無法兌付,相關的信息也沒有全面披露。此外,影子銀行看上去似乎幫助正規銀行擺脫了不良貸款,但事實並非如此。

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駐北京的高級董事朱夏蓮(Charlene Chu)稱,中國央行認為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來應對金融問題以防失控。問題越大,就越難以控制。

影子銀行有兩個資金來源渠道,一個是從正規銀行貸款,另一個是從尋求比存款利息更高回報的富人那裡籌措資金。而隨著正規銀行越來越難以獲得資金,他們發放給影子銀行的貸款規模也因此降低。此外,信貸緊張也促使投資者在將資金投向安全性不及銀行的金融機構時會思考再三。

與美國和歐洲的大多數銀行不同,中國的傳統銀行大多為國有,信貸對象也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這使得許多其他需要貸款的公司很難獲取資金。另外,存款利率由中國政府設定,信貸市場缺乏競爭。由於銀行業支付的利息還不及通貨膨脹率,儲戶對高收益投資產品的興趣自然上升。

這是影子銀行產生的根源。一般情況下,如果貸款人因鋼鐵廠、高速公路或其他項目需要資金,他們可以進行短期貸款,但利率較高。影子銀行之後會將這些貸款進行打包,有時也會與其他貸款組合一起打包成金融產品出售給投資者,以項目貸款償付資金為抵押來許諾較高的回報率。

影子銀行是中國金融系統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多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利用這一領域來試驗正規銀行所不允許的市場化借貸行為。

據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估測,在2010年至2012年正規銀行縮減信貸期間,影子銀行的貸款餘額增加了一倍,達到人民幣36萬億元(約合5.8萬億美元),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9%左右。作為影子銀行業重要支柱的信託公司所管理的資產規模也擴大近兩倍,至人民幣8.7萬億元,信託業由此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中國第二大金融服務行業。

影子銀行機構不像正規銀行一樣受到嚴格監管,而且通常也不會詳細披露投資方向及貸款表現等信息,有時還會冒險投資那些不符合正規銀行放貸條件的房地產開發和基建項目。


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們稱,影子銀行業的違約貸款規模不得而知。由於中國政府通常會出手救助有問題的金融機構,因此,到目前為止投資者在信託貸款方面還未遭受任何實質性的損失。如果信貸違約範圍擴大(這也是中國經濟放緩之際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政府會因提供救助而遭受更大損失。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就某種程度而言,影子銀行的存在讓產能過剩行業得以維持工廠運營,同時它也催生了不必要的房地產和基建產品,最後還要指望政府來確保資金償付。

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首席經濟學家、現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稱,關鍵問題是,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際,中國國內金融業的隱性債務會暴露於政府資產負債表上,最終還需要政府來收拾殘局。

然而,很少有經濟學家預計中國即將爆發金融危機,部分原因是,中國擁有高儲蓄率,因而國內銀行能夠保持充裕的流動性。此外,中國中央政府也有大量的儲備資金可用於應對緊急情況。

不過,影子銀行業掀起的波瀾可能會波及其他類型的信貸,或是迫使政府採取更多措施收緊信貸,這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一些經濟學家現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幅將低於政府7.5%的目標水平,而此前中國經濟增幅已連續15年超過年增長目標。

中國的影子銀行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政府允許一些投資信託為出口融資並從事一些政府認為會給國有銀行帶來過大風險的金融活動。隨著中國政治風向的變化,影子銀行業也經歷了起起伏伏。

中國政府曾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試圖通過投放大規模信貸來刺激經濟,到2010年,政府採取措施控制正規銀行信貸,影子銀行業再次實現快速發展。

正規銀行有時也會與影子銀行協作,將貸款打包為理財產品,由銀行向私人投資者發售。銀行通過這種方式發放的信貸不會出現在其資產負債表中。

國內銀行業人士表示,正規銀行通常會推薦客戶購買影子銀行發行的高收益投資產品,也會在銀行營業廳內推銷一些這類產品。但受政府規定限制,正規銀行自己不能發行這些產品。

影子銀行用發行此類產品獲得的資金進行放貸,對象常常是無法從傳統銀行獲得資金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

一些銀行業專業人士表示,這樣的創新能夠帶來一些益處,至少從理論上講是如此。布魯塞爾智庫機構Bruegel的銀行業專家Nicolas Veron表示,影子銀行可以作為中國銀行系統開放的一種途徑。他稱,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金融系統多元化是好事,因為有助於提高安全性;多元化的系統抗干擾能力更強,就如同汽車有一個備胎一樣。

但批評人士指出,數據顯示近幾年經濟領域中的新增信貸多數未發揮顯著作用。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指出,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每一元新增人民幣貸款產生的經濟效益僅有危機前的三分之一。

