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顯示包含「世代眼中釘系列」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世代眼中釘系列」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世代眼中釘之四: 世代小霸王


這是 [ 世代眼中釘系列 ] 的結尾篇: 世代小霸王。


我曾經聽過不止一次新一代為人父母者說過,要知道自己孩子是否已懂性和學懂說話,只要見小孩能指罵一下家中印傭有否做錯事,恭喜你,你的小孩智力是正常的,並且很精靈。


在下之前曾寫過一篇談現在青少年行為意識形態的文章:【模具】。( 點擊觀看文章)


如果一個人所表現的舉止神態,是與其身邊所接觸的人和事有直接關系的話;那麼這個人的意識形態,便是由這等因素結合演變出來,即是說,有怎樣的行為模具,便會生產出該等式樣的行為樣辦。


第一代香港人的過去是痛苦的;第二代人應再細分為兩組年齡世代;第三代是最有問題的一代;而第四代人也須要分為前和後期出生的組別。我們現在社會上看到的幾歲小孩子,是第三代前至中期,即 1966 – 1971 年的人所生的,若果在 90 年代中至後期生兒育女,這些子女現在約為 7 – 12 歲不等,最年長的不過入讀初中。 他們就是香港第五代人,也是我們所謂大人口中常說的未來社會主人翁。


第三代人在香港回歸後,隨著本港經濟和政治上出現結構性改變,是變得更差了。第三代人成長路途的八十年代,受外來優質文化薰陶、九十年代攻讀大學,投身社會享受社會經濟泡沫成果,風花雪月生活品味無所不用其極。到 1997 香港回歸,儒家思想商界主導,並且奉行中國式古法宮廷智慧的港人治港下, ( 亞爺乖孫 ) 文化令香港人對自我價值逐漸迷失,而社會德高望重賢達優等華人之輩,也時刻警惕港人,要打從心底深處愛國愛港,營造香港光輝和諧仁義道德之同時,也切勿忘記商界們的最高盈利指標,沒有了商界鼎力愛港,香港難以成為亞洲動感國際之都。


第三代人在回歸十年間,際遇有的如下地獄;有的鹹魚番生,不過,這代人因本身有一定學歷或工作根基,不論對生活甚至男女互相的期望追求,卻在回歸大洪流中,失去了平衡。第三代女性對同代男性有著古法智慧 ( 亞媽教女要結婚發達 ) ,道理如下:


做女人,至緊要識揀,識得揀,妳至係老闆。


至於第三代男的,上篇文章也談過了,請再參看 [ 黑面 ] 一文的詳述。


談到這裡,總不會全代的人都男女互不理睬的,總會有男士願意作一頭哈巴小乖乖,正如中國古代的太后小隨從;觀音,也總有小兵跟著。女的,不如意的大有人在,嫁了平凡之輩,可能未能一朝發達,畢竟很難每一位女性也能以 [ 徐子棋的婚姻幸福為指標 ] [ PCCW 總裁才俊才是夢中王子 ] 為擇偶榜樣。市面上還有老生常談的 [ 自己不如意,不如歪理扭曲涂毒別人 ] 的新晉香港乞兒式潮童廉價才女,配合香港式的仁義道德小農婦權團體的吹捧,香港女權事實上是變了質,不容對時代女性有過多意見,以免套上 [ 蝦女人 ] 的小農乞丐帽子。


第三代這充滿問題的一代,行為的模具,衍生了他們新生代兒女的行為模式。第三代人死命捱供名不乎實的所謂會所靚樓,妻子在上班當風光的美名 OL 實質是每天加班三小時的牛馬,上司一句 ( well done ) ,便有如戴上皇冠一樣,家中必須聘請家傭,印傭平一點,並且可欺壓減價,印傭也略懂粵語,溝通也較容易。


家中的孩子,從父母的落難式貴族情懷,相信學懂了何為 ( 我是優等小孩 ) 的觀念。 看看現今世代的年青父母,在全港吹捧: 拔尖化、 資優化、天才化、明星級父母化、香港貴族化、及名校才俊之路的意識下,有了子女,最好幸運之神顯一下神蹟,孩子成為拔尖新秀或琴棋書畫小天才,作為父母的可光彩了,馬上比中了六合彩還要光榮,簡直有如家中有救世主一樣。


看看現在小學至初中的孩童,如文章 [ 模具 ] 所述, 一個小孩可以有著名催眠電視劇 ( 溏心風暴 ) 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香港醒字派式的陰毒神態,相信連兒童心理學家看見也為之側目。


這些香港未來新棟樑的第五代人,地道香港父母所生的,或許經濟能力較佳,電子遊戲機、汽水零食不絕,看看小孩把玩手中小遊戲機時,年紀小小架著大眼鏡,身型偏肥、缺乏運動導致手短腳短、一臉如死人般的毫無表情、雙手手臂全然不動,只有三根手指在機械式的快速撥弄,情況詭異至極,頭部也動也不動,雙眼像是中了邪咒一樣,死命盯著眼前小彩色屏幕,不知道的會以為他們鬼上身。


