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特首辦助理,民建聯主力少壯派,新一代建制派青年才俊形象,樣貌俊朗,由黨刻意推薦,堅固親中陣營人際關系,從小學到加入黨的特別培訓,陳克勤,是民建聯的成功例子。
陳克勤在接受傳媒訪問,說了發音非常不正而且港式十足兼夾文理欠佳的英語,即時成為坊間笑柄。他的經典句語「Try our Breast」和「er...er...er...er....」是取笑親中陣營的話題。
但陳克勤的搞笑英語對答,其實很多香港人也會犯上,只是他身為特首辦助理,又是民建聯第二梯隊,民間對於該黨印象普遍有保留,於是陳氏的失儀對答,便理所當然地成為攻擊建制派的引子。
然而,陳克勤的仕途會否因而受阻,筆者認為是不會,並且很有可能更上一層樓,甚至一片光明。
如果剔除陳克勤的英語笑柄,很細心地理解他的來龍去脈,他就是建制派為香港人度身訂造的新一代良好形象政治人物。建制派,不如說是保皇黨較為貼切。一直以來,自從回歸後,民建聯的黨勢力日益壯大,但坊間存在的親民主陣營,都對建制派持非常抗拒態度。
其中原因,是親中派給人一種歷史回憶,就是中國共產黨。筆者在「民建聯成功之道」和「民建聯誘惑概談」文章中曾指出,民建聯其實絕非共產,相反地,比自由黨的商界主導更為商業利益化。
我在另一篇文章「投白票被忽略了的價值」文章也指出,建制派是有鐵票支持,即使坊間的民主派擁護者旗鼓相當,但民建聯的鐵票,已足夠保住黨骨幹入立法局。只是多一點其他遊離選票,會為黨帶來多些議席。
看看港島東區,民建聯蔡素玉在本屆選舉中明顯失勢。蔡素玉一向都以福建同鄉一家親作拉票籌碼,但很明顯,現在這板斧已失去成效。究其原因,相信是新一代的福建人,大部份都有良好學歷,在香港長大,可能福建話也未必懂說,何況要打同鄉牌。
新一代完全香港化的福建人,和其他港人一樣,未必人人要擁護民主派,但幾乎肯定,也未必是福建人就必定會對同鄉好感。
陳克勤是福建人,從幼稚園開始,已在俗稱「左派學校」的漢華學校讀至預科畢業,前後十四年。以筆者對福建人的一點點個人理解,福建家長把子女送讀漢華等學校,是很順理成章的傳統福建人的意向。入讀「左派--抱歉,容許我用這形容詞,較為易明」學校,對福建同鄉來說有很多好處。校風良好是事實,同鄉之間少有互相欺凌,師生關系密切,不談政治取向,論校風和教育水平,是好學校。
至於陳克勤在中文大學畢業,中大和港大有點不同。港大學府的大方向,不成文地是較偏向「民主派」。中大除了坊間不成文的觀念是名氣稍遜於港大之外,據理解,中大學生是存在兩種取態,就是「傾民主派」和「傾建制派」。陳克勤就是中大的「傾建制派」。
在此必須說明一下何謂「親中」和「親建制」。
「親中」一般理解,是指對中國有情感上的偏愛,屬於一種中國人對祖國的情意結。而「親建制」是看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建制,是很實質的事。在港的建制,未必和中國政府相同,所以有指「建制派等於親共產黨」的說法,筆者對此不認同。何況還有人會認為今日的中國,仍是「共產黨」嗎?