處在輿論焦點的是在中國影子銀行系統中舉足輕重的信託公司。與美國的信託企業不同,中國的信託公司並不向高淨值資產客戶提供咨訊和投資服務,而是為各類項目籌措資金。他們以8%-10%的預期年回報率從投資者手中獲得資金,這一回報率遠遠高於銀行的存款利息。

按資產排名,中信信託是中國最大的信託公司。該公司的一些僱員透露,他們從國內最好的大學招聘人員,初級管理人士每月工資人民幣10,000元(合1,600美元),與商業銀行的起薪基本相當,但獎金可以達到這一數字的10至20倍。

中信信託一位經理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經常出差,與地方政府和地產開發商的人士邊吃飯邊談業務。

上月還在中信信託任高級經理的Wang Jingxiong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信託公司通常採用投資銀行的業務模式,這意味著他們需要一直尋找業務機會。這篇文章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記者未能聯繫到他本人。中信信託有關管理人士證實他曾在該公司工作。

中信信託2012年實現利潤人民幣27億元,較上年增長42%。上述接受採訪的經理表示,該公司發行的產品通常能獲得兩到三倍的超額認購。中信信託未回覆置評請求。

一些信託公司似乎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這讓一些投資者相信,如果這些公司出現任何問題,中國政府會以其強大的財力施以援手。

中信信託的投資者齊橋(音譯)表示,投資信託公司從來不會虧錢。這位上海的設計師常常會查看他的智能手機,看有沒有新的推銷廣告。

中信信託成立於1979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後不久,創始人榮毅仁是中國著名的“紅色資本家”。榮毅仁與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關係密切,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任過國家副主席。中信信託北京總部的大廳裡,至今仍豎立著榮毅仁的雕像。

另一家領先的信託公司平安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Ping An Trust & Investment Co.)是中國最大的保險企業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o. )的下屬公司。

另一家大型信託企業興業國際信託有限公司(China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Trust Ltd.)是中國國有銀行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Bank Co., 601166.SH, 簡稱﹕興業銀行)的子公司。興業國際信託的董事長楊華輝表示,銀行與信託公司之間的合作不是一件壞事,這是業內的正常做法。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一家大型鋼鐵企業宜昌三峽全通塗鍍板股份有限公司(Yichang Three Gorges Quantong Coated and Galvanized Plate Co., 簡稱:三峽全通)開展的一個鋼廠建設項目凸顯出了信託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宜昌市政府批準了該項目的建設,因為市領導希望促進當地就業。項目建設初期,該公司從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0939.HK, 簡稱﹕建設銀行)獲得了貸款。

之後鋼價大跌,建設銀行和其他銀行拒絕再向三峽全通出借更多資金,該公司因此投奔中信信託,以10%左右的利率水平獲得人民幣11.3億元的貸款。據知情人士透露,中信信託提供的這筆貸款中,約五分之一的資金是由建設銀行承銷的。

建設銀行對此不予置評。

鋼價的持續下跌導致三峽全通在去年底發生違約。中信信託於今年4月宣佈,將在當月通過公開拍賣出售這些不良貸款。這一程序可能導致該公司被關閉。

隨後宜昌市政府介入,替三峽全通償還這筆貸款。該公司雖然裁員了上千人,但鋼廠仍在維持部分生產。儘管全球鋼鐵供應過剩,但宜昌市政府的官員稱,他們正在想辦法讓該公司全面恢復生產。

三峽全通的一位發言人不願談論此事,僅表示該公司當前的重點必須放在業務經營上。

今年初開始,問題貸款的情況日益加劇開始令中國監管部門越來越擔心。

今年3月,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發佈新規,旨在增加銀行把高風險貸款打包成高收益投資產品出售給儲戶,從而將這些資產放到表外的難度。

研究公司用益信託(Use Trust)的數據顯示,最近幾週信託公司已減少了投資產品的發行量,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壓縮貸款規模的舉措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

一名高級信託管理人士表示,信託行業的未來將完全取決於中國央行的政策立場。

Lingling Wei / Bob Davis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之路走向何處?

《華爾街日報》—在所有全球經濟強國中,中國似乎是對金融危機威脅免疫力最強的國家。

2013-06-27

通過刺激房地產建設和基建支出來抵消出口放緩的不利影響,中國基本毫發無損地度過了2008年危機之後的全球信貸崩潰期。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7.7%的增速雖然為兩年多來的最低水平,但仍令全球其他國家艷羨。中國銀行系統內部的不良貸款率仍位於1%的低位,而美國已達到3.4%,歐元區大部分地區都在兩位數百分比水平。


中國政府似乎有充足的額外資源可以用來刺激增長。中國債務佔GDP比例保守估計在30%左右,這一比例不到美國的一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在與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舉行峰會時直言對中國經濟狀況感到滿意。

但表面現象是會騙人的,尤其是在中國。懷疑論者一直堅持認為中國的經濟數據太過樂觀。現在這些數據顯示出口和工業產值增速均出現令人擔憂的放緩。目前顯示出現問題的跡象大量存在。

