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現在你們正在看 [ 早安‧孩子 ] 結尾篇: 呼喚。
早安‧孩子這系列特輯文章,本來我只是想就九歲女童王梓鈴的自殺事件,綜合現時學童遇到的壓力,向大家剖析一下。 很巧合地,前陣子,我從一位女博客的網誌上看到她一篇文章,是談一些給小孩子閱讀的兒趣小故事。( 點擊觀看 )
該網誌所提及的兒趣故事,故事情節是很兒童純真的,我當時在文章回應如下:
[ 呢個故事老土到想喊咁滯。但唔知點解,呢種看上去三毫子一擔的孩子夢遊小故事,好似有種力量,去喚醒血液裡細胞核中某些沉睡的 DNA,係好有 Ethics 。 ]
讀者們,尤其是第四代至第四代後期的人,或像我這類第三代人,有否曾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自己是不是一個潮人?
或可引申再深究,何謂之潮人? 潮人的標準是什麼? 從 [ 潮 ] 這個洪流中自己得到了什麼? 或自己覺得自己很潮,但事實上是否真的是 [ 潮 ]?
[ 潮 ] 這個字,看來是吸引人的,是時代都市人的身份象徵,相信沒有多少個會說自己不潮,或不敢對其他人說自己不夠潮,因為說自己不潮,恐怕會被社會排斥、甚至被醜化,不得了,可能會對自己社會際遇添加污點,在香港,不潮是不行的。
在香港回歸後,香港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現象,就是集體回憶。集體回憶原意,照理解是一群在特定年齡群組的人,對他們當代或以前的某些事物,因時移勢易,消失了或失傳了,因此要集體地回憶、回顧、和追溯。但很矛盾地,現在我們社會上看到的集體回憶,是普遍由一群年紀很輕的第四代甚至後期的青年發起,而回憶的事物,很多是生活上很普通,或說的直接點,是如家常便飯的雜事。
比較大型項目,如保育皇后碼頭、對一些長久歷史的建築物要求當局進行保育等行動;及小至茶餐廳的咖啡油多士、連民間小吃如碗仔榚、咖哩魚蛋、豬腸粉、或一枝波板糖,也要回憶。奇怪的是,第四代人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是香港把上述這些民間文化事物逐漸息微的年代,他們自兒時開始,是少有親身接觸過這等事物,沒有接觸,又為何會勾起集體回憶? 回憶沒多曾接觸的事,會有什麼思潮?他們失去了什麼?
曾有說法,指第四代人是沒有個性的一代。我個人是認同的,但第四代人是因為社會因素,令他們根本沒機會建立個性,從而在回歸後,香港整體政治、經濟在過份急速的轉營下,第四代人說是青年,但是青年也不代表是萬能勇士,畢竟競爭的巨輪也令他們難以透氣。
第四代人在回歸後,從第三代和第二代人的社會經歷中,得知原來以前還是英國殖民地時,香港的生活環境,很大程度上是優勝於回歸後的,於是也有說法是新生代人期望 [ 保殖 ] 。保殖是指保留殖民地時期的風采,在第四代人眼中,第二和第三代人是成功的,如果自己早出生便幸運了,起碼不像現在一街都是大學生,以畢業證書多鬥多來評定可否找到工作。 找份工作已是無比挑戰,而找到了工,也得要有輝煌成就才是 [ 合格 ] 。 單單有飯吃是沒用的,要才俊,而才俊的標準,更是高處未算高,總之越高越好,但能否達到是閣下的問題。
在此特別提及第四代人的原因,是仍在兒童階段的第五代人,在約數年後,會很受現在的第四代人影響。簡單算一算,現在的第四代,即是數年後,正是未來出生第六代人眼中的大前輩,道理和現時的第四代看第三代和第二代如此類推。這道理只是很簡單的便可推算出來了。因此,看現在的第四代人,可以某程度上推測第六代人的形態,第四代人將是第六代人的父母;正如現在的第五代兒童,大部份是我們第三代人的子女。解釋得再清晰不過。
近年在新聞上,看見的青少年問題報導,其程度是十分教人汗顏。有十三、四歲的少女 ( 我會稱為中童 ) 的女孩,未婚懷孕,並秘密地誕下嬰兒,可以毫不考慮地把之棄掉,甚至弄死、當垃圾的拋棄。 也有年紀只有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 可以齊齊在家玩多人集交性愛遊戲。 有少年以極度暴力把其他同齡的弱者欺負、甚至有少女童黨把弱勢女孩施行近乎強暴的迫害當眾脫衣、並拍上短片再張貼上網任人欣賞,還有更多的非比尋常校園恐怖暴力事件,說之不盡。