在假日,常看見這類第三代落難貴族父母,身後多有小印傭像小奴婢的緊隨著,丈夫的穿著不名貴但有襯色的平價服裝;太太的必定拿著有可能真貨,或多數是 ( 羅湖商業城 QC Pass A L.V ) ;兩夫婦看看有什麼減價貨品,太太慣常地香港式 ( Miu Miu 眼斜斜 ) ;丈夫也慣常地向孩子說些半鹹淡港式英語,景象十分趣怪,活像滑稽表演無異。


在香港奇怪的新生代教育制度下,學校老師有如當產品推銷員,恐怕學校收生不足,或家長投訴,飯碗不保,唯有讓學生當上小皇帝,唯命是從。在新制度下,學校忙於生產拔尖兒,不相關的功課多不勝數;簡單一些日常功課,也得像企業 CEO 發展大計般的沉重籌備,學生們也苦了。 家中必備多功能數碼相機、打印機、強勁電腦、還要下課後五花百門的啟智班、補習班,求學只是求分數,是現代香港教育的精髓。


如果說這群世代小霸王是香港未來棟樑,說的難聽點,可能要乞食了;除非從教育或為人父母的願意作深層改變,否則,單看小霸王的德性,照常理推測,說是秀才,也會叫人汗顏。


[ 世代眼中釘系列 ] 已完結,下一輪會考慮為香港人歌頌一下。


陳大文 作品。




2008年1月8日星期二

世代眼中釘之三: 比堅尼與排除異己


比堅尼與排除異己,當然不是教大家如何著比堅尼,也不是指導如何排除異己。


比堅尼是一種象徵,尤其是少女的象徵,少女若果有青春活力身材,穿著比堅尼,確是令人眼前一亮,穿上比堅尼,某程度上其實和只穿著胸圍和底褲是十分類同,可能比堅尼的款式相比內衣,有更過之而無不及。


前文說過,香港的第三代人,是世代中最有問題的一群。究其原因,第三代人從七十年代出生,至少年成長路的八十年代,接觸多元外國優質文化衝激,到九十年代香港經濟飛騰,剛好第三代人於九十年代初便陸續大學畢業,即使沒大學學歷的,也不愁沒好工作。好的工作當然包括就業機會良多,薪酬優厚,並且最重要是有前途,不論你是大學畢業投身銀行界、醫護界、各類專業;或是基層飲食業等手作事務,有前途、不愁工,生活便自然有保障。


現在的第四代人,從年齡組別劃分,是 1976 – 1990 年間出生的人。在十四年的年期裡,即是以現時 2007 年尾計算,前期第三代的人是 31 歲;而後期第三代若以後中位數 1985年出生,是 22 歲。我說過,從這種以十多年至二十年來劃分的年齡群,就如劃分第二代人一樣。 前期和後期第二代人相距達二十年,等如五分一世紀,到 2007 年,前期已屆 60 - 62 歲;但後期的只有 41 – 42 歲,是明顯兩種類別的人,一邊是退休人士 ,那邊廂,四十歲出頭的恐怕還要為孩子供書教學。


因此,第四代人的年齡分界,有十四年之長,即是 1990 年出生至今只得 17 歲,剛中學畢業;而後期中位數 1985出生的,到 2007 年才 22 歲, 大學還未畢業;但 前期最前線的 1976 年出生的人,2007 年已有 31 歲,不單大學畢業並且已有一定工作經驗,更有人已成家立室,也更有人已有嬰兒子女。


我很奇怪為何要以這種十多二十年的年數來劃分不同世代的人,要明白的是,香港甚至整體社會形態,在隨著九十年代電腦互聯網科技帶動下,全球化、及人民對生活資訊的觀念,和從前大家還是 ( 七十二家房客 ) 的格局大不相同,例如世界興起了手提電話,人與人的溝通好像拉近了,但又衍生了人和人抗拒近距離接觸的副作用。若果以第四代人為例, 17 歲; 22 歲; 31 歲,已經對自我價值和思想意識形態有著明顯區別。


我可以簡單說明一下,1976 年出生的人在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13 歲,開始讀中一,對政治是不明白的,但會知道新聞說的 ( 六四有很多人死了 )


1985 年出生的,到六四事件時,還只有 4 – 5 歲,剛剛懂得自己吃飯,還未懂性。 至於 1990 年出生的更不用說了,只是剛出世的嬰兒。 第四代人以這種 14 年的區分,是一種嚴重偏差,也會導致期後的世代分析,形成死角,有很多事情好像解釋不了,也好像互相聽不明白。


要明白一件事的始末,必先要從前部開始,否則後期的分析,也是一頭霧水。現在的世代矛盾,似乎仍膠著,每世代的人,對其他世代的人抗拒,我個人認為,是和根層的年齡組別區分偏差所致。


補充一點,在下是一獨立人士,與社會上各文化和學術界並無任何關系,在下的文章只是個人根據所理解的一切資料,再配合新聞敘述方式而撰寫,並非是企圖駁斥社會上其他學說。


談到現年十七歲的第四代人,當中和現時香港土生土長的地道香港人,是有些分別的。不少新世代十多歲的青少年,是 ( 中港婚姻 ) 的子女,因為在八十年代中至後期,漸漸有香港男士北上大陸娶妻。 這些由地道香港男士與中國各省市的女性所生的子女,在血脈上已作出改變,即是身體基因的 DNA 、樣貌、身型、發育情況也和地道港人有別; 中港通婚,成為人母的連外省偏遠的中國女性也大有人在。 這些中港婚姻結合而成的新生代少年,不要忽視他們的存在,說的直接一點,他們的家庭背景和所接觸的人和事,是與地道香港夫妻有別的。


