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堅尼與排除異己,當然不是教大家如何著比堅尼,也不是指導如何排除異己。
比堅尼是一種象徵,尤其是少女的象徵,少女若果有青春活力身材,穿著比堅尼,確是令人眼前一亮,穿上比堅尼,某程度上其實和只穿著胸圍和底褲是十分類同,可能比堅尼的款式相比內衣,有更過之而無不及。
前文說過,香港的第三代人,是世代中最有問題的一群。究其原因,第三代人從七十年代出生,至少年成長路的八十年代,接觸多元外國優質文化衝激,到九十年代香港經濟飛騰,剛好第三代人於九十年代初便陸續大學畢業,即使沒大學學歷的,也不愁沒好工作。好的工作當然包括就業機會良多,薪酬優厚,並且最重要是有前途,不論你是大學畢業投身銀行界、醫護界、各類專業;或是基層飲食業等手作事務,有前途、不愁工,生活便自然有保障。
現在的第四代人,從年齡組別劃分,是 1976 – 1990 年間出生的人。在十四年的年期裡,即是以現時 2007 年尾計算,前期第三代的人是 31 歲;而後期第三代若以後中位數 1985年出生,是 22 歲。我說過,從這種以十多年至二十年來劃分的年齡群,就如劃分第二代人一樣。 前期和後期第二代人相距達二十年,等如五分一世紀,到 2007 年,前期已屆 60 - 62 歲;但後期的只有 41 – 42 歲,是明顯兩種類別的人,一邊是退休人士 ,那邊廂,四十歲出頭的恐怕還要為孩子供書教學。
因此,第四代人的年齡分界,有十四年之長,即是 1990 年出生至今只得 17 歲,剛中學畢業;而後期中位數 1985出生的,到 2007 年才 22 歲, 大學還未畢業;但 前期最前線的 1976 年出生的人,2007 年已有 31 歲,不單大學畢業並且已有一定工作經驗,更有人已成家立室,也更有人已有嬰兒子女。
我很奇怪為何要以這種十多二十年的年數來劃分不同世代的人,要明白的是,香港甚至整體社會形態,在隨著九十年代電腦互聯網科技帶動下,全球化、及人民對生活資訊的觀念,和從前大家還是 ( 七十二家房客 ) 的格局大不相同,例如世界興起了手提電話,人與人的溝通好像拉近了,但又衍生了人和人抗拒近距離接觸的副作用。若果以第四代人為例, 17 歲; 22 歲; 31 歲,已經對自我價值和思想意識形態有著明顯區別。
我可以簡單說明一下,1976 年出生的人在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是 13 歲,開始讀中一,對政治是不明白的,但會知道新聞說的 ( 六四有很多人死了 ) 。
1985 年出生的,到六四事件時,還只有 4 – 5 歲,剛剛懂得自己吃飯,還未懂性。 至於 1990 年出生的更不用說了,只是剛出世的嬰兒。 第四代人以這種 14 年的區分,是一種嚴重偏差,也會導致期後的世代分析,形成死角,有很多事情好像解釋不了,也好像互相聽不明白。
要明白一件事的始末,必先要從前部開始,否則後期的分析,也是一頭霧水。現在的世代矛盾,似乎仍膠著,每世代的人,對其他世代的人抗拒,我個人認為,是和根層的年齡組別區分偏差所致。
補充一點,在下是一獨立人士,與社會上各文化和學術界並無任何關系,在下的文章只是個人根據所理解的一切資料,再配合新聞敘述方式而撰寫,並非是企圖駁斥社會上其他學說。
談到現年十七歲的第四代人,當中和現時香港土生土長的地道香港人,是有些分別的。不少新世代十多歲的青少年,是 ( 中港婚姻 ) 的子女,因為在八十年代中至後期,漸漸有香港男士北上大陸娶妻。 這些由地道香港男士與中國各省市的女性所生的子女,在血脈上已作出改變,即是身體基因的 DNA 、樣貌、身型、發育情況也和地道港人有別; 中港通婚,成為人母的連外省偏遠的中國女性也大有人在。 這些中港婚姻結合而成的新生代少年,不要忽視他們的存在,說的直接一點,他們的家庭背景和所接觸的人和事,是與地道香港夫妻有別的。
