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1月16日反高鐵示威被遺忘重點:記者亂過示威者詭異現象

收到署名【alexng】讀者來函,他在 2010-01-16 反高鐵撥款包圍立法會現場,拍下在場記者的狂熱採訪實況。


本部落前文《從反高鐵抗爭到「Ungovernable」的危機評估》,指出當日的反高鐵示威出現兩種異常情況,其一是在場本來職責是維持秩序的警員,可能在上級壓力下、或平日少見比一般示威活動為多而且較主動的群眾,在這種異常情況下,有個別警員即時產生狂喜短暫情緒失控現象,拿出胡椒噴霧向人狂噴,即使搶鐵馬的只是少數示威者,但從新聞影片所見,個別警員似乎幻想手上的胡椒霧是重型武器,用近乎橫掃式地向那些得把聲大但手無寸鐵的示威者噴灑,並且以相當殘酷的手法專噴向對方眼睛。

正常來說,胡椒霧是警方迫不得已、且在面對「不可測的暴力導致生命危險」及「因應上級核準並有明顯指令」下才會使用胡椒霧,程序是很清楚的,正如警察在街上查人身份證或追捕小偷,也不會隨便使用胡椒霧,清楚理解有關警權程序是很重要,以世界水平來說,香港警察執行職務的操手是屬於高水平的,這是公認的客觀事實,但在當日竟然有警員失控地狂噴胡椒霧,就很不尋常。

記者的「不自覺製造混亂」現象

另一件事,就是在場的記者群,從新聞影片所理解,記者們(當然也包括一些民間媒體記者,但只佔極少數)十分狂熱地採訪示威活動,不停拍照和拍片,奇怪之處是之後的報道又竟然沒有很多圖片,來來去去都是「一堆人在示威」、「總之好多警察」之類的照片,事件的其他情況沒有報道出來,是否很怪?


記者由活動開始拍照到完場,事後無詳細報道已奇怪。其二,影片所見,令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記者的狂熱蜂擁比示威者更甚,記者手持重型拍攝器材,又要擁擠上最前方,佔了有利位置又要「企定定」去拍攝,新聞影片見到一眾記者不斷向示威者和警方擠壓,總之不由分說瘋狂影相,一方面把示威者迫向警方,當示威者擠向警方時,警方又以為示威者拙拙迫人,於是警方起勢阻攔示威者,但後方的記者又不斷向前擁,示威者就像三文治裡的函料一樣,只有被擠壓,這是非常危險,也對示威者不公平,因為事後總有許多乜乜學者、乜乜「時事評論員」把示威者歸化成「很暴力」、「80後的人都是蠻牛」、「示威搞亂香港」、「一班人搞屎棍」甚至「社運是香港之禍!!」等等,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或者有社運人士會認為我是杞人憂天,或一股熱血地指謫我:「衝咪衝囉!大不了咪死之嘛~~~我夠膽嘅!」這樣,但我想指出,示威是一項大型集體抗爭活動,除了熱誠之外,亦要留意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從而進行分析和評估,相信有助提升抗爭的效率和成果。

由讀者【alexng】提供的圖片和圖片說明:



群眾開始起行包圍立法會時,有人想衝入立法會,記者即一哄而上,記者爭相衝向入口。



極短時間,立會入口已經完全被攝影記者或攝影發燒友堵住,就算有人想衝擊立法會都難。



遮打道、昃臣道口,警察在這裡未射胡椒噴霧前不久的"衝突場面",其實只有少數人推撞鐵馬,他們都被攝影記者或攝影師完全圍著。


昃臣道的群眾躺下和平地靜候防暴警察,但防暴警察在那?都被大班攝影記者或紀實攝影師遮隔了。


群眾躺下得久也不見防暴警察,原來防暴警察想過攝影記者的一關也不容易。





最後在戰場中地雷喪生的著名戰地記者Robert Capa說過,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大群記者近距以超廣角鏡拍攝四名警察搬走市民的情況。

8 則留言:

匿名 說...

很詭異! 呢班記者似乎惡過全身裝備的防暴差佬, 否則, 他們怎麼能夠攝入示威群眾與差佬之間.

小必理痛 說...

防暴警察係唔係應該先將記者驅趕離場呢?明顯係佢地嘅行為仲激過示威者喎!

Unknown 說...

去到這種場面成日都有記者蜂擁而上,今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匿名 說...

some of the reporter is acting by ....." Heng Gong geng cha"

Quncy 說...

在示威度衝事小。
在救援現場,成班記者擋住担架床事很常見的。
人命關天,呢班友完全唔會理既

文若 說...

老實說,我在K寶電視上看到的最多就是記者們。你這套照片很好,可不可以分享轉載?

匿名 說...

http://www.citizensradio.org/index.php?option=com_phocadownload&view=category&id=12:&Itemid=63

係民台聽返.
其實得幾個人衝,但D記者用力仲多個D示威者

kyon 說...

Finally someone notice this
There's like one guy rushing the barricade and then a gang of cops and a gang of photographers around that one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