一個簡單例子大家不彷心水清地留意一下; 現在十多歲的少女,大部份都在身型上和地道香港人有明顯分別,少男也是。 女的身高明顯高了,十多歲已普遍有 5 3 – 4 吋,並會再長高,身材也類似中國外省女子,面尖尖、鼻樑也普遍高了,輪廓也標致些;手臂和腿也均稱了,皮膚較少巨型暗瘡;這和她們的母親是大陸外省人有莫大關系。 少男也是,不少是有點大陸人輪廓的,身型也高大了。


香港地道的人,本身絕大部份是源自廣東省的,廣東人是屬於身型俗稱 ( 細細粒 ) 的基因;皮膚較暗黃、鼻較偏、男的普遍難有 5 6 吋或以上,多中型骨架,並且多屬不甚高大類別。地道香港女性特質,身型老生常談的很矮小。 地道香港女士 5 呎高或以下的大不乏人,手腳很短,形成容易肥粗,即所謂人生得矮,長半磅肉便會看似很胖。 身材也是明顯的腳短,手短,以人體形格類分,是幼骨人。


地道香港女性是不高的,說得好一點是 ( 嬌嫡嫡 ) ,但事實上,即使長得高的地道香港女,也多屬身型不均勻,一是極瘦高竹型,或是非常強健的肥大型,總的來說,地道廣東人身型是不佳的。在街上,不妨留意一下,一些由貌似國內婦女拖著的小孩,年紀小小已看出從手、腳、腰、輪廓的分明,是較標致的;而看到是屬於地道香港女性拖著的小孩,手腳較粗,短,面色較暗黃,是很明顯是香港樣子的,稍加留意便會看到市面上的兩種不同的 DNA 人。


曾不止一位時裝廠家和設計師和在下說, 要把 Levis 牛仔褲和 Christian Dior 的修身半身外套,向只有 5 1 吋或 4 10 的人推廣;或要衣服長度細碼再細碼,但又要有較粗的腰圍,而牛仔褲也要長度是小童,但腰圍和大腿是成人,談何容易! 地道男士也有類同難題,骨細,腳細,波鞋普遍 38 號,西裝也要特級細碼,但肩膀的卻要肥闊。


以上有關香港新生代人民的轉變,是不涉及評論誰屬較高或低等,只是從中港婚姻,帶來對現在青少年的基因 DNA 作深層改變現象。 有說法指中港通婚,某程度上是中共中央以婚姻來向香港本土人民實行逐步溝淡,家中有國內妻子、孩子母親是大陸人,也減少了對回歸的抗拒,這說法不無道理。再者,香港男性較難追求本港女性,也是中港姻緣的催化劑。


在第四代香港人之中,比堅尼派多屬身型較好的一群中港家庭少女,地道的不是沒有,但較少。少女組別也明顯有上述分野,身型發育好的少女組別,和樣貌未如人意的少女,其心態上是有很大分歧的。很多時候,看見時下街上較為欠缺禮貌或稱 [ 惡型惡相、聲大氣粗、巴辣、火爆、霸道、邪邪眼嘴繞起 ] 或較奇怪打扮的小身型少女,不約而同多屬純香港口音的本港人。 這種少女時期的外型分別,會直接導致心態上: [ 我無須多顧儀態,顧來何干呢!? ] ;可能認為夠兇便會有男孩唾清,或就是 ( I am Hong Kong people )


排除異己,在這群第四代後期的香港人裡,少女期已立桿見影,少女樣貌較佳,也會易得同齡少男唾清,這是必然市場定律,無須以什麼青年新道德來辯論。


至於第四代早期 1976 年出生的人,其實在投身社會工作上,和第三代後期197X出生的人,所遭遇的分別不大,因只有數年之差,份屬同期,這也說明了年齡組別不能粗略劃分,看似不同世代,但其實是同一處境的人。不得不提的是,最存在世代不滿的,是 1985 年間出生的人,2007年是 22 歲,正準備大學畢業或已剛剛投身人力市場的人。不如我問大家一個非常簡單問題,有什麼人是對這群 22- 24 歲的新力軍最能直接構成阻力?


是同齡的人? 是第三代前期年屆 3 x 歲的人? 還是第二代 4 x歲的人? 或是 60 歲退休人士? 或年屆 80 高齡的第一代老者?