我幾乎可以肯定,若果香港是容許市民購買實彈槍械,相信上述的暴力事件已演變成集體槍殺或更嚴重的勾當。
自殺九歲女童王梓鈴,她選擇以她同齡不應理解的上吊, 來痛苦地慢性結束自己生命,她正是我們社會的第五代人。 如果我們的成人世界,認為恆生指數和才俊投資是未來社會曙光的話,抱歉,在我們大人還有生之年,第五代人很快便踏入青年期,更是社會新一代的人力資源。我明白香港人喜歡在遇到一些稀奇的新聞事件時,會戲劇性地來一個哲學分析、或心靈清湯安慰。 這只是令我們大人世界自己認為有一刻的感覺好一點,但是否真正願意面對問題,老生常談,不面對的還是不面對,當有社會問題浮現時,會有常見的學者學論一番,但問題仍是膠著。
回說在兒時的悶蛋兼肉麻兒趣小故事中,說的是 [ 倫理 ] :我在中學時 ,八十年代初的天主教學校,有一科是 [ Ethics : 倫理 ] 。倫理科所教授的,沒有教科書,也通常沒有家課,只是由老師解說何為生活的倫理。在此希望讀者容許我稱呼老師,而不是現在時興的 [ 教師、 教職員、導師 ] ;因以常理來說,教授別人知識的,是老師,老師已是最簡單尊重的正統稱號,無須硬分開什麼教師、導師。 培育下一代智慧的,
現代的孩子世界,是沒有天真這個形容詞,只有評為笨或精靈,夠古惑的便是醒目,醒目是前途象徵;缺乏父母兄弟友愛的觀念,只在乎誰能提供著數;信任、原諒、尊重,是建基於有多點零用錢多點名貴手提電話多一部遊戲機。 現代孩子普遍懂得分開 [ 大陸厘、新移民草根、你爸爸做啥職業、你有無工人 ] 等超乎年紀的階級觀念。
我在 [ 模具 ] 文章中也提出這個現代孩童異常價值觀問題。 不過,當我們在抱怨孩子為何不能入選拔尖,不能每天可啟很多智,及孩子為何好像 [ 落後於尖子大市 ] 之同時。 我們作為家長的,期望孩子是自己未來的救星,但究竟我們整個社會,又怎樣雕塑這群初生之犢?
王梓鈴事件,我個人認為是社會冰山一小角,是一面明亮的照妖鏡。 作為其他孩子父母的,或許這一刻會認為自己獨善其身,因為大部份家長總以為自己指導子女的方向是正確的,是神聖的,已傾盡心力把最好的給予他們,投資回報是指日可待。
第四代人是沒有安全感的一代,也可以說是很無辜的一代。第三代人在下已在 [ 世代眼中釘 ] 系列文章談過,第三代人是幸運的一代,但也正因為先享有幸運,到回歸後的急速變遷,而形成意識形態扭曲,第三代人是很有問題的一代。從這個不健全的歪曲第三代人所培育的孩子,現在正是九歲至初中的一代新鮮青少年。要在有問題的一代人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很弔詭地,其實在第三代求學時期,香港的中、小學是殖民政府管治的,應該比現在的愛國愛港情懷政治正確等,來得開明才是。客觀地說,第三代人心底裡是有正確價值觀的,但在 [ 早安‧孩子 :四: 不敗 ] 一文中說過,經過回歸後當局管治的不濟、經濟異常轉型等惡性競爭下,第三代人是有著一股從心底裡滲出的寒流恐懼。
恐懼,可以建基於自身財富、工作前途、及對未來日子的冀盼。內心存有這種當見到自己物業嚴重負資產、時刻擔心被裁員、或預計到所謂強積金並不能妥善為年老生活提供著落的恐懼時,最後的籌碼,相信就是自己子女。一廂情願地認為把最優質的養份奉獻給他們,成為尖子便是日後才俊的基石。 但也要注意,香港的所謂拔尖,是真的拔尖,還是把學童明星化、營造一些教育界既得利益者、甚至當局的所謂 [ 二十年來最好 ] 表面繁榮景象?
我們的大人世界,致力為自己未來建立烏托幫,也認為自己已為孩子築起美麗城堡,但似乎有更多家長並非呼喚孩子真善美的一面,而是不斷地把自己奇詭的妄想,一層層地為孩子加添痛苦。
很多家長常抱怨學校沒水準,當局教育政策不濟事,但有否認真想過,我們這個大人世界究竟有否出力令社會美善,還是多一點的拔尖、多一點無聊壓力、多一點輕視挑剔、多一點爭相成為星級父母,令有這樣的父母市場,便形成這斯的醬缸局面?
