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堅尼與排除異己,當然不是教大家如何著比堅尼,也不是指導如何排除異己。
比堅尼是一種象徵,尤其是少女的象徵,少女若果有青春活力身材,穿著比堅尼,確是令人眼前一亮,穿上比堅尼,某程度上其實和只穿著胸圍和底褲是十分類同,可能比堅尼的款式相比內衣,有更過之而無不及。
前文說過,香港的第三代人,是世代中最有問題的一群。究其原因,第三代人從七十年代出生,至少年成長路的八十年代,接觸多元外國優質文化衝激,到九十年代香港經濟飛騰,剛好第三代人於九十年代初便陸續大學畢業,即使沒大學學歷的,也不愁沒好工作。好的工作當然包括就業機會良多,薪酬優厚,並且最重要是有前途,不論你是大學畢業投身銀行界、醫護界、各類專業;或是基層飲食業等手作事務,有前途、不愁工,生活便自然有保障。
現在的第四代人,從年齡組別劃分,是 1976 – 1990 年間出生的人。在十四年的年期裡,即是以現時 2007 年尾計算,前期第三代的人是 31 歲;而後期第三代若以後中位數 1985年出生,是 22 歲。我說過,從這種以十多年至二十年來劃分的年齡群,就如劃分第二代人一樣。 前期和後期第二代人相距達二十年,等如五分一世紀,到 2007 年,前期已屆 60 - 62 歲;但後期的只有 41 – 42 歲,是明顯兩種類別的人,一邊是退休人士 ,那邊廂,四十歲出頭的恐怕還要為孩子供書教學。
因此,第四代人的年齡分界,有十四年之長,即是 1990 年出生至今只得 17 歲,剛中學畢業;而後期中位數 1985出生的,到 2007 年才 22 歲, 大學還未畢業;但 前期最前線的 1976 年出生的人,2007 年已有 31 歲,不單大學畢業並且已有一定工作經驗,更有人已成家立室,也更有人已有嬰兒子女。
我很奇怪為何要以這種十多二十年的年數來劃分不同世代的人,要明白的是,香港甚至整體社會形態,在隨著九十年代電腦互聯網科技帶動下,全球化、及人民對生活資訊的觀念,和從前大家還是 ( 七十二家房客 ) 的格局大不相同,例如世界興起了手提電話,人與人的溝通好像拉近了,但又衍生了人和人抗拒近距離接觸的副作用。若果以第四代人為例, 17 歲; 22 歲; 31 歲,已經對自我價值和思想意識形態有著明顯區別。
我可以簡單說明一下,1976 年出生的人在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是 13 歲,開始讀中一,對政治是不明白的,但會知道新聞說的 ( 六四有很多人死了 ) 。
1985 年出生的,到六四事件時,還只有 4 – 5 歲,剛剛懂得自己吃飯,還未懂性。 至於 1990 年出生的更不用說了,只是剛出世的嬰兒。 第四代人以這種 14 年的區分,是一種嚴重偏差,也會導致期後的世代分析,形成死角,有很多事情好像解釋不了,也好像互相聽不明白。
要明白一件事的始末,必先要從前部開始,否則後期的分析,也是一頭霧水。現在的世代矛盾,似乎仍膠著,每世代的人,對其他世代的人抗拒,我個人認為,是和根層的年齡組別區分偏差所致。
補充一點,在下是一獨立人士,與社會上各文化和學術界並無任何關系,在下的文章只是個人根據所理解的一切資料,再配合新聞敘述方式而撰寫,並非是企圖駁斥社會上其他學說。
談到現年十七歲的第四代人,當中和現時香港土生土長的地道香港人,是有些分別的。不少新世代十多歲的青少年,是 ( 中港婚姻 ) 的子女,因為在八十年代中至後期,漸漸有香港男士北上大陸娶妻。 這些由地道香港男士與中國各省市的女性所生的子女,在血脈上已作出改變,即是身體基因的 DNA 、樣貌、身型、發育情況也和地道港人有別; 中港通婚,成為人母的連外省偏遠的中國女性也大有人在。 這些中港婚姻結合而成的新生代少年,不要忽視他們的存在,說的直接一點,他們的家庭背景和所接觸的人和事,是與地道香港夫妻有別的。