中國在2008年危機之後的信貸泡沫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似乎越來越弱,華而不實的新基建項目支出和住宅建築活動對經濟的推動力不再那麼強勁。中國數百個城市存在大量空置房、工業產能嚴重過剩以及新建公路、橋樑、購物中心、火車站和機場基本呈空置狀態這些現象明顯表明,經濟存在問題。

一些觀察人士──包括此前看漲中國的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可能走向後果非常嚴重的經濟滑坡,或者出現日本式的增長乏力困境,進而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包括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崩潰(股市已經經歷了大幅下滑)和居民財富縮水,在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引發富人的瘋狂資本外逃。

目前在上海之外工作的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中國策略師崔巍(David Cui)表示,他認為中國目前就像2008年3月份的美國基本處在信貸無序增長階段,當時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被迫受到救助,次級債市場開始崩潰;對中國來說,起決定作用的重大事件將類似貝爾斯登倒下六個月後雷曼兄弟(Lehman)的破產,出現問題的將會是一家中國政府將盡一切努力來掩蓋其問題以免引發信心動搖的大型企業,這家企業將受到某種形式的救助。

駐倫敦的經濟學家以及瑞銀(UBS)獨立顧問馬格努斯(Echoes George Magnus)表示,中國的金融狀況已變得非常令人擔憂,債務推動的基建、工業產能、住宅和商業建築過度投資已導致其金融架構出現裂縫,未來一、兩年可能會出現重大問題。馬格努斯撰寫了涵蓋廣泛的有關中國的文章。

此外,本月中國出現嚴重的現金荒,這可能是出現系統性流動性問題的跡象。關鍵的銀行間借貸市場的隔夜拆借利率上周四從前日的不足8%飆升至13%,5月份這一利率還不到4%。近期中型國有銀行中國光大銀行(China Everbright Bank Co.)總額人民幣60億元來自另一家銀行的貸款出現違約。

一些評論人士認為,當前這場現金危機不過是北京試圖從銀行體系抽取流動性以減緩放貸額的迅速增長。外資流出中國也造成了中國銀行體系的資金緊缺。但此次現金危機有可能顯示,市場對中國金融體系內貸款質量的信心正在不斷減弱,這與美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2008年秋天出現的情況類似,當時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大幅飆升,信貸體系陷入凍結狀態。

許多人認為,中國經濟的最大隱憂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經濟增速放緩以來中國信貸額與GDP比率的急劇升高。金融危機爆發後曾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的出口開始拖中國經濟的後腿,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而出台的措施導致這一比率大幅上升。中國的全社會債務負擔額所呈現出的增長軌跡類似於美國和英國的這一指標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那六年中的變化。與中國全社會債務負擔額這一增長情況類似的還有日本在1985至1990年期間的信貸狂歡,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韓國的信貸增長情況。日本那段信貸狂歡過後是長達20年的經濟增長停滯以及期間不斷發作的通貨緊縮。

評級機構惠譽(Fitch)的分析師發布報告說,中國不久前出現的信貸泡沫其嚴重程度已經高於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在上述那些時間段內所達到的水平。中國的債務總額(這一廣泛指標包括企業、家庭和地方政府的債務,但不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已經從2007年時相當於當年GDP的130%攀升至今年第一季度時相當於GDP的210%。相比之下,在日本1985年至1990年那六年具決定性意義的信貸泡沫期內,該國債務總額與GDP的比率也僅躍升了45個百分點,從大約150%升至略超過195%。

如此迅速的信貸膨脹往往會導致可悲的結果,因為匆忙放貸會導致風險評估工作不充分以及資源的錯配。中國在過去四年半裡靠信貸推漲起來的投資熱潮,其質量一直令人懷疑。顯而易見能帶來收益的投資項目此前就已經上馬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體開始沿著產業價值鏈向上攀升之際,要確定哪些項目真正值得投資,其難度要比以往大得多。

同樣地,釋放新的流動性往往會導致資產泡沫,而這種泡沫會使人們對風險的判斷力變得遲鈍。由於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那些年裡房價穩步攀升,投資者的膽量越來越大,而放貸人也相信作為貸款抵押品的住房,其價格會持續堅挺下去。

習近平在與奧巴馬的會談中所表現出的趾高氣揚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已經享受了30多年的非凡經濟增長,中國勞動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以及中國在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大量支出,這些都對中國經濟增長起了刺激作用。只要蓋好房子,自然會有人來住。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超過了投資失誤和無節制投資所造成的問題。

但中國的信貸激增已導致資金流入了一系列高風險領域。舉例來說,資金被慷慨投向大型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煉焦煤、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制造等重要的基礎行業佔據主導地位。這導致這些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而這種情況則造成中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在過去12個月裡一直在下降,今年5月份又下降了2.9%,從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支出也出現了大幅增長,這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投資額上。包括道路、橋樑、國際港口和機場在內的許多這些基礎設施項目,其上馬似乎都缺乏過硬的經濟理由。