香港式醒字派標準的父母通常有以下特點 :
[ 喂喂喂,點先;喂有無買乜乜乜果隻呀,嘩升好多啦,哈哈哈!梗係醒架嘛,車!街外錢街外錢,話之通脹啦,搵得來駛得去架嘛,樓市而家好貴喎,梗係唸緊啦,大佬成個開呀有賺 …哈哈哈 …]
[ 亞仔,快 d 啦快 d 動作快啦,要成張檯,快快快,霸成張啦梗係,擺個袋落去啦,唔係人地坐落來架…]
[ 仔呀,你睇晒今日買俾你果幾本英文書未呀,下?未得,拿!唔好同我講未得! OK ? 我要得!係得,Never failure ! OK ? Go for it ! OK ,you understand me ? 知唔知我同你講咩呀,understand 點解呀…. 係喇,係 understand ,good 。 跟我讀下…拿,呢度咩生字呀 …]
[ 亞女,點解!點解!點解你今次失敗呀? 我唔要 B !我要你 A ! 你得既,知道嗎!點解要 A 呀,你想學大陸仔大陸妹呀? 你唔同架!你係咪想咁呀?下? 我同你講左幾多次! 見 Miss 要有笑容架!Miss XX 佢好睇你架! ]
[ 亞仔,呢個新款架喇個電話,
…………
早安‧孩子 特輯全文完。 有網友說,在下文章填補了市面媒體的不足。在下特此向所有讀者深表致謝。外界媒體少有真正談及這些題材,皆因市場問題。我以前是新聞從業員,這點我是明白的。 老土點說,現在我希望在沒有任何市場因素影響下,盡我所能,談得多少就多少,做得一分就一分,某程度上,我已把寫網誌視為一項另類新聞工作。
陳大文 作品
23 則留言:
Tai Man:
我一直覺得香港人太功利,絲毫亦要斤斤計較。其實這樣是一種壓逼。自己辛苦,別人也辛苦。
當其他第五代兒童在補習之時,我母親卻選擇讓我自己選擇興趣和生活。我沒有被迫取補習,那時天真的我選擇了閱讀和玩耍。或者表面看來,我的「領悟力」(指課堂上的明白程度)似乎比他人遜色,但是媽媽卻給我最好的童年。一個小孩自由地發展,絕對比「老人精」好。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其實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己去探索,學到的並不是補習老師所教得。我認為大部分像我這代的人,沒有童真,自私霸道;沒有主見,只會聽從父母的意見。
那幾句「醒字派」金句很精警!往往在交通工具上就會看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有一次,我在巴士上看到鄰座一位媽媽發脾氣,一怒之下把兒子的網球拍弄斷了。不但沒有道歉,而且還怪罪在兒子身上,是什麼他不中用云云。
利字當頭,真是什麼都可以發生!
大文兄:
我成日都講:政府做得好,受惠的人不會超過一代;但政府做錯,最少害死三代人!
Daniel.
「保育人士」「集體回憶」「保殖」是被傳媒收編的後果。你能只定性八九六四為學生運動、只定性零三七一為反廿三運動嗎?每個運動,總不只一個訴求,集體回憶也許是一個(其實運動的參與者根本不是在打這個詞的路線),但絕對不是惟一一個;我們不只要「保育」,還要令未來的社會發展不要失控盲目擴張;我們不是要「保殖」,我們對殖民地沒有多少美好的憧憬,沒人要保留殖民地時期的風采,相反的,我們要解殖,要嘗試衝破殖民地時代硬塞給我們的思想,建立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本土的身份。雖然一部分像我般的四代人思想仍未成熟,有很多胡思亂想,但拜託,不要想像我們全部都是那麼的笨那麼的單一,仍在追求殖民地的所謂「精英」制度。我們受夠了。
我是八九年出身嘛,自兒時開始,的確是少有親身接觸過所謂「集體回憶」,的確沒有多少理由去「保育」。有什麼消失了,我當時還未懂事,真的不知道。而我希望的,只是我們在兒時、或是現在擁有的事物,不要被推土機式的發展一下子毀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只是其中一部分,怎麼可以把這一大堆想法收編為「保育集體回憶」呢?我跟你一樣百思不得其解。
另外,我也很討厭拔尖這詞。你嘗試一整年被同學標籤為「拔尖仔」,施以既討厭又羨慕的眼光,不時冷嘲熱諷,一時串你「威啦有得拔尖走唔洗讀書開心啦」一時又讚你「唉你真係好勁我好想學你咁拔尖」。救命,這是每天連綿不絕的精神攻擊。當你看見自己的相片被大大張貼在學校的正門,每天供上千人「欣賞」的時候,其實我一點也不自豪,反而有點作嘔。但我媽每次看見那海報,都會用像是光宗耀祖的口吻來稱讚我。這時我想起八部樣版戲的角式的臉孔。
像你說的醒字派問題,在我的同學身上時常有發生,有人受著這般的教育方式而成功了,也有人一敗塗地。看見成功的同學,我不屑一顧,他們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只會聽從父母的,十足十一個父母的奴隸;一敗塗地的,我想施以援手,他們太可憐了。幸運的是,我的父母是「手停口停」的一類,從來沒有如此多的時間和心血去強逼我做這樣做那樣要有什麼心態之類。他們讓我自由的發展,幸運地在會考的遊戲規則成功逃出生天,實在是萬幸,而產生的問題是我比起同齡的四代人叛逆得多吧。我雖然不太喜歡父母,但這點值得讚揚他們,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那麼的「醒字派標準」的,stereotype尚未成型吧,也希望不會成型,制度下的不幸失敗者已經太多了。
讀者 kris:
我就是等待第四代人,以像你的具有理想,有思維地冷靜說出你們的心中感受。
你的留言很有意思,每一代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而盡力把理想說出來,第四代人未必所有事都正確,但其他世代的人也不見得公正。
你的留言,是值得社會進行深思。
尤其是指出 [ 發展像推土機 ] 的現象,是令社會一下子迷失了。
大文兄:
First of all, happy new year and I look forward to more of your writings.
