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誌簡介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臨近國慶互聯網審查空前升級‧營造和諧氣象


互联网空前审查 Tor在中国首次翻墙失效


北京当局在十一国庆前加强互联网审查制度,所有翻墙工具全部失效,首次包括被网友称为最坚固的Tor匿名访问工具。然而,许多网络专家正在设法突破此种困境,他们提供用户其它访问渠道。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报导。


本台日前曾报导过北京当局在十一国庆前加强互联网审查制度,继推出绿坝及蓝盾后,当局又在防火墙Great Fire Wall上加强作用。事实上,近日来不断有网友反映上网越来越困难情况,他们于是不断找寻新的破网软件并及时告知其它用户。星期四下午开始,有网民陆续在网上发消息说一些破网软件,包括比较流行的JAP, Phproxy, Gladder、Phzilla, Freedur、Skydur及自由门最新版本都失效,大部分的翻墙用户被阻挡在自由网络之外,造成很大困扰。湖北网络作家刘逸明星期五告诉本台记者: “昨天据说自由门新出一个版本,但是出来很短的时间,就重新被封掉了,自由门最新版本是试用版,最开始出来很多人说很好用,但是现在也不能用了。”

记者:你们昨天是怎么上网的呢?

刘逸明:我是用在线代理,速度慢一点,但是可以看到东西。

记者:那你现在会被人家知道你的IP什么的?

刘逸明:我看东西有什么关系?知道也没事啊。有些人可能上这些网站会有人找他的麻烦,我们不存在问题。

在线代理能够浏览网页,而无法使用其它聊天工具,更不用提查阅邮件。而此次的破网软件全军覆没首次包括被网友称为最坚固的Tor匿名访问工具,也在中国首次出现了不能访问的情况。根据Tor项目的网站信息,在6月份伊朗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封锁Tor技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源。根据Tor项目自身Blog发布的讯息,在六月份之后,Tor在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的访问量大大提高,在中国每天有15000多个新用户使用。


Tor的长期使用者,湖南网络活跃人士周曙光向本台表示:“tor是一个p2p的代理方式,大家都可以分享自由网络,自己也可以得到朋友们分享的网络,从而保证自己的通讯是安全的。因为它每次上网走的代理都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通过两次或三次跳转之后再退出来,然后再访问你要访问的站点,这个过程会慢一点,但是更安全一点。”


Tor俗称洋葱头,是一个开放源码的匿名访问体系,最早起源于美国军方的匿名访问项目,后来经过电子前沿基金会 (EFF)支持,变成了公开的非营利项目。因为Tor是由全球的志愿者网络组成,访问每个网站都要经过很多加密的节点,所以不存在单一节点的泄密问题,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可靠的选择。在中国,因为Tor本身的设计很精巧,也能够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所以被用作反封锁反审查的工具。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防火墙都无法屏蔽 Tor,一方面是因为其技术的复杂度,虽然Tor的性能随着用户的增加会有所降低,但是因为它的架构更加合理,符合互联网的分布式原理,甚至Tor项目本身也无法截获访问者的资料,所以难以受到外界的攻击。


因为互联网本身有很快的传播速度,在接收到网友的反馈后,Tor项目开始在美国进行检测,证实了其目录服务在中国已经被封锁。Tor项目及时提供给网友一些新的访问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也陆续被GFW 攻击。Tor之后向用户提供特别管道访问,因此只有部分用户能够继续使用Tor。对于此种情况,周曙光表示:“照我们的经验来看,在上次六月四号前后也遭遇到大规模的网络封锁,我觉得这一次也是为了迎接国庆,确保安全,所以他们就把网络大规模的屏蔽掉了。”周曙光表示,许多网络专家正在设法突破此种困境,他们提供tor用户其它访问渠道。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日前在网上发表一篇关于互联网审查的评论,表示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得每一个依赖网络的阅听人都分明领悟自己原来正在被人审查、被人过滤、被人监控。梁文道认为,网络时代曝露了审查机制的存在,让它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过去只有媒体业内人士才能体会的到的感受,现在却可能是三亿网民的集体经验。梁文道认为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使所有人都无法漠视自由的稀缺,都无法再假装自己活在一个甜美快乐的世界。有了这种感受,才有寻求变化的动力。


在破网软件纷纷失效之际,中国网民们纷纷感叹GFW的霸道,最新出版的一期香港亚洲周刊报导表示,网民披露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是GFW之父。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导。
新世纪新闻网(www.newcenturynews.com)

----------------------

梁文道‧越多審查,越多自由

2009-09-11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有審查的。然而過去一年來,它卻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好的變化。不,不是因為政府放寬了報導和評論的尺度;情況恰恰相反,自從北京奧運結束以來,資訊和言論空間毫不留情地在一步步縮小。一度為了配合開放形象而苟存的BBC中文網等新聞網站,現在都被迫向中國網民關上了大門。曾經活躍的自由派知識份子陣地“牛博網”,現在成了只有用“代理服務器”才上得了的流亡網站。不只如此,只要一踏入這片土地,你就會發現自己竟然上不了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在全世界年輕人心目中,這些網站簡直就是麵包與空氣,不可一日無之;要如何忍受這種與世隔絕的滋味呢?一位朋友最近被派去中國工作,他的沮喪全都寫進了他在 Google Talk 上的簽名:“活在沒有 facebook 的國度”。


既然如此,我怎麼還能說這是個好的變化,為它暗自歡喜?理由很簡單,從前大家雖然都知道這個國家有新聞審查,但也就僅只於知道而已。身為一個普通的媒體閱聽人,你不會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今天看的電視新聞是否少掉了一則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切身感受到某一份報刊在付印前那一刻被抽掉一則評論的氣悶;你只是隱隱約約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張嚴密的安全網下,卻從來不曾體驗到那張網。久而久之,你還會忘記自己的生存環境特性,猶如金魚不太清楚甚麼叫做魚缸。


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使得每一個依賴網絡的閱聽人都分明領悟自己原來正在被人審查、被人過瀘、被人監控。一個小時以前,論壇上還有一篇談論維吾爾人信仰問題的帖子,一小時後回頭再看,它已經不見了。聽說Youtube有一段從未曝光的麥可演唱會排練片段,可是不能直接跑去那裡圍觀,只好等待他人將它放到國內的視頻網站。昨夜心血來潮,寫了一篇批評某項政策的博文,今天它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餘一句網站營運商的留言:“對不起,你的留言未能通過審查”。


換句話說,網絡時代曝露了審查機制,讓它清清楚楚呈現在每一個人的面前。過去只有媒體業內人士才能體會得到的感受,現在卻可能是3億網民的集體經驗。這是好事,因為它使所有人都無法漠視自由的稀缺,都無法再假裝自己活在一個甜美快樂的世界。有了這種感受,才有尋求變化的動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2009.09.11

3 則留言:

Betty 說...

返大陆做野, 连我呢D写悠闲BLOG都被人封左, 真系好无瘾.

陳大文部落 說...

瓶子:

其實唔關你個 blog 內容問題,而係大陸而家全面網絡過濾,所以只要你身在大陸,上網就一定過濾 google。

kendrick 說...

中國人給人奴役了幾千年,吃盡皮肉之苦也不吭半句, 現在正值大國崛起自我感覺良好, 要感謝共黨也來不切, 這區區網路審查限制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