冷靜想一想 。照常理和實際人力市場競爭情況,最能威脅第四代後期的,其實是同屬第四代但較早期的人。何解? 第三代中至後期的 3 x 歲組別男女,相信已有一定工作經驗和晉升,可能已是中小企小老闆或具資歷的員工,普遍不嚴重存在和新畢業的人爭工作。


剛畢業投身社會的少壯派要明白,新畢業有青春,但反觀其他 3 x 歲的人也不是老;新鮮人有青春但未有工作實戰經驗,也得鍛鍊一下,剛畢業總不能期望 24 小時之內即時成為 CEO 或才俊吧。不要輕信坊間每天強調才俊的消息,看得多會令人發瘋的,也不是人人以為自己有 3 G 電話有手提電腦有一疊不知什麼上天入地的奇怪課程證書便是稀世奇才,要創造奇蹟還得要懂什麼是奇蹟,畢業沙紙也不等於全是銀紙,這點請先弄清楚。


第四代前期 29 – 32 歲的人,相信對新畢業的少壯派威脅最大。說有豐富經驗有點牽強,但自己未夠在企業上位的本錢時,同時又要面對年紀輕一丁點但來勢兇兇的畢業新鮮人,壓力之大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現時實行 ( 不如人人讀大學;人人都是四方帽 ) 的所謂全民大學普及化政策,學位多多、學科千奇百怪;同一類別學科可以細分細分再分枝;是否真正能培育人才,還是收學費為院校添財,請大家用冷水洗洗面認真想想吧。


還有奇型怪狀、似大學非大學、似專科但又多屬無關痛癢的百花齊放什麼副學士畢業生。看見香港大學的 ( 太空進修學院 HKU SPACE ) 之類的 ( 大學學位生產線 ) ,哭笑不得,每學期由 $ 18000 - $ 24000 的高昂學費,還好有借貸,但請於畢業後速速還款,太空學位可不是白給的。


大學新畢業生、大批副學士;副學士再呆一年半成為學位新鮮人,人人大學,學海無崖得來, 還要再補其他五花百門的進階證書,證書多的可用來當牆紙了 30 歲的人,要面對這些 ( 畢業兼手緊等還學費 ) 的競爭大軍,很自然要桿衛自己。 排除異己不單是首要任務,更重要的,是少隻香爐少一隻鬼,殺殺殺,剔除了來爭飯碗的眼中釘,否則你當了新鮮人的良師益友,你可能要被中途趕出場,君好運,快快拿份報紙另尋高就,還有很多免息分期的信用卡數要還的。


第四代人對香港社會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尤其第四代中至後期的兩批人,有人會形容為 [ 第四代人欠缺性格 ] ,說法雖則嚴苛但倒反映真象。第四代的社會動力,往往會受同組別的小前輩影響,例如年屆近 30 歲的第四代前期女性,會普遍鼓吹後輩要無限努力,並且要全身投入工作,不排除背後原因是後輩沒空閒可和前輩競爭異性,這推想在現時看到的 25 – 31 歲女性言論中,心水清的不難看出這種慢性涂毒 至於第四代的男性小前輩,之前也說過了,恐怕後起之秀對自己構成威脅,也會設置重看關卡,並以 ( 前幾代人不給你機會,我也沒辦法 ) 之類的推搪借口,令第四代人與其他世代的人決裂。


細想一下,如果第一、二代人已是企業老闆或高級決策層,總不會事無大小都管轄一番,因為根本沒可能這麼多時間。企業內直接訓練第四代新人的,通常是同代的小前輩,這是很易理解,由 29 – 32 歲的小管理層帶領新丁,相信不少人也見過。


排除異己,在第四代人中,是很普遍的意識形態,便正如第四代的地道香港女孩和中港子女、 20 歲前的人排斥 24- 26 歲的人、大學未畢業的抗拒剛畢業的人;第四代 29 – 32 歲的阻攔畢業新鮮人。 看看市面上第四代的新思維: 認為年過 25 已是中女; 30 歲已是老餅。 這想法不代表是理性表現,只是從極度迷失,導致的極度自我中心,並引發集體性革命式排除異己的風氣。 結果,排除異己殺殺殺,最後輸家都是自己,因為自己設立太多眼中釘,其實自己已成為社會眼中巨釘,不明智到極。


補充一點, 第四代人要謹慎地思索社會事,近年常見一種錯誤思維,就是 ( 總之我一定要有非常與別不同的立論才是立論 ) 的極端想法,加上 ( 夠惡等同有熱血;熱血是我的武器;我就是社會之光 ) 的自我澎漲,甚至有極端者認為 ( 我後生,我惡得起,我要上位你們都要死 ) 的思潮。 但當中缺乏思維和部署,很多時候,無限勇氣甚至惡形惡相,並不是面對問題之正道,要贏得社會認同,也得強化自己,以理據,配合完善部署才能直擊要害。


生活是要講求戰術的,不是鬥牛場。 不要自我扮幼稚,說年青夠惡是正氣,當惡相現形時,又何嘗見臉上幼氣?