美奇金(北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J Capital Research)的楊思安(AnneStevenson-Yang)說,武漢新火車站就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東西,它的規模太龐大,遠遠超出了市民的需求,建築也過於夸張。在合肥和濱海等不合宜的地方也出現了巨大而荒謬可笑的展覽館。除此之外,中國數十個城市都建起了規模堪比奧運場館的體育館。

一些項目已經滋生了腐敗行為,受到指控的通常是中共官員,他們對致富的興趣有時已經超過了對為人民服務的興趣。

無論如何,最近的許多靠債務注資的項目幾年之內都不會產生現金流,有些甚至永遠都不會。這些龐大而搶眼的項目只能在建設階段暫時性地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隨後就會進入垂死的狀態。新華南MALL的規模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美國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的兩倍。自從2005年開張之後,新華南MALL的空置率一直高達99%。

事實上,在進行了全國范圍的調查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最近在一篇工作報告得出結論,在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上的過度投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會為家庭收入或消費者支出帶來正面影響。這些過度投資在人民幣5萬億元左右,大約相當於GDP的10%。

不過,要談論中國的信貸就不得不提及房地產建設市場的繁榮,因為這已經催生了也許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泡沫。例如,目前在建的商用面積是去年售出的商用面積的九倍。住宅建設一段時間以來一直處於白熱化狀態,吸引了財經媒體和其他領域的極大關注。關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鬼城」的報道舖天蓋地,報道展示了一個預計將吸引超過100萬人的超大城市的空盪盪的街道,以及空置的現代化的高層公寓樓、商店和公共建築。自從完工以來,這些建築已經空置了六年。

關於其他城市類似項目的報道層出不窮。這些項目既包括在建的項目,也包括空置的項目。

上個月有消息說,中國的中央空調系統制造商遠大集團(Broad Group)本月獲批建設一棟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地點在不怎麼吸引人的湖南省會長沙市附近。這個項目叫做“天空之城”,將包括醫院、學校、酒店、商舖和寫字樓,以及住宅區。遠大推崇的新的模塊化建築技術將使其得以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完工。

然而,雖然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過度建設的問題,房屋的市場價格仍然沒有動搖,至少政府的報告上顯示的是這樣。開發商仍在為新的項目借錢,雖然他們同時還在努力為貸款展期,並且用未售出的存量房做抵押來貸款。

人們仍然堅信,從農村向城市的持續人口流動將會解決住房供應過剩的所有問題。除此之外,在股市於2007年重挫以來,購房已經成為中國人首選的投資手段。自2007年以來,上証綜指已經下跌了將近70%。
公寓現在已不僅僅是供人居住的地方,而是成了價值儲藏的手段和防范老年貧困的方式。住在公寓裡,甚或是把它們租出去(如果有人要來租的話),都被認為是在降低房產價值。因此這些房子便一直處於閑置狀態。新聞報道前不久說,中共一位官員因暗地裡擁有約50套公寓等原因落馬。

中國房地產市場若是崩盤,投資者在心理上其實只需稍加轉變即可。房價一旦開始暴跌,對信貸系統以及最終對中國整個經濟的影響都可能是嚴重而廣泛的。同樣,建築物和土地是很多公司和地方政府獲得貸款的基礎抵押物。

中央政府通過中國銀行體系嚴格控制信貸的日子現一去不返。中國政府曾一度控制著該國大約95%的信貸。過去五年,中國影子銀行系統飛速發展,其操作基本上處於北京直接控制外的監管領域,據估計去年該系統在中國創造的信貸總量中的佔比超過了45%。

這種迅速擴大的非銀行渠道由各式各樣的機構和投資工具組成,其中既包括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表外業務,也包括經紀公司的信貸產品、典當行和信用擔保貸款協議等。在設有四個監管機構、產品信息披露不力和信用評級夸大的作用下,即便是快速發展的中國債市也可能陷入一片混亂。

很容易理解為何影子銀行產品會這麼受歡迎。在官方存款利率如此之低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非常渴望得到投資回報。由於政府政策或國企“受寵”的原因,很多民營公司無法獲得銀行貸款。但影子銀行的很多產品不禁讓人想起2008年以前美國國內發放的那些最糟糕的結構性投資工具以及債權抵押債券。這些產品在結構上很不透明,債務期限與標的資產不匹配,有關產品披露情況也很可笑。

惠譽(Fitch)駐北京高級銀行業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認為,信貸危機可能會從影子銀行系統內部的某個地方開始,其形式可以是一大筆信用違約,也可以是某主要參與者倒閉。她說,在中國,麻煩會從影子銀行系統的外圍開始,然後逐漸向中心滲透。