Your newest serie really got me thinking. As a person looking to have my own child in a couple of years. I really have to plan a little as to how to raise him/her.
Hope you have a great year ahead. I really lack the language skills to write like you, but I am in process of making a website about my travelling experiences. I will send you the link when I am done.
Desertfox
連續看了其餘兩篇孩子系列,也追看了以前的世代/港男港女問題,獲益良多,對香港現在的社會情況有了梗概,這些現象也似是一脈相承。在此謝過網主。
這些現象,在廿年前好像沒有那麼明顯,或許當年年齡小未曾察覺。
以前上幼稚園,差不多所有時間是和小朋友玩樂,從中學習一點兒基本常識,好像連考試也沒有的。到了中小學,最大壓力便是會考,但是同學之間也是有說有笑,沒有什麼勾心鬥角,所以我每天是很期待上學。試問若然小孩每天上學也怕得要命,怎能期待他們用心學習。
上年瘋狂追捧小天才現象,我剛巧在香港,也真是開了眼界。令我想起小時候的"神童輝"。
There you go:
ibubble@hotmail.com
Hi Tai-Man,
How would u rate the U-kids aged 19/20 to 21/22? 4th or 5th generation? Recently, i've seen something really horrible at CxxxU, plan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 school or even SCMP ...
Angel :
something really horrible 係咩事?
可否簡單談一下?
Angel :
Oh ~ 想問下呢,妳而家係讀 City U , right ? 妳係咪已經係碩士,定係再上其他科? 博樹?
其實妳會唔會再晉身做例如講師之類 ?
大文兄:
Angel應該就快係Master,佢再讀就會係PhD
Candidate噃~~~~~~:P
Daniel.
在說正經話時先說感受:關於保育和文化回憶,我到現在還是認為大家是趕潮流懷那個不屬於自己的舊。並不質疑當中的真心份子和為保育為理想而說話的年青人,只是那個舊那個理想叫我無法理解我們有走下去的可能。
關於懷舊,因為傳媒把回憶 commodified, 因為有王家衛,我們會覺得斷水斷電收片白拆的六十年代是花樣般的年華;因為把回憶 commodified, 我們覺得冰室是馬塞克是型格的代表。(嘩,GOD 真係將舊嘢放埋一齊就賣到錢架啦喎)因為現在當傳媒的是六七十年代成長的一群,他們在現在和過去之間,選擇了過去,然後就連八九十年代才出生成長懂事的一群(我這裡已經是說有「文化自覺」的一群),都一起說舊時風光。
我頂。
我無法再喜孜孜的說自己是香港人;舊時的香港我喜歡卻是昨天事,明天的香港還沒有來我依然在努力塑造;今天的香港卻是一個只得明天和昨天的社會。
-----------
至於有沒有所謂真正的身份,我會想,殖民地是一個永遠的身份,所以論述上我們無法撇除殖民主義,我們只得從後殖民身份看自己。不擁抱殖民地身份無法架構我們的香港身份。
同時間,回看香港歷史,各個代表的香港年青人都再建構自己的身份。每一片段都是整個香港論述的碎片,而當中殖民時期的中台雙方甚至港英政府都有參予建構我們現在的香港身份。
所以,Kris,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所謂「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本土的身份」,我們永遠都是按其他 context 建構自己的東西,有新有舊,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最重要是這些都是 accumulative。
-----------
再嚟感受,第三代人是看不起他們之後的人;然後第五代人看不起第四代,第四代後期人看不起第四代早期人;第四代早期人只得自嘲解窘。生於 1981 年,所以只得在解窘中促狹地爭扎著。
張日:
你所提到關於回憶 commodified、王家衛效應、花樣年華效應、冰室故事等,我曾經就這方面,認真地思索過。
我是很難對現在的集體回憶作出具體及有層次的理解...
其一:究竟集體回憶,是應該由那一群年齡組別,去為那一些特定的事物須要進行回憶?
二: 為何會出現由可能根本未多接觸過有關事物的第四代人,去為這一連串以理解上根本未有共鳴的事物,會勾起回憶的心結? 例如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是否已曾在天星碼頭渡過了吃碗仔糖,用菲林相機和小小男朋友的可愛歲月?
三:王家衛電影中的 [ 花樣年華 ] ,甚至片中的警察、周慕雲先生、上海婆,是劇情需要,真正的當代,並非這樣[ 花樣 ] 、和這樣美麗 [ 年華 ]。
四: 我很難理解,由十分少年的人談集體回憶,而最大問題是,有很多第四代人,當其他人可能未必對有關 [ 回憶事物 ] 有共鳴;但第四代人以 [ 死老鬼 ] 、 [ 其他世代人不給機會 ] 之類反駁,即是說,不附和回憶是否等於不認同社會?