建制本身,就是一個地區的所有建制,是當局對社會的所有政策。期望打入建制派,即是說,希望在制訂施政方面掌握多點權力。相對地,「親中」或「基於利益而親中」在香港而言,較多屬商界。本港商界要和中國促進生意往來,最起碼也要親中,這是可以理解。
筆者指中大的「傾建制派」就如上述。相信活在香港,沒多少個中大學生會是「親共產黨」。大學生能打入建制派,也是一門良好仕途。陳克勤在特首辦當助理,月薪已達七萬多元,但如果問他是否「親共產黨」,對他而言是笑話。
因此要搞清楚,傾建制派不能說成「喜歡中共中央」甚至「親共產黨」,也和「親中」有分別。
民建聯發展到今天,親中是黨的基本理念,而「建制」是黨的任務。回歸後,如果要掌握建制力量,當然先要親中,和中國關系好,享有多些建制機會是必然的政治收成。
說了一些很基本的概念皮毛,就是要帶入另一課題:民建聯怎樣設計新一代的建制人才。
社會上對民建聯的觀感,有說法是認為該黨是崇拜共產黨,筆者說過,對此非常保留,甚至全不認同。看看中國目前的新階段改革開放,論開放已達到一定程度,只是開放之餘,如何進行各種改革配套而已。
「建制派」對民建聯是個很貼切的名詞,民建聯當然不會談共產黨,而是如何有計劃地,也更完善地插入香港的建制上。對此,民建聯第二梯隊,即年齡30至40歲的青年派,是沾手建制大圓桌的未來主人翁。
( 待續 )
陳克勤個人檔案:
陳 克 勤 Gary
年齡:三十歲
學歷:
1994年畢業於漢華中學,由幼稚園開始在該校讀了十四年;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
2000年參加民建聯所辦的黨校,在香港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及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修讀有關公共行政課程;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法律與公共行政學碩士畢業;
2002年應美國領事館之邀到美國作政黨考察一個月;
政治生涯:
1997年任民建聯沙田支部統籌主任;
1999年正式加入民建聯;
1999年擊敗民主黨何淑萍任沙田錦豐區區議員;
2003年競選連任敗於民主黨方鎮邦;
2004年參加立法會新界東直選,在劉江華的名單排第七,未能當選;
2005年任新界青年聯會主席及青年事務委員會成員;
2005年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狀」;
2006年出任特首辦特別助理。
陳克勤在接受傳媒訪問,說了發音非常不正而且港式十足兼夾文理欠佳的英語,即時成為坊間笑柄。他的經典句語「Try our Breast」和「er...er...er...er....」是取笑親中陣營的話題。
但陳克勤的搞笑英語對答,其實很多香港人也會犯上,只是他身為特首辦助理,又是民建聯第二梯隊,民間對於該黨印象普遍有保留,於是陳氏的失儀對答,便理所當然地成為攻擊建制派的引子。
然而,陳克勤的仕途會否因而受阻,筆者認為是不會,並且很有可能更上一層樓,甚至一片光明。
如果剔除陳克勤的英語笑柄,很細心地理解他的來龍去脈,他就是建制派為香港人度身訂造的新一代良好形象政治人物。建制派,不如說是保皇黨較為貼切。一直以來,自從回歸後,民建聯的黨勢力日益壯大,但坊間存在的親民主陣營,都對建制派持非常抗拒態度。
其中原因,是親中派給人一種歷史回憶,就是中國共產黨。筆者在「民建聯成功之道」和「民建聯誘惑概談」文章中曾指出,民建聯其實絕非共產,相反地,比自由黨的商界主導更為商業利益化。
我在另一篇文章「投白票被忽略了的價值」文章也指出,建制派是有鐵票支持,即使坊間的民主派擁護者旗鼓相當,但民建聯的鐵票,已足夠保住黨骨幹入立法局。只是多一點其他遊離選票,會為黨帶來多些議席。
看看港島東區,民建聯蔡素玉在本屆選舉中明顯失勢。蔡素玉一向都以福建同鄉一家親作拉票籌碼,但很明顯,現在這板斧已失去成效。究其原因,相信是新一代的福建人,大部份都有良好學歷,在香港長大,可能福建話也未必懂說,何況要打同鄉牌。
新一代完全香港化的福建人,和其他港人一樣,未必人人要擁護民主派,但幾乎肯定,也未必是福建人就必定會對同鄉好感。
陳克勤是福建人,從幼稚園開始,已在俗稱「左派學校」的漢華學校讀至預科畢業,前後十四年。以筆者對福建人的一點點個人理解,福建家長把子女送讀漢華等學校,是很順理成章的傳統福建人的意向。入讀「左派--抱歉,容許我用這形容詞,較為易明」學校,對福建同鄉來說有很多好處。校風良好是事實,同鄉之間少有互相欺凌,師生關系密切,不談政治取向,論校風和教育水平,是好學校。
至於陳克勤在中文大學畢業,中大和港大有點不同。港大學府的大方向,不成文地是較偏向「民主派」。中大除了坊間不成文的觀念是名氣稍遜於港大之外,據理解,中大學生是存在兩種取態,就是「傾民主派」和「傾建制派」。陳克勤就是中大的「傾建制派」。
在此必須說明一下何謂「親中」和「親建制」。
「親中」一般理解,是指對中國有情感上的偏愛,屬於一種中國人對祖國的情意結。而「親建制」是看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建制,是很實質的事。在港的建制,未必和中國政府相同,所以有指「建制派等於親共產黨」的說法,筆者對此不認同。何況還有人會認為今日的中國,仍是「共產黨」嗎?