下一篇是談論香港第五代人: 世代小霸王。 現仍屬兒童或剛踏入青少年階段的第五代,大部是第三代前期人的子女,我已說第三代人是很有問題的一群,其子女,也沾染了頗多扭曲思想,是絕對值得社會關注的。




陳大文 作品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世代眼中釘之二: 日式百貨與港男港女


在世代矛盾中;我會形容為 [ 矛盾 ] 而不是世代之爭。理由是市面上從把這場基本上份屬無謂的爭拗認定為 [ 之爭 ] ;本身已很有問題,也是挑起莫須有的火頭,情況與近年仍未平息的 [ 港男港女 ] 問題相類似。


有些媒體,基於爭取市場銷路,把某些問題極化,甚至有一知半解的寫手從中令不同年齡組別的人歸類化、甚或醜化、妖魔化、愚蠢化;也把另一些組別神話化、傳奇化、幻想美化、悲劇化等,形成世代之間的矛盾。不論是局內人還是可獨善其身的人,也未必得到對整件事的具體認知,這是相當危險的。 一些年輕的第四代人,把自己悲劇化;也把較自己年長少許的第三代人愚蠢化;而再把可能是自己父母的一輩妖魔化;那邊廂,第三代人把第四代人排斥化、垃圾化,是不公平;把別人垃圾化,人家再有才能也沒能發揮了。


至於有個別的社會賢達,屬第二代人居多,喜歡擁有權貴財富之同時,把社會歸類化;把貧富懸殊美麗化、把不認同己見的人邪惡化。不幸地,當局在回歸後,自願或無可選擇的奉行中國式古法宮廷智慧,少有正視這些嚴重社會分裂問題,並且以為香港只要不斷有新地標,棄舊迎新、認為只要沒有殖民地影子便是光明,不智之餘,社會矛盾也不斷惡化。


有些時刻標榜道德仁義的團體,常滑稽地以高深莫測的 [ 道德 ] 一詞,來進行類似清教徒式的社會洗禮;不單令人民煩的透不過氣,更令市面上衍生互相陰謀化;事無大小也得達致最高道德標準,好比大財團的最高盈利指標,高處未算高,但社會問題卻一浪接一浪。


第三代人,是怎樣的一代成長路? 我不打算搬字過紙的把一大堆兒時雜趣重複了,反正市面上已有不少人提過。 第三代人在 1966 1975 年間出生,是較第二代人幸運的,除了享有九年免費教育、政府大力推行津貼中小學、增加興建較具質素的公屋外,成長路還有很多快樂回憶。


踏入八十年代,是日本偶像影響香港最深的時代,還配合電視台的長篇劇集,有資訊,彩色世界、現年三十多歲的人應該記得中森明菜、名貴的超薄 SONY WALKMAN 吧。當時因香港工業發達,第三代人的父母幾乎都不須靠優秀學歷便能找到工作,有了生計,有廉租屋,年年有加薪,生活雖不致富裕,但總也大有改進。


八十年代我們有著名的 [ 東急百貨公司 ] ,還有高格調的 [ 伊勢丹 ] [ 大元 ] 等,現在都已結業或離港。我可以大膽的說,後期的八百伴、崇光、吉之島,甚至 UNY 和新加入的 APITA ,都已經不是真正的純日式百貨店了。崇光仍保持較高格調;UNY 已改為 APITA ,但是同一格局的;八百伴像好一點的超級市場;而吉之島基本上是出售 ( made in China ) 日資機構產品。


八十年代,香港的粵語時代曲也是很好聽的,幾乎每首都屬金曲,繞樑三日,百聽不厭。在這年代,我們的第三代人,就是從許多真正具質素的本地及外來文化薰陶而成的。


我可以肯定的說,日本文化是屬於有質素的文化,不要和日本侵華混為一談,我說的是日本的生活品味和科技、演藝、美學設計。日式百貨店貨品價格雖不便宜,但總算可買一點的,感受一下真正 ( made in Japan ) 的高品質,也是樂事。這種感覺很好,你拿著一件日本產品,不會像 ( made in China ) 的懷疑是否可靠;是否真貨;或是否貨不對辦。日式百貨也讓我們這第三代人認識了何為 ( 有禮貌的售貨員 ) ( 會整理制服的服務員 ) ;不會如傳統港式華人店裡,店員甚至身為老闆也常語帶粗口、並在客人面前污糟邋遢,就算上較高級的華人店子,老闆伙計也會有中國人古法的 白鴿眼、表情衰衰格格、屎忽鬼狗眼看人低、入到貴店最好先腰纏萬貫、 並且要買得多多才是上賓。


在日本嚴格的高質服務員培訓裡,是沒有這種中國乞丐式的陋習,像是洗腦,也活像把舊有的客人受氣不平事一掃而空。 我這樣說,請看倌不要以為在下是什麼賣國賊日本漢奸,為日本風來拍馬屁。 請到現在的大型連鎖店,現在的企業培訓,大部份理念皆源自日式的 ( 歡迎、多謝、拜拜、有什麼我可以幫到你 ) 。日式購物文化,從第三代人少年時,已建立了對生活質素的追求、對美麗事物的愛慕;及生活享受的認同。


這些都是第四代人未能想象的,這不存在誰是高等誰是卑賤之分,不同時代自有不同的社會衝激,第四代人可曾想象過, 1985 七月有一本以東南亞美女為主題的著名成人刊物面世,名為:龍虎豹? 在當代還只是 APPLE II 電腦不普及的時代裡,不是現在的隨便可以一按,便有網上美女照片任看。 年代不同,大家都對大家有如幻海奇情一樣,這麼近又好像那麼遠,好像是傳說中的事物;但事實上,只是第四代人十年前左右才發生的事。


現在的所謂 [ 港男港女 ] 問題,老實說,在下知道所寫的若干篇文章,是引起了讀者一些共鳴,我是預計中的。 從另一方面說,我寫的時候,心情並不好過,因為男女矛盾,我常說,男女都是輸家。