五:有第四代說,是不想當局以推土式的盲目發展香港,這是十分正確的價值觀。不過,現在看到的,是 [ 舊樓是保育 ] ,[ 凡舊是好野 ] ,例如由自出生以來都未試過跑樓梯流大汗的少年,去談 [ 唐樓很有 feel ] ,有什麼 feel ? 其實是否理解這些舊建築物,那些是歷史,那些只是 [ 一個舊字 , that's all ] ?
集體回憶是否已變質?
陳兄:
(1)「集體回憶」呢個 term,已經畀人玩爛咗;而且講真,真係要 center on 呢個 term 嘅話,就真係乜都唔使搞,「繼續跳舞」就得 - 求其搵個好似「跌桔」之類嘅大 forum,草草問下,對香港最大回憶不外係波馬股。咁樣推論,實際上係唔使講。
所以小弟以為,「集體回憶」其實係個 misnomer,唔講仲好,多講 反而仲失焦...
(2) 張日兄講到嘅商品化係原因之一,但如果睇返參與保育嘅朋友,我會認為唔好睇少佢哋嘅所見所聞;一則參與者大有三十上下嘅專業人士,有啲可能親身試過。例如小弟今年 28,但對舊式啲公屋嘅睦鄰、小商販生活模式都仲有一定認識,因為自己係響 80 年代親身響呢種環境生活,細細個會落街買糧油雜貨、同街坊玩/吹水之類。所以唔好以為佢哋真係鑿空而出吹水唔抹咀。
(3) 搞保育嘅人未必有親身經歷,電視、電影、書刊嘅作用亦唔好睇少。如果話睇《花樣年華》見到飛鷹餐廳、睇《無間道2》嘅打邊爐係「販賣 nostalgia」,再早啲嘅電視劇好似《香港8X》,甚至各種電影、書刊裡面嗰種生活風貌,唔通下下都係「販賣 nostalgia」?幾分假,幾分真,都係各自用心領會。稍為畀啲心機睇呢啲嘢,就自然會睇到同今時今日有咩唔同;有啲人睇到啲嘢,走出嚟,冇咩稀奇。更何況好似之前咁講,以小弟自己為例,細個睇電視見到嗰種日入而息嘅生活,對比返當年親眼目睹身邊嘅人點樣作息、地鐵唔會七點半多人過五點,etc., 響電視見到嘅嘢又唔係假得晒0架噃。如果話啲「細路」二手睇返嚟嘅假嘢,咁老輩啲嘅又可以畀到啲咩「真嘢」人睇?又或者,老輩畀到嘅就只有 convenient to themselves 嘅「真嘢」?或者大家都要留意,宜家走出嚟搞保育呢班人之中年紀細嗰啲,唔係求其睇完《花樣年華》就一句話 "cool" 咁簡單 - 雖然,我都知佢哋唔少人睇完之後真係會兩眼發光咁開口「蒙太奇」埋口「後現代」。
(4) 呢樣都係 mutual disdain 嘅問題:反過嚟講,老一輩一句「冇回憶噃」,之後話拆就拆話乜就乜 (真係拆0架,冇人阻到佢哋),表面上好似冇咩嘢,實際上又何來有尊重過人?語調平和一句「要發展,唔好阻住地球轉」,小弟響大大小小嘅 blog 同論壇見過 n 咁多次。殺人,唔一定見血;不出惡聲,唔代表尊重。如果話[ 死老鬼 ] 、 [ 其他世代人不給機會 ] 之類好難聽、好魯莽割裂,我只能夠講呢類言詞係對冷漠同藐視嘅 "payback"。更何況,「不附和回憶是否等於不認同社會」,是否有點言重?小弟見到嘅,好似係嗰班人畀人 label 做「不認同社會」多啲。
(5) 「現在看到的,是 [ 舊樓是保育 ] ,[ 凡舊是好野 ] ,例如由自出生以來都未試過跑樓梯流大汗的少年,去談 [ 唐樓很有 feel ] ,有什麼 feel ?」
都是老問題:exposure 唔同,係唔係小弟睇錯?響 InMedia 之類地方見班保育友,講到天花龍鳳口水都乾,咩高深淺窄大小長短理論都嘔晒出嚟,唔係一般吹水,到頭來就係「凡舊是好野」?打對家嘅,大模斯樣話「冷氣商場好高樓大廈勁」嘅,成街都係;大不了就有啲高人 (又係響 InMedia 見到嘅,哈),大玩「子非魚」邏輯,一味搬返啲「你哋又何嘗尊重支持發展嘅人」、「你哋唔尊重反對者」、「你哋壟斷議題搞暴力」嘅 mudslinging,玩泥沙。
更何況,其實呢度剩返嘅「舊嘢」,仲有幾多?Argue for keep 多一嚿半嚿,又有幾「凡是」呢?「凡舊是好野」,到底係真象,定係對家為咗將呢班人塑造成「野蠻暴民」而作出嚟嘅大話?當猶太成為納粹,當文革變成民主,問題已經討論唔到。小弟以為,呢一點有必要釐清。
To: Tai-Man & Daniel,
Thank GOD:) I'm now studying taught-master @ Chinese U of HK, not CxxxU. I plan to apply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or PhD, but not easy ...