一個簡單例子大家不彷心水清地留意一下; 現在十多歲的少女,大部份都在身型上和地道香港人有明顯分別,少男也是。 女的身高明顯高了,十多歲已普遍有 5 呎 3 – 4 吋,並會再長高,身材也類似中國外省女子,面尖尖、鼻樑也普遍高了,輪廓也標致些;手臂和腿也均稱了,皮膚較少巨型暗瘡;這和她們的母親是大陸外省人有莫大關系。 少男也是,不少是有點大陸人輪廓的,身型也高大了。
香港地道的人,本身絕大部份是源自廣東省的,廣東人是屬於身型俗稱 ( 細細粒 ) 的基因;皮膚較暗黃、鼻較偏、男的普遍難有 5 呎 6 吋或以上,多中型骨架,並且多屬不甚高大類別。地道香港女性特質,身型老生常談的很矮小。 地道香港女士 5 呎高或以下的大不乏人,手腳很短,形成容易肥粗,即所謂人生得矮,長半磅肉便會看似很胖。 身材也是明顯的腳短,手短,以人體形格類分,是幼骨人。
地道香港女性是不高的,說得好一點是 ( 嬌嫡嫡 ) ,但事實上,即使長得高的地道香港女,也多屬身型不均勻,一是極瘦高竹型,或是非常強健的肥大型,總的來說,地道廣東人身型是不佳的。在街上,不妨留意一下,一些由貌似國內婦女拖著的小孩,年紀小小已看出從手、腳、腰、輪廓的分明,是較標致的;而看到是屬於地道香港女性拖著的小孩,手腳較粗,短,面色較暗黃,是很明顯是香港樣子的,稍加留意便會看到市面上的兩種不同的 DNA 人。
曾不止一位時裝廠家和設計師和在下說, 要把 Levis 牛仔褲和 Christian Dior 的修身半身外套,向只有 5 呎 1 吋或 4 呎 10 吋 的人推廣;或要衣服長度細碼再細碼,但又要有較粗的腰圍,而牛仔褲也要長度是小童,但腰圍和大腿是成人,談何容易! 地道男士也有類同難題,骨細,腳細,波鞋普遍 38 號,西裝也要特級細碼,但肩膀的卻要肥闊。
以上有關香港新生代人民的轉變,是不涉及評論誰屬較高或低等,只是從中港婚姻,帶來對現在青少年的基因 DNA 作深層改變現象。 有說法指中港通婚,某程度上是中共中央以婚姻來向香港本土人民實行逐步溝淡,家中有國內妻子、孩子母親是大陸人,也減少了對回歸的抗拒,這說法不無道理。再者,香港男性較難追求本港女性,也是中港姻緣的催化劑。
在第四代香港人之中,比堅尼派多屬身型較好的一群中港家庭少女,地道的不是沒有,但較少。少女組別也明顯有上述分野,身型發育好的少女組別,和樣貌未如人意的少女,其心態上是有很大分歧的。很多時候,看見時下街上較為欠缺禮貌或稱 [ 惡型惡相、聲大氣粗、巴辣、火爆、霸道、邪邪眼嘴繞起 ] 或較奇怪打扮的小身型少女,不約而同多屬純香港口音的本港人。 這種少女時期的外型分別,會直接導致心態上: [ 我無須多顧儀態,顧來何干呢!? ] ;可能認為夠兇便會有男孩唾清,或就是 ( I am Hong Kong people )。
排除異己,在這群第四代後期的香港人裡,少女期已立桿見影,少女樣貌較佳,也會易得同齡少男唾清,這是必然市場定律,無須以什麼青年新道德來辯論。
至於第四代早期 1976 年出生的人,其實在投身社會工作上,和第三代後期197X出生的人,所遭遇的分別不大,因只有數年之差,份屬同期,這也說明了年齡組別不能粗略劃分,看似不同世代,但其實是同一處境的人。不得不提的是,最存在世代不滿的,是 1985 年間出生的人,2007年是 22 歲,正準備大學畢業或已剛剛投身人力市場的人。不如我問大家一個非常簡單問題,有什麼人是對這群 22- 24 歲的新力軍最能直接構成阻力?
是同齡的人? 是第三代前期年屆 3 x 歲的人? 還是第二代 4 x歲的人? 或是 60 歲退休人士? 或年屆 80 高齡的第一代老者?