當見到市面上有廉價才女、或是低智哈巴男,以互相辱罵咀咒、或是以廉價愛情觀來闡釋這項社會結構性問題時,只是令情況不斷惡化,而吹風者或許贏得見識不高的人拍手附和。 不過,輸家還是輸家,正如現在的新興話題:世代鬥爭。 有了鬥爭,每個世代都是輸家,或許大財團才是幕後贏家。不論你是第四代的動力少壯派; 還是第三代的捱世界苦力派;或是有兒有女的哀樂中年派,世代矛盾,不要奢望自己可以冷眼旁觀,因為把別人列為眼中釘之同時,自己也是其他世代的眼中釘。


在大約 1996 年時,我當時在報館寫一些關於新聞事件跟進的報導; 當年正處香港回歸前夕,本港經濟泡沫如日沖天,恆生指數每天幾乎例牌升愈千點,半日成交也達過千億。 當時香港樓價超乎想象的高企,基本上樓市不是供人買來住的,而是炒作。 有很多關於民生的新聞,是男女結婚難以置業,從而產生不少男女衝突;也有更多草根家庭入不敷支,生活指數高得超乎想象。 唯有金股匯非凡人士才可以支持下去,皆因英國方面要為香港回歸營造富麗堂皇的景象,看看經濟泡沫在回歸後何時爆破,香港人不得不懷念殖民地時的美夢了。至於董建華, 如何超凡地帶領香港一再邁向經濟谷底和儒家思想的管治理念,也無須再重提了。


第三代人在九十年代初,有大學學歷的都已投身社會,除可享眾多的優質工作機會外,經濟泡沫帶來的紙醉金迷,樂在其中之餘,也普遍養成了貪威識食、尖酸刻薄眼角高的陋習。


請看在下之前的數篇文章,可讓大家對第三代男女的意識形態作些理解。


( 點擊下列文章觀看 )


第三代 3 x 歲的男性陋習: 請看 [ 黑面 ] 一文。(link)


第三代是港男港女矛盾白熱化的年齡群組, 包括女性對男性的超現實錯誤期望、古法智慧令男女產生爭端、 男女兩極化;甚至女性之間自我極化、時代女性背後的女性勞工問題; 市面上廉價才女潮童的歪理效應等等,請看以下文章。



中國人古法智慧對女性的思想教化 [ 叉燒 ](link)

關於女性對男性在錯誤時代的錯誤期望 [ 勝負 ](link)

女性在在超現實意識形態中的自我價值迷失 [ 黑白 ](link)

關於市面上對男女矛盾的意識催眠 [ 才女 ](link)

時代女性在男女矛盾中忽視的勞工問題 [ 喜劇 ](link)

女性不自覺的牛角尖 [ 魔術 ](link)



上述這些文章,請讀者們必須整篇地看,請容許在下形容,是和市面上一般愛情或女權小品有別的,大家看的時候要同步思索。文章標題和內容會帶點弔詭。

第三代人,是很有問題的一代,從認識生活品味,到享受過富貴榮華、到古法智慧帶來的思想矛盾;及後本港經濟下滑引來的兩性仇恨,第三代人,影響了第四代人,而第三代人的子女:第五代孩童,更是世代不和的新紀元。


陳大文 作品


請留意下篇世代矛盾文章。 第四代人: 比堅尼與排除異己



2008年1月5日星期六

世代眼中釘之一:從白麵包談起

先母在我小時候多番教誨:不要浪費食物,打杖時麵包都沒得吃!

那麼,就從一塊只能填飽肚的白麵包談起吧。


近年,香港這個光怪陸離彈丸之地,繼前無古人的世界級奇異國際笑話:港男港女問題;現在,原來我們除了多了眾多新地標、全港高級 Shopping Mall 化之外,有一新話題: 世代矛盾。


世代矛盾,是指身處同一天空下,出生不同時代的人,對彼此存在矛盾。這個矛盾,當中尤以 1976 – 1990 年間出生的第四代香港少壯派,其對之前的第三代和第二代的不滿為甚 。第一代的香港人,即是本港開埠以來為計,是 1920 – 1930 年間的人,至今相信已大部份離世,即使仍在,也很多是年過八十高齡,對社會基本上難構成任何影響。 第一代香港人的少年成長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日本侵華殺戮期間,我知道現在的歷史教科書,漸漸把某些歷史簡化、美化甚至和諧化,但我仍堅持形容為 [ 戰爭侵華殺戮 ] 。這些經過苦難的三年零八個月恐怖血腥戰爭洗禮的人,他們出生的時代是痛苦的,更多人是在戰爭裡無辜喪失家人、 未見天地便魂歸天國,是在死神詩篇裡的苦難人。


1946 - 1965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屬於戰後嬰兒潮的社會新力軍。不過, 四十年代與六十年代出生的,在社會變遷上,我個人認為,是應該再細分為第二代前期和後期,四十年代的人至今已是六十多歲; 但六十年代中出生的,現在只是四十多歲,相距達二十年。