The horrible thing happens (very often) at CxxxU's female toilets, too horrible, about personal hygiene issue! Surprised that the girls (should be over 19 when studying @ Unis) don't manage the used napkins properly, poorer than public toilets - public toilets are better!
I plan to write a letter to CxxxU asking them to teach their female students how to keep personal hygiene. It's useless for them to claim what ranking they are in, how many bright students but some of the students don't respect themselves & the public!
Angel :
妳呢封信,不如同時都 send 過來呢度好喎。我想細看,並嘗試分析事件。 :)
Perennial_Loser :
我都認為 [ 集體回憶 ] ,真的已被人玩爛了,由兩批人各自玩爛。
A : 是由 [ 凡舊必拆 ] 、[ 清洗殖民地餘孽 ] 、[ 發展乜都得 ] 、[ 美其名發展實質加強貧富懸殊 ] 等的大財團和當局,玩爛了,至於那些 [ 凡事必須大和諧 ] 的人士,也是助長的因素。
B : 不過,同時, [ 集體回憶 ] 現在又好像在整體形象上,形成 [ 舊野 = 好野 ] ,而保育人士反而我也已在很早時候,已得知當中大不乏有學識的青年,及有見地的第三代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理據去指出集體回憶的意義,並且保育對社會的重要性。
但很奇怪地,現在是否已在若干演變,看見媒體、甚至第四代人熱衷的網上活動,言論上好像演變成看其他世代人不順眼,而當中,[ 保育 ] 、 [ 可否讓我集體回憶 ] 亦演變成一種籌碼,總之其他世代的人,都是不好的,是邪惡的,這就是一個問題。
*********
本部落並非強調 [ 陳大文自己立場 ] 或某一些人立場,因為我寫部落並非要推銷自己立場,而是要想較有層次地去探索一些很異常的社會事情。
因此,我是很希望多一點第四代人、或十多歲的第五代人、及第三代人,表白一下自己對保育;集體回憶的體會,或是見解、期望等,我知道未必可以從一個小小部落會發揮什麼影響力,但可以嘗試對事情作出較完整理解。
我已經對什麼每天有才俊,大學生股神、大學女生人民偶像;第四代人人都是受害者,我很慘我是第四代、或網上小崇拜...感到十分醬缸,而這種醬缸,又好像被看成是很時代浪漫,這很奇怪。
陳兄:
之前個 post 講得幾倔,不過其實唔係要針對老兄;anyway,都真係要講句唔好意思,鎖你鎖你。
你提到形象上顯示出嚟「舊就係好」呢樣嘢,其實撞啱係同「集體回憶」一樣,唔係話邊一個世代孭晒飛,反而係似張日兄提過嘅商品化咁,已經從根本上質變,成為日常響傳媒上面見到嘅一種 in vogue 商品。不過如果話呢個情況去到好犀利,小弟睇又未至於;nostalgia 呢味嘢,都係未走出「小資情趣」,至多都係少數真文化人/半文化人之間嘅玩意啫。真正街上潮童/潮餅,都係依舊追住個 Anya Hindmarch 環保袋同 Wii 0架啫,十年如一日。
響世代之爭裡面,保育可能至多只係邊陲嘅一個小戰場,真正開晒大片嘅,始終都係直接嘅資源同權力分配問題。至於話第四代係咪講到恆晒自己係受害者之類呢啲,人言人殊啦;不過值得留意嘅係,打正旗號聚埋一堆,難免比較樹大招風,畀人懷疑係「糾黨行兇」;反之如果一堆人思維同目的一樣,但百口一聲之餘又冇 explicitly 打正旗「維威喂」,反而仲可以扮 genuine、扮個體、扮獨立持平冇 bias、扮「唔惡」。香港地甚至國際上,工運同商界嘅對抗幾反映到呢種情況;香港嘅世代之爭,亦似乎有呢個跡象 - 可能某啲唔係真係咁惡嘅,反而睇落好似好惡;掉轉頭惡到出汁嘅,又可以扮單拖扮弱者,總之就真係一片亂局。
講到保育呢...其實我冇咩研究,講出嚟都係好簡陋:窄啲講話 keep 兩棟舊樓咁,新嘢已經多的是,剩低舊嘅冇幾多,就留返嚟都唔見得好過分 - 就算唔講到咩歷史意義文化層面咁高,當係美學上為呢個城市留多幾個花款當係擺設,又係咪真係會咁委屈咁難做?更何況,天星同皇后嘅例子都見到,有啲「舊」嘢其實仲係冇穿冇爛好實用,搞啲新嘢反而仲冇咁啱使 (新天星冇雷公咁遠行餐飽,大家見識過)。
擴展到社區同生活模式,就當係好消費主義咁睇,我自己係消費者,都想多幾味嘢揀。小弟自已平日多數都係去茶樓一盅兩件,但十年逢一閏都會去食下西餐0架嘛。少數嘅「舊」建築物、舊社區,又唔見得真係「阻住地球轉」,且放一馬,為社會留多一分色彩同選擇,又何妨呢?千人一面嘅大商場 (講真,龍應台咁樣講過,畀小弟嘅老校友宋以朗鬧 L 死;但個人意見係宋老前輩同某啲「持平理性人」口中嘅保育者一樣,自己理論高深明察秋毫,但無視「蠢鈍」layman 眼中嘅「輿薪」),例牌中低檔 G2000、Giordano、Uniqlo,高少少就 CK、Hilfiger、Levis、Chocoolate、i.t,高檔就例牌 LV、Burberry、姑遲、趴打、Brooks Brothers,買嘢食就不離 CitySuper 同 Taste/Great,至多加埋間 Three-Sixty。是但照單按 target market 執下個 proportion 唔同少少,市區大場同新市鎮大場就係呢少少差別,咁就叫「唔同」;各式住宅同商廈就仲衰:啲乜叉豪園物物之城,不外係大型/中型/蚊型偽豪宅之別,IFC 同 如心廣場,又係幾碌銀銀灰灰玻璃幕牆嘅大香棟響度。死未?