冷靜想一想 。照常理和實際人力市場競爭情況,最能威脅第四代後期的,其實是同屬第四代但較早期的人。何解? 第三代中至後期的 3 x 歲組別男女,相信已有一定工作經驗和晉升,可能已是中小企小老闆或具資歷的員工,普遍不嚴重存在和新畢業的人爭工作。
剛畢業投身社會的少壯派要明白,新畢業有青春,但反觀其他 3 x 歲的人也不是老;新鮮人有青春但未有工作實戰經驗,也得鍛鍊一下,剛畢業總不能期望 24 小時之內即時成為 CEO 或才俊吧。不要輕信坊間每天強調才俊的消息,看得多會令人發瘋的,也不是人人以為自己有
第四代前期 約 29 – 32 歲的人,相信對新畢業的少壯派威脅最大。說有豐富經驗有點牽強,但自己未夠在企業上位的本錢時,同時又要面對年紀輕一丁點但來勢兇兇的畢業新鮮人,壓力之大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現時實行 ( 不如人人讀大學;人人都是四方帽 ) 的所謂全民大學普及化政策,學位多多、學科千奇百怪;同一類別學科可以細分細分再分枝;是否真正能培育人才,還是收學費為院校添財,請大家用冷水洗洗面認真想想吧。
還有奇型怪狀、似大學非大學、似專科但又多屬無關痛癢的百花齊放什麼副學士畢業生。看見香港大學的 ( 太空進修學院 HKU SPACE ) 之類的 ( 大學學位生產線 ) ,哭笑不得,每學期由 $ 18000 - $ 24000 的高昂學費,還好有借貸,但請於畢業後速速還款,太空學位可不是白給的。
大學新畢業生、大批副學士;副學士再呆一年半成為學位新鮮人,人人大學,學海無崖得來, 還要再補其他五花百門的進階證書,證書多的可用來當牆紙了 。 才 30 歲的人,要面對這些 ( 畢業兼手緊等還學費 ) 的競爭大軍,很自然要桿衛自己。 排除異己不單是首要任務,更重要的,是少隻香爐少一隻鬼,殺殺殺,剔除了來爭飯碗的眼中釘,否則你當了新鮮人的良師益友,你可能要被中途趕出場,
第四代人對香港社會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尤其第四代中至後期的兩批人,有人會形容為 [ 第四代人欠缺性格 ] ,說法雖則嚴苛但倒反映真象。第四代的社會動力,往往會受同組別的小前輩影響,例如年屆近 30 歲的第四代前期女性,會普遍鼓吹後輩要無限努力,並且要全身投入工作,不排除背後原因是後輩沒空閒可和前輩競爭異性,這推想在現時看到的 25 – 31 歲女性言論中,心水清的不難看出這種慢性涂毒 。 至於第四代的男性小前輩,之前也說過了,恐怕後起之秀對自己構成威脅,也會設置重看關卡,並以 ( 前幾代人不給你機會,我也沒辦法 ) 之類的推搪借口,令第四代人與其他世代的人決裂。
細想一下,如果第一、二代人已是企業老闆或高級決策層,總不會事無大小都管轄一番,因為根本沒可能這麼多時間。企業內直接訓練第四代新人的,通常是同代的小前輩,這是很易理解,由 29 – 32 歲的小管理層帶領新丁,相信不少人也見過。
排除異己,在第四代人中,是很普遍的意識形態,便正如第四代的地道香港女孩和中港子女、 20 歲前的人排斥 24- 26 歲的人、大學未畢業的抗拒剛畢業的人;第四代 29 – 32 歲的阻攔畢業新鮮人。 看看市面上第四代的新思維: 認為年過 25 已是中女; 30 歲已是老餅。 這想法不代表是理性表現,只是從極度迷失,導致的極度自我中心,並引發集體性革命式排除異己的風氣。 結果,排除異己殺殺殺,最後輸家都是自己,因為自己設立太多眼中釘,其實自己已成為社會眼中巨釘,不明智到極。
補充一點, 第四代人要謹慎地思索社會事,近年常見一種錯誤思維,就是 ( 總之我一定要有非常與別不同的立論才是立論 ) 的極端想法,加上 ( 夠惡等同有熱血;熱血是我的武器;我就是社會之光 ) 的自我澎漲,甚至有極端者認為 ( 我後生,我惡得起,我要上位你們都要死 ) 的思潮。 但當中缺乏思維和部署,很多時候,無限勇氣甚至惡形惡相,並不是面對問題之正道,要贏得社會認同,也得強化自己,以理據,配合完善部署才能直擊要害。
生活是要講求戰術的,不是鬥牛場。 不要自我扮幼稚,說年青夠惡是正氣,當惡相現形時,又何嘗見臉上幼氣?
下一篇是談論香港第五代人: 世代小霸王。 現仍屬兒童或剛踏入青少年階段的第五代,大部是第三代前期人的子女,我已說第三代人是很有問題的一群,其子女,也沾染了頗多扭曲思想,是絕對值得社會關注的。
陳大文 作品
14 則留言:
喂,大文兄,真想研究你的銳目是甚麼構造,犀利,佩服!
那些在水氹內奢談的蛙兒該知道甚麼是大海了罷。
香港地,不論男女老幼,搵錢不可少,上位不可遲;搵錢少、上位遲,難免善人善馬之禍。此風不去,殺戮難息也。
自私啲講,如何可以不爭而苟存,反而係小弟呢類畸胎所急...嘿嘿~
劉兄見笑,在下受之有愧。
也許在下說說寫這系列文章的過程 ( 其他文章如是 ):
其實我是獨立人士,沒有資源作事前大型資料調查,但腦子裡已有很多事情的來龍去脈,有前職業後遺症,就是很留意時事、新聞、尤其是新聞評論、不同人的社論、不看娛樂、不看電視劇 ( 個人喜好 )。
平日也很留意街上的人和事,觀察,代入、逆向思考。
不盡信報紙和個別雜誌,我也沒有買任何雜誌,因知道是如何撰稿的。
看新聞,以常理( 不是熱血 )去解讀,嘗試以日常生活平民化的思維,看事物會較清晰。
還有,要知道自己在寫什麼,這是在下個人寫文方向。
事實上,我不打算營造網上小乖的形象了,因為沒完沒了,你得幾多個?來為乜?