一個簡單例子大家不彷心水清地留意一下; 現在十多歲的少女,大部份都在身型上和地道香港人有明顯分別,少男也是。 女的身高明顯高了,十多歲已普遍有 5 呎 3 – 4 吋,並會再長高,身材也類似中國外省女子,面尖尖、鼻樑也普遍高了,輪廓也標致些;手臂和腿也均稱了,皮膚較少巨型暗瘡;這和她們的母親是大陸外省人有莫大關系。 少男也是,不少是有點大陸人輪廓的,身型也高大了。
香港地道的人,本身絕大部份是源自廣東省的,廣東人是屬於身型俗稱 ( 細細粒 ) 的基因;皮膚較暗黃、鼻較偏、男的普遍難有 5 呎 6 吋或以上,多中型骨架,並且多屬不甚高大類別。地道香港女性特質,身型老生常談的很矮小。 地道香港女士 5 呎高或以下的大不乏人,手腳很短,形成容易肥粗,即所謂人生得矮,長半磅肉便會看似很胖。 身材也是明顯的腳短,手短,以人體形格類分,是幼骨人。
地道香港女性是不高的,說得好一點是 ( 嬌嫡嫡 ) ,但事實上,即使長得高的地道香港女,也多屬身型不均勻,一是極瘦高竹型,或是非常強健的肥大型,總的來說,地道廣東人身型是不佳的。在街上,不妨留意一下,一些由貌似國內婦女拖著的小孩,年紀小小已看出從手、腳、腰、輪廓的分明,是較標致的;而看到是屬於地道香港女性拖著的小孩,手腳較粗,短,面色較暗黃,是很明顯是香港樣子的,稍加留意便會看到市面上的兩種不同的 DNA 人。
曾不止一位時裝廠家和設計師和在下說, 要把 Levis 牛仔褲和 Christian Dior 的修身半身外套,向只有 5 呎 1 吋或 4 呎 10 吋 的人推廣;或要衣服長度細碼再細碼,但又要有較粗的腰圍,而牛仔褲也要長度是小童,但腰圍和大腿是成人,談何容易! 地道男士也有類同難題,骨細,腳細,波鞋普遍 38 號,西裝也要特級細碼,但肩膀的卻要肥闊。
以上有關香港新生代人民的轉變,是不涉及評論誰屬較高或低等,只是從中港婚姻,帶來對現在青少年的基因 DNA 作深層改變現象。 有說法指中港通婚,某程度上是中共中央以婚姻來向香港本土人民實行逐步溝淡,家中有國內妻子、孩子母親是大陸人,也減少了對回歸的抗拒,這說法不無道理。再者,香港男性較難追求本港女性,也是中港姻緣的催化劑。
在第四代香港人之中,比堅尼派多屬身型較好的一群中港家庭少女,地道的不是沒有,但較少。少女組別也明顯有上述分野,身型發育好的少女組別,和樣貌未如人意的少女,其心態上是有很大分歧的。很多時候,看見時下街上較為欠缺禮貌或稱 [ 惡型惡相、聲大氣粗、巴辣、火爆、霸道、邪邪眼嘴繞起 ] 或較奇怪打扮的小身型少女,不約而同多屬純香港口音的本港人。 這種少女時期的外型分別,會直接導致心態上: [ 我無須多顧儀態,顧來何干呢!? ] ;可能認為夠兇便會有男孩唾清,或就是 ( I am Hong Kong people )。
排除異己,在這群第四代後期的香港人裡,少女期已立桿見影,少女樣貌較佳,也會易得同齡少男唾清,這是必然市場定律,無須以什麼青年新道德來辯論。
至於第四代早期 1976 年出生的人,其實在投身社會工作上,和第三代後期197X出生的人,所遭遇的分別不大,因只有數年之差,份屬同期,這也說明了年齡組別不能粗略劃分,看似不同世代,但其實是同一處境的人。不得不提的是,最存在世代不滿的,是 1985 年間出生的人,2007年是 22 歲,正準備大學畢業或已剛剛投身人力市場的人。不如我問大家一個非常簡單問題,有什麼人是對這群 22- 24 歲的新力軍最能直接構成阻力?
是同齡的人? 是第三代前期年屆 3 x 歲的人? 還是第二代 4 x歲的人? 或是 60 歲退休人士? 或年屆 80 高齡的第一代老者?