呢種情況,即係表面睇係有 ABCD 餐,但到頭來全部都不外係同一間嘢嘅火腿蛋牛肉通左右加減,你點都係要幫襯嗰一間。咁嘅選擇,都真係幾 Hobson's Choice;更加唔好講話,另一啲選擇對某啲人或事項嚟講真係有需要 (eg. 舊區社區網絡之於老人、濕街市之於基層、郊野空地/港灣之於環境/衛生)。換句話講,「保育」,「保」嘅係多元化選擇同生活方式,「育」係留多一兩條路畀人行畀社會行,又豈止 keep 兩棟舊樓咁簡單呢。
可惜嘅係呢啲嘢,深有深講,淺有淺講,呢一兩年見過大把人講到口都爛,到頭來都係得個桔,只係造就少量「商機」,舊嘢變潮物,傳媒有故題。小弟做塘邊鶴,只係好少數情況之下先搭咀,眼見敗局依然,都已經意興闌珊,冇符。
Perennial_Loser :
無問題,你說的言之有物,我都不覺得有任何語氣上的問題。探索事情,就是要說出所思所想,太秀麗,反而詞不達意。
[ 商品化地集體回憶 ] ,這十分大鑊。集體回憶,本來是把一些曾經為自己或一群人的美麗事物,對之回味、或嘗試保留、甚至舊瓶新酒地 [ update ] 使之成為長青,每一代人都可以享受箇中樂趣。
我也認同,保育、集體回憶,是世代矛盾的其中一個小環節,因為對第四代人來說,工作前途機會,才是最迫切。
我也在之前的 [ 世代眼中釘 ] 系列文章指出,第二代人中的權貴社會賢達,及第三代的 [ 香港醒字派搵食派 ] ,無謂的謬論太多,也形成對下一世代的人構成不公平。
社會賢達想表達愛國愛港 ( 其實 = 愛權 + $$$ ),無問題,但以這種既得利益,來套在其他世代人一頂帽子,就是矛盾重心。
至於第四代人是否在現今社會的得不到足夠的發揮機會,這是非常值得商榷和保留。一個世代的奮鬥,是要自己盡力爭取和創新,其他世代的人,社會環境不同,很難每事都要給予無限機會,如果所有事情都是別人給機會,這便不是世代的發奮了,只是飯來張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說舊樓、集體回憶。
我就是自小從長沙灣區唐樓長大的人,到 3X 歲才搬往北角區,北角都是 [ 舊舊地 feel ] 的,我是街市文化的人,少去超市購物,因為街市的價格較超市便宜近一倍!
到現在我已轉行,不是新聞從業員,但都有以舊唐樓收租,為一項收入,所以,唐樓,我是很熟悉的,是一種共生關系。
唐樓,是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因為當你年老、或有孕婦,你上一、兩層可能無問題,但夏天 三十六度,上唐五、六、甚至唐九樓...後生仔都死下死下,年老的真是死得人。
住唐六至唐九的,無人願意探你,自己落街麻煩、無升降機即是無物業管理公司,形成治安無皇管、衛生問題、一樓一大光管、還有無人願意夾錢做日常維修,唐樓不是浪漫之地。
那些對唐樓很大道理的第四代人,說很多唐樓情懷,屁話。
真正住在那裡的,又是另一回事。唐樓的樓梯,也不是什麼兒時雜趣,試下爆水管但無人帶頭夾錢維修時,是否有很多情懷?