我可以舉一個顯而易見例子,四十歲左右的人,不少是懂得用電腦,但六十多歲的人,幾乎肯定沒多少個會接觸電腦。這例子已明顯勾劃出相距二十年,對認知整體社會意識形態的分別。客觀地說,會接觸電腦世界的人,是較易於和時代同步的,縱使未必突破時代匣子,也不至過於落伍。


在香港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之間,是存在頗大的社會變遷。六十年代的人是正處於香港工業發展期,而這年代的香港治安,雖不算好,但也較四十年代有改進,活在四十年代是遠遠較不幸的。 相對地,到六十年代才出生的人,雖然仍未享有九年免費教育機會,但事實上,六十年代香港的工業全面發展,工作機會較佳、政府陸續興建公屋,提供較多廉價居住環境,他們的父母, 部份有機會申請入住公屋 ( 當時為廉租屋及徙治區 );這是活在四十年代的人所缺乏的,若要把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人歸類為同一代,我個人相當有保留,並可能會令期後的探討產生偏差。


如果問問現年約六十歲的人,可能會發覺他 / 她們大多已年屆退休,和孫子玩耍也不願多顧世情。畢竟年愈六十,身體機能也出現顯著退化,商界頭子也會把事業交由第三代的子女承繼,只要第三代穩守崗位,不過不失,年年有盈餘,便可安享晚年,捱了一生還有閒情來與世相爭嗎?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會明白第二代人,是應該分為兩時期的,前期和後期的第二代人,有著巨大分別,後期的人現在還只有四十多歲,稱不上老者,精力還多着。


曾蔭權特首曾提過民主進程與民化大革命的關系,引來社會極大不滿。在此我不想也無興趣公開批評曾特首這番非凡智慧言論,以免這個小小部落惹起當局 [ 不安 ] [ 黑面 ] 第一代和第二代香港人,對文化大革命,認知上都有共通點,就是切身恐懼;這和我們後代人從書本電影得知的大不相同。 文化大革命對於第一代人來說,當年他們是三十多至四十歲的壯年期,經過戰爭的洗禮,血腥的殘害,較勇敢或幸運的跑到香港,在期間艱苦地建立一丁點生活基礎;六十年代的文革,使中國人再一次活在苦難之中。


文革期間,在四十年代出生的前期第二代人 ,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面對文革,大部份人是心如刀割;而適逢在六十年代出生的後期第二代人 ,是嬰兒階段,文革的影響,縱使活在香港,當時也難免獨善其身。 這場中共剷除異己、把知識份子來個大清洗的浩劫,在港英管治期間,當局要面對棘手的政治派別問題,即老生常談的 [ 左仔、右派 ] 衝突。不要忘記,在戰後,至文革時期,香港的俗稱 ( 香港居民 ) 其實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當中不少是具商界背景的上海人、或其他當時形容為 [ 資本家 ] 的五湖四海人士,香港就是這樣由各種逃亡資本家,再混合英國殖民地華洋雜處而組成的。


回想我九四年大專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本來是應徵 ( 香港時報 ),此報在當年是屬於較為親台灣的,即所謂 [ 右派報紙 ] 但因另一家同屬有點右派的 ( 華僑日報 ) 有較多空缺,於是便在該報工作了。 在這些帶點親某派的報館工作,會發覺資深的前輩們不少是曾到過台灣讀書的,有時聽聽他們談論關於政府時弊,說的很辛辣,不留情面,而談台灣事,也會直批不諱。 可能當時香港尚未回歸,報界少有像現在的 ( 講求政治正確、親疏有別、謀求非常和諧 ) 等自發性現象,因此在這些報館工作,會令人成長了許多。 華僑日報期後因銷量不濟實行削減員工,於是才轉往電台。


談到第三代人,即 1966 – 1975 年出生,就是現在年約三十多歲,可從九年免費教育制度、教會學校、津貼中學、小學,至有較多機會升讀大學的人,當中更有在父母的能力下,有機會遠洋升學,第三代人普遍來說是較幸運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由於香港工業發達,父母有較多工作機會,縱使第一代人由於經歷戰亂貧窮、 第二代因為第一代的貧窮而失去良好教育機會,但第三代人總可以從父母的積蓄裡,得到接近理想的升學機會。回想一下,在九年免費教育制度以前的第二代香港人,要讀書得自己交學費,學校從幼稚園至中學,都幾乎全是私立,難聽地說,付得起的,有書讀,沒錢的,誰也幫不到你。不是閣下有心向學與否,而是求學請先有財。


在此,我有必要把第二代人作詳細交待。個人認為,第二代人似乎在現時的勢代矛盾中,處於近乎一面倒的被排斥,甚至被仇視,好像第二代人便是戀棧所有社會權力、世代財富、甚至坊間不少第四代動力少壯派形容為 [ 死老鬼 ] [ 食古不化 ] 、及類似 [ 阻住地球轉 ] 的痛斥。要以簡單三言兩語、或年份來刻劃第二代人,是不公平的。


四十年代的首批第二代人,他們在大戰後出生,本身已經嚴重缺乏社會議價能力,加上當時香港在英國管治下,香港是屬於很混亂的荒亂時代。當代人不單家破人亡、淪為街頭乞丐的大有人在,還未計緊接著的各種疫症、社會罪惡、及港英政府下忽視的各類貪污問題,因此,說第二代人只是從年份劃分,也要深究當時當地的各種社會環境因素。 至於六十年代出生的後期第二代人,在之前也談過了。