Perennial_Loser :
我發覺市面上好像很多媒體都談這話題,但認真的不多,其實是無。歪曲的反而很多,最要命是這話題由類似副刊、消閒之類的寫手來談,我清楚是不適合的,行內稱為 [ 個版唔o岩 ] ;[ 都唔夠料去寫 ] 。
而且現在幾乎絕大部份都是年青女新聞從業員,她們普遍喜歡看女權言論、愛情小品,咁死得,極不平衡。
衰鬼,洗唔洗咁腰心腰肺呀!
kylie :
睇呢度就o岩喇, Yahoo Blog 已經唔係俾人用既 blog,已經陸續好多blog主走晒, 但都留番個底,俾人知道去呢度咁解。
Yahoo blog 而家變成貼相、愛情妹妹仔、火星文....好唔惦。仲要停晒發佈功能....
Dear CTM: really enjoy reading your blogsss:) If you hold forums (Sundary morning Victoria Park?^_^), i must go & support you:) 最多做"維園阿婆":)
I've also introduced my friends (real friends, not blog-friends) to read your blogs. When i mentioned your usual term "深層次文化芧盾", they love it so much:) We even take it as our "口頭禪" these 2 days:)
Prof Lui Tai-Lok's book of "4 generation" is really impressive & influential:) However, his 4 categories may not be the best way to divide us HKers. See we have so many comments, even proposed fore & back in 2nd generation.
When i first read Prof Lui's book at bookshop, i've discovered that the 2nd generation (maybe i concern more about myself^_^) is defined for a much lengthy period of 20 years. Pls see if you agree to my proposed 7 generation, taking 10 years as one generation.
1. Recovery After WW2: 1945 - 1955
2. Preparation for economy & industrial: 1956 - 1965
3. Economy & industrial boost-up:
1966 - 1975
4. Prosperity for economy & industrial: 1976 - 1985
5. Golden time & pre-97 panic: 1986 - 1997
6. Economy recession, post-97 panic & SARS panic: 1998 - 2003
7. Preparation for economy boost-up: 2004 - ?
Welcome your comments:)
有冇人4尺10寸呀?? 哈哈!
小妮:
喂,梗係大有人在啦!!!
我唔係話個個香港地道女人都係,但身高 少於五呎、四呢十左右,真係大有人在!
但我明白,如果自己屬於好矮、或非常高,咁可能唔會覺得咁多女人少於五呎。
好多女性成日話自己五呎三以上,五呎五,其實真係用呎度身至知,例如我五呎十吋半;一個女仔企埋o黎,到我心口喎大佬,但都話五呎四!
有無攪錯,唔通我個頭得 2 cm ?
原來我岩岩mang車邊屬於第四代香港人!真係你唔講我都唔知有咁既分野
不過我真係有五尺四喎!我男朋友五尺九,我著左兩寸高跟鞋到佢耳仔,呢個比例合理嘛?
你對地道香港人身型的分析好有趣,我望落手長腳長,可能係同溝左半邊上海血統有關?真係要多謝媽咪的優良基因!
不知你是第幾代香港人?你篇篇都長篇大論言之有物,好得!對我呢D對社會大事懶得去思考既人,睇左真係獲益良多!
喵菲:
妳的身型比例相當好。事實上,有外省血統例如上海人、北京人等,身型都會較高,以香港來說,女性身高有五呎四吋,已經高過一般香港的廣東省女性。
香港並不是全人都矮,但普遍來說,香港男和女是不高的。而長得高的,身型比例多屬不佳。
上海人的身型比例,是屬於較好的一類。
我是第三代中期的人,1971 年出生,對於男人來說,我也無所謂說自己的年齡,某程度上,如果我無過三十多歲,也沒有較多的社會經驗。
[ 部落星期天 ] 另一位作者:劉朗 laulong ,更年長過我,他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從事教學多年,我明白現在寫 blog 的人多屬第四代或後期的人為主,而由較第四代為成長的人,例如我,可能看事物會有另一番思考。
有空歡迎多到訪。
just out of curiosity is it common for a people to have 165-168cm if they are born at late fities to early sixties?
i somtimes wonder if my parents (esp my mom) are really from Guangdong....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