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九集《話語雜談》當中,除了第一篇是一位女網友,其餘都是城中人物,簡單而直接的形容,是【名人】。
撰寫《話語雜談》主要基於在網誌上作為一種思想和過往工作的部份記錄。名人一席話的內容,都是包含在當時的訪問筆記上,只是因應所屬報業機構,不能以筆者自由意願撰稿,所以傾談過程中的其他內容,便寫在現在的網誌上,不構成對任何曾服務過的機構有任何抵觸。
名人訪問還有其他人物,但題材不太相關,因此不重寫了。
******** ******** ********
一些名人之言,很弔詭地,若果是談娛樂、是非或生活享受的事,說的話可能大不同,也要視乎執筆者在媒體上如何表達,怎樣寫、抽取什麼素材來寫。看倌在沒有真身認識那些名人的情況下,媒體寫什麼便會對那些名人存在什麼樣的印象。
這好像說明了,媒體的表達手法,會令對讀者對一些事物產生聯想力,例如只把一位名人其最尷尬、最不設防的軼事寫出來並且加以放大,如果每次都是這樣,看倌便只會看見某某名人 ( 包括藝人 ) 單一方面,當然是指最肉酸的一面。
這麼一來,便自然曲線產生聯想:好像沒一個是好人。但只要剔除偏向性的手法,只把事情如實地複述出來,又會是另一種正面效果。
從一些名人的說話當中,他們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對人生價值的見解。雖不是每位名人都會有良好思考,但從節錄的名人和名女人口中,他們的生活態度,不論待人處事,以至套用在目前香港難題【港男港女】層面上,也有啟發作用,這就是重寫《話語雜談》的主要原因。
筆者對現時【港男港女】問題是有一套觀點,我比較傾向形容為【香港男女矛盾問題】,因為港男和港女,目前已經嚴重地濫用,好像男人不夠才俊不夠有錢不夠童話浪漫,便一式一樣地列為港男;而社會上對女性的一些吹毛求疵的要求,不達到又列為港女,這是對問題思考上的強大偏見,太武斷是不能認真地解讀問題。
陳大文 部落 2008
陳大文部落【陳大文 作品】© All Right Reserved
3 則留言:
「媒體的表達手法,會令對讀者對一些事物產生聯想力,例如只把一位名人其最尷尬、最不設防的軼事寫出來並且加以放大」
<--
媒體幾時開始專攻藝人醜態?
蘋果文化?
因為讀者鐘意睇,才有這些報導?
或是先有這些報導,培養出這些讀者?
你這個引例很好,可能是【蘋果】文化,不止是蘋果日報,而是【一本便利】也是。
至於是有雞還有蛋先這問題,我個人理解上,是因為有這種文化,後培養出相應讀者。
因為香港讀者算是屬於被動的,很少會出聲要求要什麼。然而,電視台的【殘酷一叮】的【玩謝你卜街冚家剷】的節目風格,也教壞了不少人。
以上是我個人意見而已。
许多的读者经过【蘋果】【一本便利】的"浸淫"后, 已经欲罢不能, 难以自拔. 其他的媒體如果不随波逐流, 却难以生存. 这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 不知道何时可以终止.
發佈留言