建制本身,就是一個地區的所有建制,是當局對社會的所有政策。期望打入建制派,即是說,希望在制訂施政方面掌握多點權力。相對地,「親中」或「基於利益而親中」在香港而言,較多屬商界。本港商界要和中國促進生意往來,最起碼也要親中,這是可以理解。
筆者指中大的「傾建制派」就如上述。相信活在香港,沒多少個中大學生會是「親共產黨」。大學生能打入建制派,也是一門良好仕途。陳克勤在特首辦當助理,月薪已達七萬多元,但如果問他是否「親共產黨」,對他而言是笑話。
因此要搞清楚,傾建制派不能說成「喜歡中共中央」甚至「親共產黨」,也和「親中」有分別。
民建聯發展到今天,親中是黨的基本理念,而「建制」是黨的任務。回歸後,如果要掌握建制力量,當然先要親中,和中國關系好,享有多些建制機會是必然的政治收成。
說了一些很基本的概念皮毛,就是要帶入另一課題:民建聯怎樣設計新一代的建制人才。
社會上對民建聯的觀感,有說法是認為該黨是崇拜共產黨,筆者說過,對此非常保留,甚至全不認同。看看中國目前的新階段改革開放,論開放已達到一定程度,只是開放之餘,如何進行各種改革配套而已。
「建制派」對民建聯是個很貼切的名詞,民建聯當然不會談共產黨,而是如何有計劃地,也更完善地插入香港的建制上。對此,民建聯第二梯隊,即年齡30至40歲的青年派,是沾手建制大圓桌的未來主人翁。
( 待續 )
陳克勤個人檔案:
陳 克 勤 Gary
年齡:三十歲
學歷:
1994年畢業於漢華中學,由幼稚園開始在該校讀了十四年;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
2000年參加民建聯所辦的黨校,在香港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及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修讀有關公共行政課程;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法律與公共行政學碩士畢業;
2002年應美國領事館之邀到美國作政黨考察一個月;
政治生涯:
1997年任民建聯沙田支部統籌主任;
1999年正式加入民建聯;
1999年擊敗民主黨何淑萍任沙田錦豐區區議員;
2003年競選連任敗於民主黨方鎮邦;
2004年參加立法會新界東直選,在劉江華的名單排第七,未能當選;
2005年任新界青年聯會主席及青年事務委員會成員;
2005年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狀」;
2006年出任特首辦特別助理。
3 則留言:
港大學府的大方向,不成文地是較偏向「民主派」。>>>>
對這點, 我不敢苛同
hku 近件的畢業生
自張家敏以降, 真係冇乜民主派
相反, 識時務者為多
更遑論年代久遠的天子門生商界翹楚了
嘩,咁灰,咁慘呀?
「識時務者居多」這形容很酸,但也很貼切。
正所謂要識撈世界了。
這篇文章分析得很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