就連中國官方數據都充斥著種種顯示金融困境的跡象。很多人說,編制這些官方數據的初衷是為了遮掩問題。舉例來講,2008年後激增的信貸似乎正在喪失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政府數據顯示,2005年至2008年初那段繁榮期,增加1元信貸能帶動近1元的GDP增長。但僅此而已。政府數據顯示,去年增加4元信貸也不過能帶動1元GDP增長。

對研究中國經濟的觀察人士來說,資本效率的急轉直下有這樣幾種含義。大部分資金被浪費掉了,錢被用到不能產生足夠持續收入或可能完全不產生任何收入的項目中去。同樣也有很多人懷疑,很多新增信貸成了“常青貸款”(既不斷展期),舊貸款變成壞賬,或者至少被現金流有問題的債務人用於支付本息及運營費用。

在企業領域,收入增長低迷的同時,債務卻在以特別快的速度增長。龍洲經訊(GK Dragonomics)的研究員白安儒(Andrew Batson)說,僅在2011至2012年期間,企業債務與GDP之比就從108%躍升至122%。

企業債務主要是以應收賬款的形式迅速增長的,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客戶尚未償付的貨款,它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被計為資產。官方數字顯示,截至今年4月,中國企業的應收賬款總額為人民幣8.5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但許多民間機構的評估數字卻顯示,中國企業應收賬款的同比增幅可能高達20%甚至更高。中國最大的重型建築設備生產商中聯重科(Zoomlion)的應收賬款2012年躍升至人民幣27億元,而它上一年的應收賬款為人民幣9.12億元,2008年時的應收賬款只有人民幣1.06億元。

應收賬款額的躍升最起碼也顯示中國企業界的流動資金問題在不斷加重。許多企業無法創造足夠的現金來履行其財務責任,而無法回收的應收賬款可能人為虛增了企業賬面上的收入和利潤的情況在中國許多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這些應收賬款中的許多當被銀行購買或「承兌」時,就變成了現金。在被出售給普通家庭的各種投資產品(如理財產品)中,這些承兌匯票相應地表現為據信是安全的貨幣市場工具。

因此,中國規模龐大的企業應收賬款如果一旦有債務違約現象大規模增加的情況出現,在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將在金融體系內引發連鎖反應,使家庭、銀行、地方政府、制造商和供應商鏈條受到傷害。

雖然對於中國銀行業的壞賬比率會達到多高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但壞賬總額肯定會比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的要高得多,北京稱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比率為1%。有人估計,包括銀行系統以外的壞賬在內,中國的壞賬最終總額有可能高到2012年年底時中國約人民幣100萬億元總債務額的20%。壞賬損失即使只有人民幣6萬億至7萬億元,也足以抵消掉中國國有銀行體系的資本金總額。

但朱夏蓮承認,北京有辦法使中國免於出現金融危機,其方法是用直接或間接手段掩蓋住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它有可能將各商業銀行存在央行的人民幣19萬億元存款準備金釋放出一部分,或者動用一下中國總額達3.38萬億美元(合人民幣20.7萬億元)的外匯儲備,雖然這些外匯儲備中的大部分已經落實了去處。北京還有可能將其在國有企業的權益出售一部分,不過朱夏蓮認為,中央政府將不會願意以“甩賣價”出售這類資產。作為最後手段,中國還有可能印鈔票,從而給中國近年來已經很迅速的貨幣增長火上澆油。

中國並不需要到太遠的地方去尋找前車之鑒。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也曾面臨類似中國目前這種經濟增長放緩局面。像中國今天一樣,日本當年首先也尋求通過釋放大量信貸來刺激經濟增長,這導致日本出現了房地產泡沫,後來日本又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舉支出,上馬了許多沒有多大實際用處的基建項目。

紐約銀冠資產管理公司(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的策略師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說,日本的這些做法並未能起到提振經濟增長的作用,盡管日本當年像中國今天一樣有高儲蓄率、強大的財政能力以及基本沒有外債。程致宇在供職於銀冠資產管理公司之前,先是在中國從事了10年的私募股權交易,後來又在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過商務。他說,問題在於有時用來填補現存窟窿的錢太多了,以至於剩下的錢已不足以用來提振經濟增長。

對中國及其有缺陷的經濟模式而言,情況可能也是如此。中國正在迅速用盡能有效應對收益遞減法則的辦法。

撰稿﹕《巴倫周刊》Jonathan R. Laing

2013年6月23日星期日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但開風氣不為師 - 孔誥烽訪問黃毓民


但開風氣不為師 孔誥烽訪問黃毓民

【明報專訊】這十年來香港激進力量的聲音日益壯大。二○○八年,被主流媒體封殺的罵人王黃毓民代表社會民主連線出戰立法會以高票當選。自此以後的二○一○年五區公投、社民連分裂黃毓民等帶領支持者促成人民力量的誕生、二○一一年區選人力追擊民主黨、二○一二年立會拉布、立會選舉人力打正激進本土民主派大旗勇奪三席等政壇事變,全部都與黃毓民有關。