陳兄:
好說、好說。
講到唐樓,陳兄熟過小弟;不過自己都上過去啲唐樓,自己屋企附近又大把呢類建築物,所以陳兄講嘅小弟明白,基本上亦同意 - 一般嚟講,啲唐樓唔係搞到甩甩爛爛老鼠橫行之類,都唔會有花園街棚住戶咁 eager 市建局搞重建。講真,大熱天時畀我都怕咗行樓梯(老咗更加唔掂),亦唔想同老鼠一齊住。
不過話分兩頭,唐樓問題又唔單係衛生同居住環境咁少嘢;其實唐樓多數都係響市區中心地段,有起居作息嘅地利。衛生同安全問題固然係一個好重要嘅憂慮;但反過嚟講一旦拆卸,原有嘅居民好難可以繼續住響相類嘅市區 (即使跨區都唔易)。
住呢類唐樓嘅,一係就窮到燶,拆唐樓就唯有指望「上樓」,另一類就係現有業主,但唐樓殘舊,賠錢都賠唔得幾多,又係好難繼續住市區。表面睇,呢啲人一聽見有得搬真係會好開心,但實際上點樣搬同搬咗之後係點,又係另一回事。自己係業主嗰類,冇咗間屋都仲可以靠嚿錢租過第度,又或者甚至唔使愁,因為間舊樓只係收租用;但冇錢靠上樓嘅,以今時今日睇,難免係將軍澳天水圍。去到呢類「邊疆」,脫離咗主要嘅工作同物資集中地 (市區),返工下下水瓜打狗,搵架白車或者睇個醫生都搞幾世,到頭來又係一個個天水圍翻版。但如果唔將呢啲人「發配邊疆」,市區又accomodate 唔到佢哋 - 原有唐樓拆咗,九成都係變偽豪宅 and/or 大商場,呢班人冇得留低。所以就改善居住環境同衛生嚟講,唐樓畀人「送舊迎新」係好,但睇返呢個做法嘅潛在問題,似乎又顯得「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至於同唐樓息息相關嘅地鋪小商販,又係另一個問題。花園街班運動用品鋪老闆,身家唔少,至多唔撈都冇咩所謂;但如果睇返大角咀、深水埔、觀塘、灣仔嗰類地區,唔少小店舖其實都真係小本經營,開鋪做生意唔係搏發達,而係搵兩餐。將佢哋連根拔起嘅話,好彩嘅仲話做咗多年有積蓄,可以就此收山,又或者換竇再戰(姑且唔計搬遷後冇咗原有地利同客戶群慣性嘅影響);唔好彩嘅,人在中年仲有頭家要養,可能就要由小老闆變成小「食蕉」小侍應,不論收入同工作性質、穩定性、自主性,相去都可以係千里計。至於原本同呢類小商戶打工嘅,老細摺埋生意之後就要另搵飯碗,就更加唔在話下。
拆遷老區響環境、衛生同建築物安全方面,有一定必要性;但以宜家嘅做法睇,對原有商/住戶產生嘅社會同經濟影響,各方似乎都仲係停響睇唔到當冇事嘅階段,甚至係部分冇錢嘅小住戶,都係有理冇理望拆望搬,搬咗入邊疆搏「唔死得」再算。再睇返現實情形,唐樓未嘗唔可以視為草根階層嘅一個"last resort" - 有好多 defects,但響政府唔想/唔能夠承擔更多嘢嘅情況下,呢個已經係市場可以提供嘅 best available option。將呢個 option 剷走,換嚟嘅選擇一係可能更差,一係就唔夠用,咁樣嘅話可能唔變/變小啲好過;所以就小弟嚟講,唐樓多多少少係種 necessary evil - 好人好姐都未必想留,但真係要清除嘅話其實亦應該三思後果。
Perennial_Loser:
仲有最慘就是,現時的大發展商,只喜歡把一些不值錢的爛地,以名貴包裝,再營造一個極級豪宅出售;而其他地段新樓盤,又全部以 [ 星級化 ] 會所靚樓高級盤為目標,即是不興建一些中或中下價,所謂 ( 平平地、住得過、打工仔盤 ),一般人要置業,談何容易!
當局對舊唐樓,很左搖右擺,未能以全面政策來規管,好像要人自生自滅,香港人合作性較弱,舊唐樓又多屬老人、窮人居住,當然也有收入穩定的年青一代,但不多,於是既缺乏政策協助、又合作性低情況下,唐樓便一團糟。
至於你指出的小商舖問題,新樓盤全以 high class shopping mall 化運作,少點錢也難以消費。
必須一提的是,我知道很多舊區的小商舖,真的不懂經營,因平租、又老店東會炒炒股票,不愁沒收入,不少舊區的爛舖,賣的貨品很差,但價格不菲,很夢幻。
長沙灣便是這樣, cheap 舖頭的雜牌貨,比超市還要貴。 深水步也是,飲食一點也不便宜,旺角還比當區價廉物美。你話死唔死?
因此,有不少人希望舊區重建,把老死的爛店淘汰;有升降機、或上公屋、重建也希望有新景象,當局的把關責任十分重大。
先排忙得嘔血,錯過了這裏如此深刻的討論。講舊回憶,我這個五十歲的真老餅最多。原本這期的「部落星期天」也想講講現在的脆弱少年心,如今食勢,我會 post 一篇曾在星島日報發表過的舊文,也叫做參與一下罷。
劉兄:
[ 原本這期的「部落星期天」也想講講現在的脆弱少年心 ] ...
>>>> 唔緊要,在下一直都是奉行 [ 無壓力寫 blog ] 。
如老兄有需要,部落星期天,可同時張貼兩篇文章都無問題,小妮也一樣。
因為[ 部落星期天 ] ,主角不是陳大文,而是各位作者。
各位作者才是最寶貴的智慧資產。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