冷靜想一想 。照常理和實際人力市場競爭情況,最能威脅第四代後期的,其實是同屬第四代但較早期的人。何解? 第三代中至後期的 3 x 歲組別男女,相信已有一定工作經驗和晉升,可能已是中小企小老闆或具資歷的員工,普遍不嚴重存在和新畢業的人爭工作。
剛畢業投身社會的少壯派要明白,新畢業有青春,但反觀其他 3 x 歲的人也不是老;新鮮人有青春但未有工作實戰經驗,也得鍛鍊一下,剛畢業總不能期望 24 小時之內即時成為 CEO 或才俊吧。不要輕信坊間每天強調才俊的消息,看得多會令人發瘋的,也不是人人以為自己有 3 G 電話有手提電腦有一疊不知什麼上天入地的奇怪課程證書便是稀世奇才,要創造奇蹟還得要懂什麼是奇蹟,畢業沙紙也不等於全是銀紙,這點請先弄清楚。
第四代前期 約 29 – 32 歲的人,相信對新畢業的少壯派威脅最大。說有豐富經驗有點牽強,但自己未夠在企業上位的本錢時,同時又要面對年紀輕一丁點但來勢兇兇的畢業新鮮人,壓力之大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現時實行 ( 不如人人讀大學;人人都是四方帽 ) 的所謂全民大學普及化政策,學位多多、學科千奇百怪;同一類別學科可以細分細分再分枝;是否真正能培育人才,還是收學費為院校添財,請大家用冷水洗洗面認真想想吧。
還有奇型怪狀、似大學非大學、似專科但又多屬無關痛癢的百花齊放什麼副學士畢業生。看見香港大學的 ( 太空進修學院 HKU SPACE ) 之類的 ( 大學學位生產線 ) ,哭笑不得,每學期由 $ 18000 - $ 24000 的高昂學費,還好有借貸,但請於畢業後速速還款,太空學位可不是白給的。
大學新畢業生、大批副學士;副學士再呆一年半成為學位新鮮人,人人大學,學海無崖得來, 還要再補其他五花百門的進階證書,證書多的可用來當牆紙了 。 才 30 歲的人,要面對這些 ( 畢業兼手緊等還學費 ) 的競爭大軍,很自然要桿衛自己。 排除異己不單是首要任務,更重要的,是少隻香爐少一隻鬼,殺殺殺,剔除了來爭飯碗的眼中釘,否則你當了新鮮人的良師益友,你可能要被中途趕出場,祝君好運,快快拿份報紙另尋高就,還有很多免息分期的信用卡數要還的。
第四代人對香港社會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尤其第四代中至後期的兩批人,有人會形容為 [ 第四代人欠缺性格 ] ,說法雖則嚴苛但倒反映真象。第四代的社會動力,往往會受同組別的小前輩影響,例如年屆近 30 歲的第四代前期女性,會普遍鼓吹後輩要無限努力,並且要全身投入工作,不排除背後原因是後輩沒空閒可和前輩競爭異性,這推想在現時看到的 25 – 31 歲女性言論中,心水清的不難看出這種慢性涂毒 。 至於第四代的男性小前輩,之前也說過了,恐怕後起之秀對自己構成威脅,也會設置重看關卡,並以 ( 前幾代人不給你機會,我也沒辦法 ) 之類的推搪借口,令第四代人與其他世代的人決裂。
細想一下,如果第一、二代人已是企業老闆或高級決策層,總不會事無大小都管轄一番,因為根本沒可能這麼多時間。企業內直接訓練第四代新人的,通常是同代的小前輩,這是很易理解,由 29 – 32 歲的小管理層帶領新丁,相信不少人也見過。
排除異己,在第四代人中,是很普遍的意識形態,便正如第四代的地道香港女孩和中港子女、 20 歲前的人排斥 24- 26 歲的人、大學未畢業的抗拒剛畢業的人;第四代 29 – 32 歲的阻攔畢業新鮮人。 看看市面上第四代的新思維: 認為年過 25 已是中女; 30 歲已是老餅。 這想法不代表是理性表現,只是從極度迷失,導致的極度自我中心,並引發集體性革命式排除異己的風氣。 結果,排除異己殺殺殺,最後輸家都是自己,因為自己設立太多眼中釘,其實自己已成為社會眼中巨釘,不明智到極。
補充一點, 第四代人要謹慎地思索社會事,近年常見一種錯誤思維,就是 ( 總之我一定要有非常與別不同的立論才是立論 ) 的極端想法,加上 ( 夠惡等同有熱血;熱血是我的武器;我就是社會之光 ) 的自我澎漲,甚至有極端者認為 ( 我後生,我惡得起,我要上位你們都要死 ) 的思潮。 但當中缺乏思維和部署,很多時候,無限勇氣甚至惡形惡相,並不是面對問題之正道,要贏得社會認同,也得強化自己,以理據,配合完善部署才能直擊要害。
生活是要講求戰術的,不是鬥牛場。 不要自我扮幼稚,說年青夠惡是正氣,當惡相現形時,又何嘗見臉上幼氣?
下一篇是談論香港第五代人: 世代小霸王。 現仍屬兒童或剛踏入青少年階段的第五代,大部是第三代前期人的子女,我已說第三代人是很有問題的一群,其子女,也沾染了頗多扭曲思想,是絕對值得社會關注的。
陳大文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