梁家傑曾呼籲泛民要與「黃毓民主義」切割,曾鈺成也說議會出現「黃毓民現象」。一個政治人物能成為「主義」與「現象」,上升到托洛斯基和厄爾尼諾的高度,在香港恐怕只有黃毓民一人。

最近黃毓民單方面宣布退出人民力量。一說認為黃的出走,源於某位在輿論和財力上均一直支持人力的網台老闆,不滿黃交了他不喜歡的新朋友(包括一位本土理論大師和一位新紮多媒體奇才),導致人力不少成員給壓力黃,希望他與這些新朋友絕交。黃現在雖不隸屬任何政治團體,但他的下一步怎樣走,肯定仍會是影響正處十字路口的香港政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在上周回港,立刻帶覑滿腹疑問,跑到黃在立法會大樓的辦公室問個究竟。

孔﹕孔誥烽 黃﹕黃毓民

言論空間漸失 激進力量奮起

孔﹕你現在不隸屬任何政治組織,是覺得孤獨了,還是自由了?

黃﹕我一直都孤獨,沒什揦朋友……李敖以前有一句話是樹敵為樂、交友為苦,對我們年輕時的擧發,是做公共事務、做傳媒,就是樹敵為樂、交友為苦。如果你寫評論,這個打電話來說不要罵太兇,那個打電話來說遷就一下,就沒有什揦好寫。我做了幾十年傳媒,什揦都做過,記者、編輯。要保持言論獨立,就一定是沒有朋友。

孔﹕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你觀察到香港媒體生態有何變化?

黃﹕八十年代大家關心香港前途,一下子出了很多評論人。林行止與查先生寫的《明報》社論,都很有分量。那時報紙的評論、社論是很有地位的。我也在《快報》每日寫一個講兩岸政治的專欄,叫黑白集,筆名黃道,後來也寫《快報》社論。

那時我們最擔心的,便是傳媒的發展,所以我才在一九九六年搞《癲狗日報》,試探回歸後言論空間的底線。一九九七年之後看到有些自我審查的情出現,有些刊物停刊。比較有震撼力的是李怡的《九十年代》停刊。

我自己耳聞目睹的是,共產黨在九七年之前對媒體管理人和老闆的統戰,已經大部分成功,你有何辦法不就範?

孔﹕那你和大班封咪,算是很具指標性的事件。

黃﹕對。那時主要是我和大班在二○○三年天天叫人七一上街倒董、反二十三條。之後我便被商台封咪。一九九七年之前中共是用軟性的統戰方法,二○○三年七一大遊行後,共產黨改變對港政策,在政治局設立港澳小組。從那一日起,言論空間變一直收縮。

孔﹕是不是因為言論空間消失,所以決定要參政?

黃﹕我這個人一直沒有什揦計劃,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傳媒。二○○四年封咪之後,離開了香港七、八個月,回來已經沒主流媒體找我。

二○○五年我太太開牛肉麵檔。我賣麵時一些離開了民主黨的少壯派,如陳偉業、陶君行等來找我,他們還有阿牛、長毛等要成立社民連,找我加入。我當時百無聊賴想,為何香港那揦右的社會,不能有一個在政治光譜左一點,屬於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

結果這個中間偏左的政治力量真的成形。社民連在二○○六年十月成立。我們在二○○八年立法會選舉拿到三席,十五萬票。但跟覑便分裂,分裂的主因是我跟大(陳偉業)與陶對民主黨的立場南轅北轍,毛哥(梁國雄)這位老人家又無可無不可,於是便分裂。但分裂便像細胞分裂,催生了人民力量。

人民力量現在不算分裂,而只是我離開。人力也不是一個政黨,是由幾個組織結成的選舉聯盟。我本來沒打算再組黨,但大說退出了社民連的幾百人像無主孤魂。政改之後選民力量提出向民主黨票債票償,我覺得很好,正是我們需要的。當時前铫因為劉慧卿加入了民主黨,也需要重組,於是前社民連加前铫,加選民力量,加泛藍,便成了人力。我當時剛好在搞普羅政治學苑(Proletariat Political Institute),便以普羅的名義加入。

普羅政治學苑的大計

孔﹕普羅是在社民連時代已經出現的?

黃﹕最早的構想是社民連要搞個黨校。但後來因為分裂沒搞成。但我在社民連後,自己的規劃是不會再搞政黨。就算是人力政黨化,我最多是這個政黨的一員,代表它參選,成為它的一個icon,選舉去撐場,我無問題,但我一定不會參加組織工作,因為我要專心辦學,搞好普羅、搞好MyRadio網台,這是我未來十年八年要做的事情。

在籌劃普羅時發生了很多事,我要打官司,亦有很多人事紛擾,所以拖到今年年底才可開課。我也要擴大MyRadio網台,今年七一我們會首次宣傳這個網台的主張﹕「本土、民主、反共」。

孔﹕所以網台、教育、出書會並行?