我就是 1971 年出生,按年份計算,是第三代人。我的父母是戰時 193 X 年出生的 ( 即稱為戰爭中 ) 的第一代人。 先母懷有我時,是三十多歲。 請注意,第一代人的子女並不等於就是第二代人,當中並非每個例子都是順序的, 不能簡單壟桶地說第一代人的子女必然是緊接出生。 在下看見坊間常提及第二代人是老者、第三代人沒接觸過第一代人,此為過於粗劣分野。要記著,生兒育女不是電視機遙控器,不是 ( 1 ) 之後便是 ( 2 ) 至於現在人們口頭蟬說,年過 25 是中女,男人過 30 是老餅,這是一種惡性偏差,並不是有型潮人新思維,潮人新思維不是這麼解讀的。


因此,看見第四代人忙不及說第二代人如何留戀所謂權力、像把第二代人形容得像妖魔一樣,其實,有很多戰後故事、文革衝激;是一般歷史課本沒能詳列的,每個時代的人,為了生活,可能都須要一點點運氣,或是戲劇性的變幻。從第二代細分出來,第二代尾,生於六十年代的人,很多是現今掌握企業管理權的中高管理層,甚或老闆;而他們旗下的副手,通常是七十年代的第三代人。 第三代人在回歸前約近三十年間,所受的香港教育是明顯和回歸後不同。以前港英時期,在教育的意識形態上,較目前開放,香港被譽為亞洲四小龍,與本港能廣泛容納多元文化有直接關系。香港回歸前,在旅遊業和國際工商業帶動下,華洋雜處,香港既有中國人生活特色,但當中又存在英式風格,形成很獨特的化學作用。


但現在的香港,幾乎全面商場化、大財團惡性壟斷、而最要命的,是回歸後,中共中央沿用中國古法宮廷家長式智慧,完全落實套在香港。這種中國人式隱喻陰謀兼看臉色做人的形態;當然,在港英時代不是沒有,但英國人的政治智慧相信較現在的特區政府好得多。殖民地時期,英國是不會培育華人政治家,只會訓練一群唯命是從的技術官僚,這是可以理解,畢竟是殖民地,要香港獨當一面豈非搬石頭掉自己的腳?


不過,回歸後,由 ( 值得中央信任的儒家思想主導 ) 商家董建華擔任特首,先生除以非常儒家訓育推行 ( 亞爺乖孫 ) 理論外;更不斷上演國王的新衣,今天什麼港明早什麼港的假大空妄想,沒計劃的八萬五全港七成人置業大計,樓市倒下,當局沒詳加配套,令香港快速進入經濟谷底。 那邊廂,適得其反的瘋狂綜緩制度、亞爺有命不敢違的新移民問題;一時一樣的滑稽教育改革,完美營造 ( 求學真是求分數 ) 、學生學科多多但形同學習機械人,智慧欠奉、不多加培育學童反而忙於拔尖,總之令父母個個想孩子是頂尖兒,情況到現在仍膠著。


相信在這個回歸大洪流下,第二代尾的人不少已被人裁員,減薪已是萬幸。至於九十年代大學畢業的第三代人,在九十年代投身社會,並曾經享受過經濟泡沫帶來的恩惠。 到回歸後,踏入 1999 年開始,失業、剛新婚並以高價摸頂入市買樓、淪為新鮮負資產、2000 年忽然科網熱潮;不論你讀什麼學科也敵不過瘋狂高科熱,對自我價值和大學術科都難免墮入迷失,你懂少少電腦科技便即時成為眾企業的火熱秀才,但隨香港愛國極級富商李嘉誠的 Tom.com 股價下滑後,科網熱迅速消逝,當局又來個 ( 我們香港其實是要轉型為服務業的! )


現在三十多歲的人,是否覺得上述景象有點像幻海奇情? 而第二代後期的人,即是 1955 年間才出生的,到2000 – 2001 年約只有 46 歲,還要養妻活兒;大家碰頭都有相近話題:你搵到工未?


此時的第四代人,是知道市道欠佳,他們是正在讀大學,但知道畢業後會 ( 未必有好日子過 )


第四代人抱怨第二代人留戀權力,但先要明白,第二代人除了富商權貴特殊例子外 ,一般企業的這代人小老闆,很多都在回歸漩渦中陪葬了。因此,當要妖魔化第二代人之同時,請先理解回歸後的香港整體變化;第三代的負資產長命供樓債,銀主破產的不計其數 ,死命捱的,至今仍在苦力供款;但薪水也沒以前光彩了。第四代人才踏足社會不久,是否之前的回歸陪葬世代,真的如此阻礙閣下發達?還是自我才俊化只是第四代一廂情願狂想,總要給自己一個借口?


陳大文 作品



[ 世代眼中釘 ] 會以一系列共四篇文章撰寫,其餘三篇是短打形式;在下星期內全部刊出,下星期包括談第三代的風花雪月、第四代的革命才俊小青年;和兒童時期的第五代未來極品棟樑。


題目為:

第三代人: 日式百貨與港男港女

第四代人: 比堅尼與排除異己

第五代人: 世代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