黃﹕對。我在議會工作,當然會盡力做,繼續發炮瘗人。但做好文宣論述很重要。激進政治力量,組織動員的資源不多,所以一定要靠文宣論述。在社民連時代和人力時代的兩個立法會選舉,我們都是文宣取勝。在社民連時代,我提出的口號是「沒有抗爭、哪有改變」。到去年就是出了「偽民主派賣港實錄」小冊子,印了十幾萬本,整個選舉主軸就是狙擊民主黨。很多人覺得文宣沒用,這是錯的。

孔﹕但以後的文宣論述,會跟什揦政治力量結合?

黃﹕我們的口號是「本土、民主、反共」。每個關鍵詞都會有相應的論述。本土論述,陳雲的當然最完整,雖然我不是全部都同意。我們有陳雲做MyRadio的《本土論壇》節目,我們也準備在每個星期六做文化沙龍,找人做公開講座,如本土電影、本土文學。我自己最有興趣的是本土報業史。我們也會搞一些班,主要是培養人才,有些是較practical的,如企業培訓班,教授PR、溝通、媒體的班。另外亦有一個一年課程,給年輕人學習政治理論,學習香港現有的政治光譜、生態。課程亦會包括公共政策研究、媒體生態、地區工作,還有選舉時的campaign management,最後一部分是溝通技巧。一共七個範疇。由於我們已不屬任何政治組織,所以這個不會是黨校,而是有教無類,公開招生,學生也要經過我們面試。

激進力量與佔中

孔﹕香港的激進力量,過去幾年有無因為多次的分裂而變弱?

黃﹕有人說過去的分裂,像細胞分裂。看數據激進派是沒有變弱。社民連分裂後好像變弱,剩毛哥一人,雖然嚴格來說他們應該還有一兩人有機會選得上。但看數據,二○○八年社民連拿十五萬票。二○一二年,人力拿十七萬、差不多十八萬票,加社民連的總得票,有二十七萬,比起○八年,整個激進派增加了十二萬票。哪個政黨派別的增長有那揦大?現在年輕人投票愈來愈多,十八至二十五歲組群投給激進派的,超過一半。五十歲以上的,則投給民主黨民建聯佔多數,所以我對整個進步民主力量的前景,是十分樂觀的。

我不擔心激進派的發展。但有很理解政治的熟朋友說,我常常想在激進政治組織搞黨內民主化和制度化不對。各地的激進政治組織,都不能黨內民主化,要靠一個魅力型領袖,沒有這種人便會潰散。但這種人通常一定獨裁。所以我很「大鑊」,因為我獨裁無膽,民主又無能,所以搞成這樣。

但這不等於我過去做的都白費,所謂但開風氣不為師。現在已有兩個激進力量「社民連和人力」,講得難聽一點,都是我生出來的。我阿Q一點講,我鼓動風潮,已經完成責任,以後看他們造化,不關我事。我以前做電台時鼓吹的東西,我全都在自己做議員時做到了,搞了公投、也拉了布。

孔﹕你怎樣看最近有關政改和佔中的討論?

黃﹕我們先不要那揦早做判斷,但可以看看現有的事實,根據這些事實推測未來的發展。第一,你們說佔中是要累積跟共產黨談判的籌碼,即是最後一定還是要談判。第二,你們說政改要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基礎上,接受提名委員會。佔中和真普聯,都只提二○一七年特首選舉,不談二○一六年的立會選舉,那揦搞什揦?對於激進派來說,還有什揦參與的空間?

整個佔中,都是要排除激進派。像上一次商討日,見到的都是熟口熟面的社運團體和泛民。這些人過去做了幾十年,有辦給你看。這次不同的,是有三個頭上有道德光環的出來搞,不是政客。這樣搞,可能會為泛民在二○一六年的選舉敗部復活製造基礎。但上次選舉,民主派其實沒有大敗,如你看得票,大敗的是民主黨。公投派如人力、公民黨是大勝。另外勝利的范國威、張超雄等,全部都是相對激進的。

孔﹕那激進派應該怎樣面對政改與佔中?

黃﹕我現在不知道人力、社民連的取態,這是很關鍵的。我自己就沒有什揦影響力,我主要退居論述與訓練,不會有太多參與。主要看這兩個政團取態。也要看今年七一。今年的氣氛跟○三七一有點像,當年倒董,現在倒梁。但今年七一好像沒有什揦訴求,民陣不敢公開打出打倒港共政權梁振英下台的口號,就沒有什揦意思。我會去擺街站,派單張,我的支持者會去遊行。

全民制憲,重新立約

孔﹕你很熟識台灣,台灣成功的民主化、本土化經驗,香港有什揦可以借鑑?

黃﹕民主化與本土化,必然結合。任何政權,都要在地的人民授權。沒有這個授權,便是外來政權。國民黨的政權,本來是外來政權,通過民主化便變成在地政權。他們有中華民國憲法,但裏面的增修條款,已經將中華民國主權限於台澎金馬地區。

我們提「全民制憲,重新立約」,被視為破壞基本法的革命主張。但這是我們一定要有的理想﹕回歸本土,由香港人重定、修改基本法。就算是退一步、退到底線,就是人大修改基本法,方向要按照香港人的意願去修改。這也是回歸本土,也在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範疇內。你說不成,但不成為何人大可以關起門釋法?人大一紙便改了基本法,從三部曲變五步曲。我要說的是,只要民意壓力夠大,共產黨又無法承受這個壓力,便能改,這個不是烏托邦。

從八○年代草擬基本法到現在,民主派的訴求,都是一直在後退。現在他們提的方案比當年雙查方案還差。現在他們退而求其次,底線可能只求有一個泛民入場選特首便成。

當然現在不可以過早論佔中的成敗。無可否認,戴教授的agenda setting,和鼓動風潮是正面的。他帶起大家關注政改,也令建制派惶恐不安,要想辦法應變,這個作用是達到的,這個要給他credit。

孔﹕那揦你是否有可能參加佔中?

黃﹕要再看看,我是很想參加的。

孔﹕那應該找他們邀請你參加商討日。

黃﹕但我害怕我一出現便會起哄。

孔﹕哈哈哈,是你的仇家起哄,還是你的支持者起哄?

黃﹕都有,我一去場面便失控,必然的,這是我的經驗。但問題不在這裏。我去的話為了什揦?如果訴求不一樣,你去搞局,沒意思。所以還要在看。

問到這裏,毓民也趕覑要去看眼科醫生。對於他以後的去向,亦只好耐心觀察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仍在政壇,仍未心灰意冷,香港政局,便不愁沒衝擊和刺激。



黃毓民,現任立法會議員,普羅政治學苑創辦人。也是資深傳媒人,曾在多份報紙擔任過記者、版主和專欄作者,並任教於珠海書院新聞系。九十年代因主持電視節目《龍門陣》猛力批評時政和恨鐵不成鋼的民主派而爆紅,後來創立《癲狗日報》、在商台開咪,挑戰九七年後的香港言論自由底線,結果在二○○四年被封咪趕絕。二○○八年參選立法會,高票當選,開始從政,成為激進民主派的一個領頭人物。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著有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Petitions in Mid-Qing China、《浮誇中華﹕ 大國雄起與香港主體的前世今生》等書。身在美帝心在香江,喜愛法國咖啡,亦熟悉法國的社會歷史理論,是終極離地的好高級中產。矢志促進香港的進步本土力量壯大,待他日香港達成城邦自治,便功成身退,老懷安慰地落地獄。

文 孔誥烽

攝 葉家豪

編輯 梁詠璋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大文正論:父母應否愛錫孩子?

父母應否愛錫孩子?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會用這麼奇怪的標題,父母應否愛錫孩子?有無搞錯?不如你夠膽說一個父母殘害孩子的理由!

我用一個簡單反問來說明,本土意識重要嗎?

為什麼本土意識這麼重要,先不談大理論,簡單到「公德心」、「守秩序」、「愛護公物」、甚至「禮貌」都是一個地區人民的質素表現,源自有結實的本土意識,在自己地區守公德,去到外地通常一樣。

從來沒見過缺乏本土意識的人會有高質素行為,最明顯的就是「鄰近地區某亞洲國」的人民,其生活之荒誕,其政權之凶殘,培養出來的人民,以金錢為神,以毒殺孩子謀利,以互相殘害為生存之道,衰到出外旅行隨處便溺、跑走私貨、偷呃拐騙創造「國家 GDP」,這樣的地獄爛臭魔國,人民有無可能會有公德心?有否可能有本土意識?只有禽獸意識罷了。

「提倡本土意識,學習優秀」是我支持的最簡單理由,無他,只是崇優而已,人望高處,求進步,愛文明,想不出有什麼理由反對,正如標題說,父母應否愛錫孩子,請給一個理由說明不應該,我跪地叩三百個響頭答謝。

想象一下,行出街,人人禮貌廉讓,地方整潔,思考有原則,做事講道理,有秩序,不荒亂,真正的和諧是由人民的質素而起,不是炫耀錢包裡有幾多疊金牛。

愛港力 愛夜蒲 踢爆愛國女神淨心 BB 真面目

壹周刊 第 1215 期報道

( 請用「在新分頁開啟」才可觀看清晰大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